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苹——桧锈病、梨——桧锈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苹——桧锈病、梨——桧锈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苹-桧锈病和梨-桧锈病是同一属不同种类的两种病原菌引起的病害。笔者经多年调查研究认为,这两种病害的防控工作重点:一是在园林绿化设计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彻底切断病菌的侵染源;二是要加强园林绿化植物上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是防治工作应由果园转移到桧柏类树木上来;三是要狠抓果园内的喷药防治工作。

关键词:苹-桧锈病;梨-桧锈病;综合防控技术

1 寄主植物

1.1 越冬寄主

苹-桧锈病和梨-桧锈病的越冬寄主基本相同,有桧柏、高塔柏、新疆圆柏、欧洲刺柏、希腊桧、矮桧、翠柏、龙柏等桧、柏类针叶树木。

1.2 转主寄主

苹-桧锈病的转主寄主有苹果、海棠(西府海棠、白海棠、红海棠、垂丝海棠、白花垂丝海棠、三叶海棠、贴梗海棠等)、花红、沙果、山定子等苹果属果树和园林树木。梨-桧锈病的转主寄主有梨、棠梨、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等)、山楂等梨属、苹果属果树和园林树木。

2 病原菌

苹-桧锈病的病原菌为真菌类山田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yiabe。梨-桧锈病的病原菌为真菌类梨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

3 症状特点

3.1 在桧柏类树木上的症状

苹-桧锈病病菌秋冬季在桧柏类树木的小枝上形成球形或近球形瘤状物 (菌瘿),直径约3~5mm,少数也有超过1cm的。春季膨胀为鸡冠状 (冬孢子角),深褐色。4月中旬~5月中旬遇雨吸水膨大为橙黄色胶状物,很像一朵黄色肉质的“花”。

梨-桧锈病病菌秋冬季在桧柏类树木上,为害小绿枝和鳞叶,病部黄化隆起。第2年早春形成球形或近球形瘤状菌瘿,直径为3~5mm,少数甚至超过1cm,稍后菌瘿表面吸水膨胀,长出深褐色、鸡冠状冬孢子角,3月下旬~4月冬孢子角吸水膨大为橙黄色胶状体,其上产生冬孢子,往往被误认为是桧柏“开花”。

3.2 在果树上的症状

苹-桧锈病病菌为害苹果树幼叶、叶柄、新梢及幼果等绿色幼嫩组织。被害叶片正面的病斑初为橘红色小圆点,直径为1~2mm,7~10d后,随着斑点的扩大,中央长出许多黄色小点 (性孢子器),分泌出蜜露 (性孢子及黏液),渐渐变成黑色小点,6月中下旬病斑直径扩大到1cm左右,同时在叶背相应部位隆起,并长出丛生的黄褐色胡须状物(锈孢子器)。叶柄受害后病部橙黄色,纺锤形,膨大隆起,其上也出现黄色小点和黄褐色胡须状物。新梢的症状和叶柄相似,但后期病部凹陷、龟裂,容易折断。幼果被害多在萼洼周围形成圆形、橙黄色斑点,直径1cm左右,后期病斑变褐色,中央出现小黑点,周围也会长出胡须状物。

梨-桧锈病病菌也为害梨树叶、新梢及幼果等绿色幼嫩组织。受害叶片正面的病斑初为橘红色小圆点,直径1~2mm,7~10d后随着病斑的扩大,中央长出许多小黄点 (性孢子器),分泌出黏稠状物 (性孢子及黏液),黄点逐渐变黑,显示性孢子器成熟。同时病部组织增厚,向背面隆起,并长出羊胡子状的管状物(锈孢子器),其中含有大量锈孢子,随后病斑变黑枯死,往往造成落叶,病害在叶柄、新梢、幼果上的症状与叶片症状基本相似,可以造成落叶、新梢折断及幼果脱落。

4 发病规律

4.1 苹-桧锈病的发生规律

苹-桧锈病病菌为转主寄生,不完全型锈病菌,缺夏孢子阶段,因此无再侵染。

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类树木小枝上菌瘿中越冬,也以当年秋季传至桧柏体表的锈孢子越冬。翌年春季在桧柏上的菌瘿生成冬孢子角。4月末~5月初以后,冬孢子角遇雨后胶化、膨大,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小孢子,小孢子借风力可以传播到方圆1.5~5km范围内的苹果属树木上,侵染叶面、新梢、幼果,形成性孢子器和性孢子,继而产生锈孢子,锈孢子在秋季又随风传回到桧柏类树木上越冬。

苹-桧锈病发生流行的前提是,附近5km范围内要有桧柏类树木和苹果属树木存在,否则不能完成侵染循环。

该病的流行受降雨和空气湿度影响很大。冬孢子的萌发及小孢子、锈孢子的侵染都需要有一定的湿度,因此在苹果属植物上的发病早晚和轻重程度与早春的降雨有密切关系。4~5月有适度降雨,空气比较湿润,就可能发病,当然还需要合适的温度和微风的配合。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6~22℃,一般年份4~5月这种温度是可以满足的,超过24℃则不能形成小孢子。

4.2 梨-桧锈病的发生规律

梨-桧锈病病菌为转主寄生,不完全型锈病菌,缺夏孢子阶段,因此无再侵染。

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类树木绿枝或鳞叶上形成的菌瘿中越冬,也以当年秋季传至桧柏体表的锈孢子越冬。翌年春季菌瘿吸水膨胀形成冬孢子角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并产生大量小孢子,小孢子借助风力可传播到方圆1.5~5km范围内的梨属树木上,侵染叶面、新梢、幼果,形成性孢子器和性孢子,继而产生锈孢子,秋季锈孢子又随风传回到桧柏树木上越冬。

该病的流行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尤其是4~5月降雨是关键,因此在梨属植物上的发病早晚和轻重程度与早春的降雨有密切关系。此期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冬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是17~20℃,一般年份4~5月这种温度是可以满足的,当然孢子的传播还需要微风的配合。

5 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5.1 彻底切断侵染源

苹-桧锈病和梨-桧锈病为转主寄生病害,其发生流行的前提是,在附近5km范围内要有桧柏类树木和苹果属、梨属树木存在,否则不能完成其侵染循环。因此,切断这两种锈病菌的侵染循环链, 是最有效、最彻底的防治方法。

5.2 要加强园林绿化植物上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园林绿化植物上的大多数种类病虫害,都能传播到农田、果园和其它经济植物上,搞好这些植物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方面降低了园林绿化植物受病虫为害程度,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向农田、果园和其它经济植物上迁移传播的程度。要建立防控工作责任制,根据“谁栽植、谁经营、谁管理”的原则,由栽植园林绿化植物的单位落实防控工作技术措施,对因防控不力或防控措施不落实而造成农田、果园和其它经济植物受到严重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5.3 防控工作的重点应由果园转移到桧柏类树木上来

桧柏类树木的分布相对集中,面积小、防治成本低、防效好。责任单位应切实进行有效地防控工作。一是在春雨降落前,即每年冬季至次年3月底前,彻底剪除桧柏类树木上的菌瘿,并集中烧毁。二是在桧柏类树木上越冬的锈病菌借助风力向果树传播之前进行药剂防治,即早春(3月下旬~5月中旬)雨后立即对桧柏类树木全树喷药2~3次,第1次喷45%晶体石硫合剂100倍液药液,第2次和第3次喷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药液。三是夏末秋初锈菌在果树上成熟后通过风雨转移传播到桧柏类树木上后(8~10月),对桧柏类树木再进行全树喷药1~2次,喷药方法同上。

5.4 狠抓果园内的喷药防治工作

在果树展叶初期(苹果树开花前,梨树落花后)对果园全面喷药1次,药剂为45%晶体石硫合剂150~200倍液。

果树落花后,当发现叶片上有香头大小的黄色病斑时,立即喷药1~2次,第1次在疏果期喷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8000倍液药液,第2次在套袋前喷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

在果实套袋后,再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的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喷雾1次,防治效果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