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打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新课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但是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课堂上热热闹闹,一会儿听音乐,一会儿看电影,演戏、唱歌、画画,全都可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精彩纷呈,掌声不断,下课铃声响起,师生皆大欢喜。可是,这样的课不管怎样看也不像语文课,倒更像是艺术课、科学课或者其他。我们几乎可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香消玉殒。追根究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方面。其一,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在语文综合性活动课上,我们的教师往往把兴趣点放在那些花里胡哨、热热闹闹的形式上,而对于哪些活动在哪些方面建构了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在哪些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却很少去关心和研究。其二,将过程、方法与学习结果、效果隔离。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的老师有时候会把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抬到比学习结果、学习效果更高的地位,甚至把前两者从后两者中剥离出来。其三,将语文知识与能力对立,把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割裂开来,排斥语文知识,更无意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是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或者不见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大谈特谈情感态度价值观。
针对上述成因,反观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为避免让它陷入非语文化的泥潭,笔者认为应该从做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功上着手,现简述如下。
一、固本
综合性学习的“本”是什么?新课标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而综合性学习则很好地提供了听说读写整合的可能性,它最大限度地将四者各自的要求和训练融会在一起,下面以综合性学习案例《漫游语文世界》加以说明。
1 收集言语材料
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向社会,在读书看报、上网与人聊天、看电视、逛商场时收集日常生活用语(包括方言、一般俗语、常用歇后语)、对联包括春联、楹联)、广告用语、新词语(包括网上用语、校园语言)、不规范用语等。
2 筛选整理
返校后,学生分组筛选、梳理所收集的材料,同时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为分析、研究所收集的资料做准备。
3 分析研究
组织同学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书面材料,在班上交流。最后将筛选后的材料、分析研究的成果编辑成册,学生自行题字、插图、设计封面。
4 汇报成果
主要由各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作简单补充(课堂上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教师可以对各组发言作简要点评。
5 活动的延续
课后发动各小组学生进一步充实小册子的内容,作为成果在班上展览,还可以将学生的感想体会展示在张贴栏里。并以这次活动为主题出一期墙报。
这一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合,突出了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比如,培养学生听读的能力:与人聊天,看电视,逛商场,阅读有关资料,收集语言材料,获得语文信息;培养说的能力:收集材料后,学生分组讨论及在班上交流发言;培养写的能力:学生将筛选后的语言材料编辑成册,同时在讨论和班内交流感受的基础上写出一篇作文,在写作中表现自己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
二、激趣
过去的语文学习,往往与生活脱节,把一篇篇文章大卸八块,做片言只语式的肤浅解读,课后进行题海战术,致使“语文味”丧失殆尽,严重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综合性学习将整个生活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学语文,是一种“生活化”的学习实践。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综合性学习的这一特点,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在“活”字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语文综合性的“趣味”。例如开展以“寻觅春天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可以在方法上设计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摆开男女擂台赛,内容有“一分钟内能说出几个与春天有关的节日”、“五分钟内看谁说出的带春的成语多”、“哑剧表演‘心有灵犀一点通’猜词猜成语比赛”、“写春的佳对”、“对联排序”、“诗句配对”、“自由对诗”、“诗句接龙”等等。如此轻松有趣的形式,必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这样,一次“觅春”的活动下来,学生既丰富了语言积累,又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怡情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本身就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我们要在这丰富多采且“活化”的课程资源中捕捉可以引发学生共鸣的情感点,努力寻找能够在课程资源、学生和教师情感点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使这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如构思“献给母亲的歌”这个综合性活动,抓住资源“亲情”这一中心,“捕捉母爱”这个情感点。设计可供学生选择的的小活动,如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整理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找时间和母亲聊天,了解母亲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等等,以此来唤醒学生对母亲的关注,激活学生内心与生俱来的情感火花。这样学生的情感、兴趣、爱好被调动起来后,就会满腔热情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活动,学生既获得了情感体验,陶冶了情操,同时也提升了语文素养。在整个活动中,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温馨的人情和灵性,彰显了语文的魅力。也避免了“非语文化”的尴尬。
四、赏美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美感是丰富多彩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等等。教师可通过诵读、想象、联想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感受到这种美感。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主题为《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中,我首先播放《黄河颂》音乐,渲染氛围,然后以一段优美的语言导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从西流到东,从古流到今,她浩浩荡荡,一泻千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期盼。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河,认识黄河。)接下来播放录像,初步感受黄河奔腾不息的魅力,然后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交流自己的感受。之后,学生朗诵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黄河的诗歌,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黄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感悟黄河精神在民族危难之际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在这节课上,从导人的“黄河颂”乐曲到结尾的“亲吻,祖国”乐曲,我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或舒缓或激昂的乐曲把同学们带人一个预设的情境中,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更深刻地理解了黄河精神,激励了他们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另外,学生们的激情朗诵也是这节课一道靓丽的风景。除了音乐。我还精心准备了几段优美的文字,充分展现语言的魅力,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对语言品味的能力。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美育,就会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比翼双飞,“去语文化”的弊病也就可以得到避免。
五、积淀
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一种课程,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活。在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上,要特别注意语文实践的文化意味和文化内涵。如综合性学习“诗苑漫步”,我们通过“辑古诗,领略诗之风情”、“读古诗,体味诗之真情”、“品味古诗,展示我之才情”等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情感丰富、语言精练、意境深远的特点,从而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再如“茶文化研究”可分为茶文化史和茶文化与生活两大板块,第一板块又细分为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关于茶的研究、茶与宗教、关于茶的著作――《茶经》、《茶民俗》等。学生通过探究茶文化史的内容,不仅提高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进了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了语文素养;又如我在开展“名字中的学问”这个活动时,学生通过探究各自名字,发现自己的名字都是长辈精心选择的,包含了许多语文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根是语文,只有扎根于语文这块润如油膏的大地,我们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才能结出属于语文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