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肝脾T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肝脾T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肝脾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免疫表型,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对1例已确诊的肝脾αβ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脾脏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骨髓细胞形态、流式细胞分析等进行分析,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表现为发热、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浅表淋巴结肿大;病理示脾脏血窦扩张,瘤细胞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3+、CD4-、CD8+、CD20-、CD56-,且与骨髓活检中侵犯窦内的瘤细胞形态一致;融合基因TCRβ阳性,诊断:肝脾αβT 细胞淋巴瘤。结论肝脾T 细胞淋巴瘤是较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预后差。

关键词:淋巴瘤;肝脾T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

肝脾T细胞淋巴瘤(hepatosplenic T cell lymphoma)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发病率低,该病依T细胞表面受体不同分为两个亚型。1990年Farcet等[1]首次报道了2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1994 年被REAL分型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淋巴瘤亚类,命名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后续报告的病例中有一种临床表现类似于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但免疫表型稍有不同的肝脾T细胞淋巴瘤,依据其T细胞受体不同称为"肝脾αβT细胞淋巴瘤"。本文中病例为1例肝脾αβT细胞淋巴瘤。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0岁,因"发现脾大3年余,全血少伴发热1年"入院。2010年9月体检时发现脾大:(厚51mm,肋下40mm),未予重视。2012年出现面色苍白,查血常规:HB93g/L,WBC 2.42×109/L,plt 66×109/L,RBC 3.19×1012/L,叶酸、B12、血清铁均在正常范围。骨髓涂片:增生明显活跃,红系:30.8%,粒细胞:59.2%,淋巴:7.6%,粒红两系可见巨幼样变。骨髓病理: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尚活跃,红系增生旺盛,巨核细胞多见,可见单个核巨核细胞。网状纤维染色(+),染色体核型正常。未明确诊治。后患者反复出现高热,T 39℃左右,查体:体温39.5℃、脉搏89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 125/80mm Hg,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颌下、颈部、腋下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心肺无异常,肝肋缘下5cm,质地稍硬,轻压痛,脾左肋缘下7cm,质韧,轻压痛。查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正常,乳酸脱氢酶正常,Coombs试验单抗分型均为阴性,Ham试验阴性,EB病毒抗体阴性,染色体核型46 XY[4],骨髓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有核细胞中淋巴细胞占4.4%,以成熟T淋巴细胞为主,前体B淋巴细胞不高,单核细胞2.2%,粒细胞76.5%,原始细胞占2.8%,有核红细胞10.2%。腹部CT示:巨脾,肝肋下4cm,胆胰未见异常。PET-CT示:巨脾,FDG摄取增高,胸骨、双侧肱骨上段、股骨上段及骨盆骨髓FDG摄取增高,考虑骨髓增生性血液系统疾病,未见代谢异常淋巴结。行脾脏切除术,并行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及骨髓活检。诊断为肝脾αβT细胞淋巴瘤。建议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转入其他医院治疗。随访目前患者化疗治疗中,肝脏明显缩小,仍有间断发热,正在等待移植配型结果。

2实验室检查

2.1脾脏组织病理检查

2.1.1方法选取部分脾脏进行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常规HE染色和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选用单克隆抗体:CD3、CD4、CD8、CD20、TIA-1、CD56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免疫组化步骤为:常规脱蜡及复水后,使用0.3%H2O2阻断内原酶。用1%的正常山羊血清滴片以减少非特异性着色。再滴入分别滴加1抗试剂,4℃冰箱过夜,继而滴加2抗40~50μl,室温静置,DAB显色5~10min,在显微镜下掌握染色程度;苏木精复染2min,盐酸酒精分化;脱水、透明、封片、镜检。

2.1.2结果脾脏病理及免疫组化:脾脏白髓萎缩,红髓部分淤血,部分区域窦扩张明显,形成血管瘤样改变,一类异常细胞散在分布,呈亲窦性生长,并累及髓索,该类细胞体积偏大,有的细胞胞核呈空泡状,染色质细致,可见核仁,窦内组织免疫组化示:CD2+、CD3+、CD4-、CD8+、CD20-、TIA-1+、CD56-,且与骨髓内的窦内侵犯的瘤细胞一致。

2.2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统占45%,形态无明显异常;红系统占34%,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类巨幼样变,核浆发育失衡,可见分裂像;单核细胞2%;淋巴细胞占 19%,可见一类胞体较大淋巴细胞,核不规则,染色质粗,核仁隐约可见,,胞浆蓝色,可见嗜天青颗粒。全片巨核细胞42个,分类25个巨核细胞,其中幼稚巨核细胞5个,成熟无血小板形成巨核细胞18个,成熟有血小板形成细胞2个;血小板少见。

2.3骨髓病理骨髓增生活跃,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可见瘤细胞窦内侵犯。

3讨论

2001~2013年国内共报道肝脾T细胞淋巴瘤13例,现包括本例统计见表1。

3.1病因尚不明确,有报道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相关。

3.2临床表现男性多见,以青壮年为主,其中最小1例年仅4岁[2],最大者45岁,均有发热、外周血1系或多系减少,血小板减少更多见。均伴有肝和(或)脾脏肿大,肝肿大多见。另有黄疸、溶血、出血、肝功能异常等表现。

3.3实验室检查肝脾T细胞淋巴瘤者血常规一般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可减低、活跃或正常,当瘤细胞累及骨髓时骨髓病理检查可见一类异常的淋巴细胞。肝、脾等组织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可见异常淋巴细胞簇状分布,脾组织可见白髓萎缩,红髓扩张,窦内见异常淋巴细胞浸润,也有报道汇管区有明显的肿瘤细胞浸润甚至是惟一的表现,免疫组化结果为:CD2+、CD3+、CD4-/+、CD5-、CD7+CD8-/+、CD20-,其中CD4、CD8是区分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和肝脾αβT细胞淋巴瘤的关键,前者二者表现为双阴性,后者表现为单阳性。肿瘤细胞一旦侵犯骨髓,表现为 T 细胞过度增生并沿窦隙分布,免疫表型与肝脾处相同。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TCRγδ阳性,肝脾αβT细胞淋巴瘤TCRαβ阳性。在分子水平上,统计结果表明其与7号等臂染色体与该病相关。Travert 等[3]研究发现肝脾T细胞淋巴瘤过表达NK细胞基因编码的相关分子:FOS和VAV3 ,而抑癌基因AIM1低表达。

3.4诊断本病常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青壮年起病,临床查体及X光片、CT等常无特异性,一般实验室检查少有阳性发现。需排除感染性和风湿性疾病。虽然骨髓细胞学检查及骨髓活检可能会有发现,但限于本病发病率极低,医生往往忽视该疾病。对于淋巴细胞特异性标记的检查、融合基因及染色体检查等往往会提示本病。但确诊需要进行肝、脾组织的病理学检查以及免疫组化检查。

3.5治疗尚无有效治疗方案,一般采取化疗,化疗缓解后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根治本病的方法[4]。本病进展快、预后差,统计国内病例生存期仅5.8个月。

4结论

肝脾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待研究,疾病进展快,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差。

参考文献:

[1]Farcet JP.Gaulard,Marollean JP,et al.Extranodal peral T-cell lymphoma:ainusal/sinusoidal localization of m alignant cells expressing the T-cell receptor γδ[J].Blood,1990,75:2213-2219.

[2]竺晓凡,邹尧,陈玉梅,等.儿童肝脾γδT 细胞淋巴瘤一例报告附文献复习[J].中华血液病学杂志,2003,24(11):613-614.

[3]Travert M, Huang Y, De Leval L, et al. Molecular features of hepatosplenic T-cell lymphoma unravels potential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s[J]. Blood, 2012, 119(24): 5795-5806.

[4]Rattarittamrong E, Norrasethada L, Ya-In C, et al. Hepatosplenic T-cell Lymphoma[J]. Journal of Hematology and Transfusion Medicine, 2013, 23(1): 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