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纪录片审美与创作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纪录片以其真实的人物场景、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究其原因,除了具有的社会人文内涵外,更是由纪录片独特的审美价值决定的。创作者在追求纪录片真实美的同时,还要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张扬作品的精神内涵,体现纪录片的审美价值,在满足感观体验的同时,触动人们对美的思考和精神共鸣。因此,研究和分析纪录片的审美特征及其创作规律成为一个尤为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纪录片;美学特征;审美表现;审美价值;创作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一种影视艺术表现形式。一部好的纪录片只有具有真实的人物场景、独特的文化视角、深刻的思想内涵、富有感染力的审美价值,才能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帮助人们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纪录片的美学特征
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纪录片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和真人真事,强调对生活原生态的尊重。同时,“对现实创作性的处理” 拒绝以虚构或扮演的方式进行创作,强调按照生活本来面目反映生活。纪录片要求在内容上真实化、在表现上客观化。虽然纪录片风格多样,既有史诗式的,也有散文式的,但不论哪种艺术风格,真实客观地记录并反映生活是纪录片的根本。
真实美是纪录片的生命所在。真实美不仅包括内容真实,还包括艺术真实。所谓艺术真实是指同生活真实在本质上的契合程度,它要求在创作中必须从真实生活中进行构想,要符合情理和生活规律,不可脱离客观实际,要确保原生态或原汁原味。纪录片的创作者们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创作,在现实生活与艺术美之间挖掘出一种契合点,将创作者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审美的感化功能。
作为电视艺术的代表,艺术美是纪录片追求的精髓。纪录片所要展现的真实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记录与复制,而是经过艺术加工、提炼与升华的艺术真实。通过精心设计和取舍,在画面中展示的真实生活中,传达意蕴深远的生活哲理与神韵,这才是成功的纪录片所要追求的表达方式。纪录片不同于新闻片,它更注重对生活的再现与表现,画面所传达出的情感与思想以及观众在观看后所感受到的心理的触动与洗礼,因此,纪录片的语言更加丰富化、多样化,总而言之,纪录片通过对物质世界和生活流程的精炼和酿造,创造出了艺术之美。
纪录片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好的表现形式将促进内容的表达,使观众更容易感受到纪录片的内容之美。拙劣的表达形式将损害内容的感染力,甚至会破坏内容的真实感。第二是主观和客观的高度融合。纪录片取材于现实生活,是真实的、非虚构的。同时,它又是创作者通过拍摄镜头、后期编辑等创造性工作得到的一件产品,带有创作者的强烈主观性,创作者在作品中阐述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主张。所有的纪录片都是主观和客观高度融合的产物,并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客观。第三是典型和普通的交融促进。纪录片往往通过一个很窄的视角或者一个很小的事件,来讲述和刻画一个宏大的主题。
精神美是纪录片的灵魂。好的纪录片还蕴藏着一种思想的、理念的、哲理的、抽象的东西。精神之美是对文明和理念的反思和颂扬。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从选题、拍摄、制作,每个环节都不能脱离这个主题,纪录片真实地展露生活原貌时,主题隐藏于生活,生活又揭示主题,在抽象的意义上使它的含义更加丰富,给观众留下深层次的思考空间。
纪录片《北纬30度》就是一部散发着真实美、艺术美和精神美的好作品。创作者以北纬30度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通过对自然风景和人文形态的如实讲述,从自然物象和人文形态中挖掘出不平凡的主题内涵,以小见大,不局限于一事一物,采用长距离、大空间、全方位方式,呈现出祖国各处的自然风光和人文之美,让观众在开拓眼界、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感受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二、纪录片的审美表现
随着数字化加工和影视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纪录片的传播更加快速便捷,所吸引的观众群体更加广泛。创作者和观众之间、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不仅促进了纪录片审美观念的变革,也改变了纪录片的审美表现。
当下,纪录片创作者不再过分追求主题的表达,反而更加关注纪录片的审美意识和影像的人文精神,更加注重观众和作品之间的情感互动。许多作品在选题、拍摄、制作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感观和诉求,采用更加适应观众的表现方式,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感人,更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另外,网络、论坛等新的快速传播途径,使得观众和创作者的沟通更加有效,交流更加直接。创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观众的需求,调整作品的视角,丰富内容题材,使用多样化的影音感官技术,更时尚、更全面地去讲述事实、阐释观念。这增强了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直接而坦诚的沟通和交流,让画面不再刻板苍白,让故事不再枯燥无味,让主题不再深奥难懂。观众可以通过优美形象的影像、通俗易懂的故事,更加方便容易地接受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扩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给纪录片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创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细心地体验和去观察客观世界,放弃无谓的责任感和对文化的思考,用平等的视角去叙事,像亲人和朋友一样关心拍摄对象,通过画面、镜头组接、节奏安排、解说词、同期声、音乐声响、字幕等一整套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容,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感和艺术气息。
同时,纪录片越来越具有个性化的特色。一方面,虽然客观世界固定不变,但是不同的创作者对同一事物却有不同的理解,阐释事物的角度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创作者通过对一般的、大众化的东西的挖掘和思索,使用自己独特的、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方式记录并呈现出来,使纪录片中的人物多面性和事件复杂性得以灵活、多变的体现。另一方面,对于相同的审美客体,不同的审美主体将产生不同的影像感观和思想共鸣。这使得纪录片的创作者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同时,更多考虑适合大众的表达方式。这种以满足观众个性需求为目的的创作特点,尤其在人文关怀类的纪录片中,这种表现更为突出。
贝拉·巴拉兹曾认为“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自然首先决定于它所揭示的现实的性质”。纪录片的创作者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广博的学识见解、宽广的影视视角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在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主题外,还能够细致地观察生活。“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在细微之处发掘记录对象的闪光点和精神本质,在记录原生态的人物和事件同时,追求精神主题的深邃和广博,引导观众在满足感观体验的同时,产生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共鸣和思索。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这种关注影像审美和人文精神、个性和共性融合交汇、在细微之处凸显广博的极佳范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现中国人在生活、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让人们体味到久违的感动。感动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这种感动来自人类对自然馈赠的感激和珍视,也有都市人心灵深处的某些缺失,更有人类对自我劳作的认可和尊重。
三、纪录片审美价值的创作
纪录片作为电视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审美功能是不可忽略的特性,纪录片的审美就是要把创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加以美的提炼和升华,赋予观众,使观众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认同感。因此,主题的选择就构成了纪录片审美创作的首要元素。纪录片的主题必须具有美的共性与个性、社会理性与情感感性,才能与观众的审美相契合。另外,在选材上必须重视其美学维度的营造。从美学的角度讲,纪录片的选题要与观众的审美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的面纱会给审美主体带来意想不到的审美愉悦效果,例如纪录片《阿春赶海》《藏北人家》等,都在题材的选择和距离的把握上独具匠心。
叙事策略是纪录片审美创作的另一重要元素。纪录片多以讲故事为主,但纪录片不仅是对生活进行平铺直叙的记录与再现,而且是对生活进行审美化的选择与剪辑,那么如何更生动地讲述故事、更有戏剧性地组织故事,使得纪录片创作出来之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更具有艺术价值,叙事策略就是纪录片审美创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的问题。
结构同样是纪录片审美创作的重要元素。在纪录片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扩展时空的长度纬度、增加信息的容量、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和展示人物的性格命运,使观众通过观看纪录片可以获得全方位的信息量和审美愉悦。纪录片的结构主要是遵循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如何通过有限的素材,打破时空的线性结构,使用各种纪录片创作语言,将故事表述出来,使时空获得延展,使观众获得审美愉悦。
意境是优秀纪录片审美创作所要追求的境界。意境会使纪录片的主题得到升华,使观众在具象的故事背后读出蕴涵的意蕴深远的思想与情感,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想上获得启迪。可以说,意境是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也是纪录片审美创作的重要元素。纪录片创作的语言,如镜头、音响、音乐、细节等,都具有为营造意境表情达意的作用。
纪录片《的诱惑》通过四位艺术家在的艺术探索,展现出这片神奇土地上如同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在巍峨的雪山、绚丽的朝阳、洒满金色阳光的湖水,悠闲的牧人等引人入胜和令人陶醉的背后,讴歌了所具有的朝圣精神。全片以抒情写意的手法,强烈情感的抒发,优美的画面,漂亮的文字,抑扬顿挫的解说和充满民族风味的音乐,成为纪录片审美价值创作的典范。
四、结语与展望
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形象价值的具体现实,一种具有感染价值的美学现实,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感知现实”,其最终目的在满足人们感观体验的同时,引发人们对美的思考和精神共鸣。纪录片的创作者在通过手里的镜头记录生活、追求真实的同时,要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张扬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实现纪录片娱乐功能、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统一,让观众从作品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品所散发的不尽艺术魅力和潜在精神本质。这不仅是彰显纪录片审美价值的有效手段,也是纪录片创作审美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文.世界纪录片精品解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 林少雄.纪实影片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3] 林旭东.影视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8.
[5] 刘洁.浅析影视作品中的文化传统元素[J].电影文学,2013(08).
[作者简介] 刘洁(1966—),女,陕西西安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