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某煤化工装置换热器管束泄漏失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某煤化工装置换热器管束泄漏失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某煤化工装置甲醇蒸汽汽化器管束发生内漏。通过对泄露管束原材料夹杂水平分析、金相分析、腐蚀产物分析、点蚀坑分析等手段,分析了甲醇蒸汽汽化器管束内漏的原因。并提出了可行的改善措施。

关键字:煤化工装置 甲醇蒸汽汽化器 管束 失效 腐蚀

一、概述

某煤化工装置甲醇蒸汽汽化器为管壳式汽化器,此换热器为该装置反应器进料系统的关键设备。1.1MPa的低压蒸汽走管程,液相甲醇走壳程,蒸汽给甲醇加热使甲醇由液相变为气相,气相甲醇通过后部再次加热后进入反应器。此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在检修期间,将换热器管束抽出时发现,换热器管束发生腐蚀,换热器下部管束腐蚀较轻,以均匀腐蚀为主,见图1.1(a);上部管束腐蚀严重,并伴随大面积点蚀坑,见图1.1(b)。

(a)换热器腐蚀形貌 (b)换热器腐蚀形貌上部

图1.1换热器管束宏观腐蚀形貌

为了查找原因,从甲醇蒸汽管壳式换热器上截取的换热管,材质为10#钢,如图1.2所示。

(a)钢管形貌 (b)点蚀坑形貌

图1.2钢管的宏观形貌

经观察,钢管腐蚀非常严重,表面形成一层深褐色或红褐色的腐蚀产物,且出现大面积点蚀坑,严重的区域已经穿透管壁厚度,见图1.2(b)。随后对换热器管束发生腐蚀的原因及机理进行分析

二、试验方案

根据样件的表面特征,制定了的失效分析试验方案,采用金相、扫描、XRD等分析手段分析产生腐蚀的主要原因,试验方案见表2.1。

三、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原材料质量分析

将截取的换热器10#碳管段,进行腐蚀产物层打磨掉,露出基体后,并进行非金属夹杂物评级,结果见表3.1,主要为氧化物夹杂,D类氧化物夹杂,最严重视场级别细系2.0,B类氧化物夹杂,最严重视场级别细系0.5,非金属夹杂物水平不高。

(a)B类细系0.5级 (b)D类细系2.0级(打磨、抛光、显微镜100倍)

图3.1非金属夹杂物形貌

钢管的纵、横截面的原始金相组织见图3.2,组织均匀性较好,可见微观组织正常。

(a)纵向 (b)横向

图3.2 10#钢原始金相组织

(3%硝酸酒精,500倍显微镜)

3.2 腐蚀形貌分析

将钢管沿横截面切开后,腐蚀产物沿截面由内壁到外壁的微观形貌见图3.3。内壁腐蚀产物厚度不超过40μm,腐蚀并不严重,见图3.3(a);由图3.3(b)知,外壁腐蚀产物非常厚,大致可分外、中、内三层,非常疏松,平均厚度超过0.4mm,最大厚度接近1mm,见图3.3(c);内层腐蚀产物与基体过渡处,存在点蚀坑(箭头所示)。

(a)内壁 (b)外壁 (c)外壁-最大壁厚

图3.3 钢管内、外壁的腐蚀产物形貌(显微镜)

腐蚀产物沿截面的SEM形貌见图3.4。由图3.4(a)知,钢管外表面腐蚀产物大致可分外、中、内三层,由外层到内层的形貌见图3.4(b)~3.4(d),各层腐蚀产物均非常疏松,外层最疏松;由放大5000倍的形貌知,腐蚀产物间的间隙很大,无法有效阻挡气体、液体尤其小直径离子(如Cl-)向内层的扩散,不能形成对金属基体的保护作用。由图3.4(e)知,内层腐蚀产物与基体的过渡区存在点蚀坑,形貌与“溃疡状”特征十分接近,这种类型的点蚀坑形成后具有非常强的破坏能力。

(a)截面腐蚀形貌(b)位置1-外层 (c)位置2-中层

(d)位置3-内层(e)位置4-点蚀坑

图3.4钢管截面腐蚀形貌SEM金相

3.3 腐蚀产物分析

钢管外表面腐蚀产物的EDS能谱分析过程中发现,最外层腐蚀产物(图3.4位置1)为一层不导电的物质,为分析其构成,将钢管表面腐蚀产物刮下,制成粉末,进行XRD分析,结果见表3.2。外层腐蚀产物主要由Fe2O3组成,还含有少量其它微量合金元素的氧化物,以及SO3、P2O5,可见外层腐蚀产物氧化严重。

表3.2 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

化合物 Fe2O3 CuO Al2O3 MnO P2O5 SiO2 SO3 ZnO

含量(%) 91.4 2.9 0.89 0.53 0.89 1.10 0.78 0.87

中间层腐蚀产物(图3.4位置2附近区域)的EDS能谱分析结果见图3.5。与基体相比,中间层腐蚀产物中C、O元素含量增加。

图3.5 中间层腐蚀产物EDS能谱分析结果

内层腐蚀产物,距离基体由远及近的不同区域(图3.4(e)位置附近区域)EDS能谱分析结果见图3.6。由图可见,内层腐蚀产物不同区域C、O、S元素均显著高于基体,C、S含量也显著高于外层产物,产物的组成除氧化物外,还含硫化物。C元素富集,是珠光体中含碳量更高的渗碳体的腐蚀产物。

区域1-距离基体较远

(b)区域2

(C)区域3-靠近基体

图3.6内层腐蚀产物EDS能谱分析结果

3.4 点蚀坑形貌及腐蚀产物分析

选取钢管上较深的点蚀坑,沿截面将其剖开,如图3.7所示。

(a)选取的点蚀坑 (b)截面形貌

图3.7点蚀坑宏观形貌

由图可见,点蚀坑宽度约为3~4mm,已经穿透钢管,透过点蚀坑进入到管内的沉积物将1/2内管堵塞。

点蚀坑截面的SEM形貌见图3.8,符合“溃疡式”点蚀坑的特征。坑内(位置1)的形貌见图3.8(b),覆盖一层疏松的腐蚀产物,进行EDS分析过程中,无法收集到二次电子。坑内腐蚀产物与介质长时间接触过程中会被氧化,从形貌及环境特征看,与外壁外层腐蚀产物的组成应一致,由图3.8(b)与图3.4(a)知,二者放大后的腐蚀产物形貌十分接近。靠近基体区域(位置2)的形貌见图3.8(b),腐蚀产物非常疏松,因此很难对外界介质起到有效的阻碍作用,对基体的保护作用不强。

(a)点蚀坑 (b)位置1 (c)位置2

图3.8 点蚀坑SEM形貌

为分析点蚀坑内腐蚀产物的组成,选择外壁表面腐蚀产物覆盖下并未穿透管壁的点蚀坑进行分析,因外壁腐蚀产物的阻挡,这类点蚀坑未与外部介质直接接触,内部腐蚀产物可能未完全被氧化,见图3.9。

图3.9 腐蚀产物覆盖下点蚀坑的形貌

点蚀坑内不同区域的EDS能谱分析结果见图3.10。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位置4

位置5

图3.10点蚀坑内各区域腐蚀产物EDS能谱分析结果

由图3.10(a)知,位置1仅Fe、C两种元素,比例符合基体成分,此位置还未遭受腐蚀;由图3.10(b)知,位置2碳含量较基体明显增加,并且富集了O、S等元素,检测到Cl元素;由图3.10(c)知位置3富集了C、S、O元素,未检测到Cl元素;由图3.10(d)知位置4富集C、O、S元素,也检测到Cl元素;位置5富集C、O、S元素,含少量Cl元素。由各位置的能谱分析可知,点蚀坑内不同位置的腐蚀产物均富集C、O、S元素,大部分区域含有Cl元素。为进一步分析点蚀坑形成的原因,选择表面腐蚀产物较薄,点蚀坑较少的一段钢管,将其表面腐蚀产物打磨掉后,对露出的基体进行分析,如图3.11所示。由图可见,基体表面存在大量非常小的点蚀坑,此段钢管并没有较大的点蚀坑产生,因此可认为是点蚀发展的初期。

(a)打磨前 (b)打磨后(c)打磨后SEM

图3.11 钢管表面腐蚀产物打磨前后形貌

钢管打磨后基体表面不同点蚀坑的SEM形貌见图3.12。

(A)点蚀坑1(b)点蚀坑2(C)点蚀坑3(d)点蚀坑4

图3.12 不同位置点蚀坑SEM形貌

由图3.12(a)知,点蚀坑起源于非金属夹杂物(箭头所示);图3.12中其它位置点蚀坑,也起源于非金属夹杂物,见箭头所示的区域。此时处于点蚀发展的初期,因此非金属夹杂物是点腐蚀的起源之一,点蚀坑优先在此形成。图3.12(a)中位置1点蚀坑内不同区域腐蚀产物的EDS能谱分析结果见图3.13。

(a)区域1 (b)区域2

(c)区域3

图3.13位置1不同区域腐蚀产物EDS能谱分析结果

由图3.13(a)知,区域1为基体成分;由图3.13(b)知,区域2富集了S、Ca、O、C等元素,为氧化物夹杂,优先发生了腐蚀;由图3.13(c)知,区域3富集了S、Ca、Al、O、C等元素,与区域2发生了同类型的腐蚀。能谱分析的结果表明,位置1点蚀坑也起源于非金属夹杂物。图3.12(b)中非金属夹杂物的EDS能谱分析结果见图3.14,可见此处点腐蚀起源于Al2O3夹杂。

图3.14位置2非金属夹杂物EDS能谱分析结果

图3.12(c)位置3点蚀坑内腐蚀产物EDS能谱分析结果见图3.15,

点蚀坑内也富集了Al、O、S元素,表明点腐蚀的起源也是Al2O3夹杂,腐蚀过程与位置1相同。

(a)区域1 (b)区域2

图3.15位置3点蚀坑内不同区域EDS能谱分析结果

图3.12(d)位置4点蚀坑内不同区域的EDS能谱分析结果见图3.16,点蚀坑内并没有发现非金属夹杂物,不同区域的腐蚀产物中均富集C、O、S元素,区域1还检测到少量Cl元素,从C元素的富集看,C含量更高的渗碳体发生了优先腐蚀。

(a)区域1 (2)区域2

图3.16位置4点蚀坑内不同区域EDS能谱结果

四、原因分析

根据工艺参数知,甲醇蒸汽换热器内部介质为高温水蒸汽,入口温度200℃,出口温度150℃,压力0.46MPa;外部介质为粗甲醇(成分见表4.1),经水蒸汽加热后,入口温度100℃,出口温度106.5℃,压力0.36MPa。原设计要求进入换热器的甲醇液位控制在50%,以保证换热器整体在液面以下,但实际生产过程中该液位控制为30%,因此换热管束上部实际位于液面以上,当液面波动时,液态甲醇与高温管道接触后,会产生大量甲醇蒸汽。

由钢管内壁的腐蚀情况知,水蒸汽介质对内壁的腐蚀并不严重,10#钢管在水蒸汽介质中表现出足够的耐蚀性。钢管外壁腐蚀过程较为复杂:100℃以上温度,粗甲醇(除H2O外,还可能含H2S、Cl-等杂质)呈酸性,会对10#钢管产生均匀腐蚀,根据钢管外壁腐蚀产物的构成知,主要的腐蚀体系为酸性条件下的水+氧腐蚀和硫腐蚀为主的电化学腐蚀。表4.1甲醇成分中并未检测硫化物的含量。腐蚀发生时,除Fe2O3外,还有Fe2S等中间腐蚀产物,但中间产物并不稳定,与氧接触后很容易被氧化成疏松的Fe2O3和其它产物,因此在腐蚀产物中检测到了硫化物被氧化后的产物SO3。外层疏松的腐蚀产物形成后,并不能有效阻碍介质向内扩散,腐蚀会继续加剧。随着腐蚀产物厚度的增加,内层与氧的接触减

少,内层产物的氧化速度也随之减缓,因此长期腐蚀过程中形成了大致三层腐蚀产物,内层的产物被氧化的程度较小。换热器下部一直置于液态甲醇中,介质环境相对稳定,因此腐蚀相对较轻。换热器上部管束位于液面以上,在100℃左右的温度下,介质温度存在梯度并不均匀,饱和蒸汽压也不稳定,尤其汽/液界面附近更加复杂,因此与管道接触后,会在管道外壁发生结露现象,形成大量露点。根据腐蚀动力学的一般规律,腐蚀性元素的活度在气/液过渡相中往往比单一汽相或液相高,并且结露后的电解质浓度、温度均高于液态甲醇,因此与甲醇蒸汽接触的上部腐蚀也就更加严重。蒸汽介质由气相冷凝到液相的过程,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局部浓度偏高的露点,与基体接触后,便有可能形成优先腐蚀区。由于腐蚀产物的阻碍,通过扩散平衡局部高浓度的速度很慢,随着基体成分的溶解,内部腐蚀介质浓度进一步升高,从而驱动点腐蚀的发展。Cl-直径较小,穿透力强,对点蚀坑的产生尤其“溃疡式”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优先腐蚀的区域有Cl-富集,则会形成破坏性非常强的“溃疡式”点蚀坑,因此深度较大的点蚀坑(有的已穿透壁厚)内均检测到了Cl元素。从点蚀坑内产物构成看,非金属夹杂物是点腐蚀的起源之一;在碳钢的腐蚀过程中,相对于铁素体,珠光体中C含量更高的渗碳体,容易被优先腐蚀,也是点腐蚀的起源之一。

五、解决方法

1.通过对换热器腐蚀状态的分析可知,均匀腐蚀造成的减薄量在设计要求的腐蚀裕量(3mm)以内,点腐蚀是影响设备使用寿命的关健因素。目前此装置已对此设备的液位控制参数调整,结合设备的介质环境特点,以及换热器上、下部位的腐蚀状况,将换热器整体没入液态甲醇,运行时间长达1年,取得很效果。

2.更换材料,推荐0Cr13铁素体不锈钢管,原因如下:

1)含13%Cr,在弱酸环境中耐S腐蚀及全面腐蚀能力与常用的304L不锈钢相当;

2)点蚀坑类型多为开放式,深度不大,破坏能力有限,并且较304L有显著优良的抗应力腐蚀开裂能力;

3)热传导率高,与10#钢同为铁素体组织,传导率相差应该不大,但约为奥氏体不锈钢的1.5倍。

作者简介:陈斌(1985-),男,汉族,甘肃临洮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煤化工工艺设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