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改革成果应如何推广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改革成果应如何推广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改革成果可以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改革成果是与教育事业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有关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成果,涉及政府在教育规划、学校布局、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机制、招生考试、教师培训、人事管理制度等方面l的改革和创新,也包括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改革和创新;第二类是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进行的办学模式、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改革成果。

一、对教育改革实践成果进行理论,提升与系统化,形成可以推广应用和创新的成果

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来自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改革实践,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经历了多年艰苦的探索而得出的宝贵经验,体现了政府部门、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思想火花,有许多好的想法、认识和体会,也有好的做法和效果。但从推广角度来说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归纳和理论提升,只有经过这样的努力,才能使得来自某一局部地区或某一学校的经验层面的改革成果在区域内产生影响,特别突出的成果可能对全国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其在更广阔范围应用的价值和效益,扩大受益范围。

1.对教育改革实践成果进行理论提升

良好的教育成果一般都包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课程与教学过程规律、学校发展规律,因此好的教育改革成果必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具有理论提升的基础。但是不少成果往往是一些具体做法,而规律则是带有普遍性的、深刻的,是教育客观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的抽象和凝练,往往具有隐性特征,因此具体的实践成果常常需要通过一定的理论提升过程,使之升华到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理论性。

理论提升,主要是指根据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发现其中的先进思想和对教育规律的契合,一是可能形成新的相关理论,二是对已有教育理论体系进行丰富和完善,三是对实践成果找出已有相关理论依据来提高成果的思想和方法的科学性水平。理论提升的过程,是通过对现实中的各种改革思路、理念、措施和做法进行有效地整合和提炼,对改革成果所涉及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科学分析,形成反映客观现实需求,体现客观的教育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规律。这种规律通过一定的概括和提炼,形成一定的理论,使教育改革成果成为具有较高理论性的成果。要形成结构严谨、符合一定科学理论规范要求的成果,还需要在创新性思维基础上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相关要求,组织理论专家和教育改革实践者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成为能够指导更多地方和学校开展教育改革的指南。

创新性较强的成果,往往涉及若干重要的理论性问题,常常是人们以往对相关领域认识不够清晰,教育研究实验较少或者突破难度较大的领域,探索了具有重要影响的现实问题的新解决方案,可以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如上海市静安区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都发展出相关的理论,这些内容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主题角度和不同主体角度都可以深入进行分析,丰富其内涵,形成相应的理论,从而使得成果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增强,并根据形成的相关理论促进实践活动有目的地深入开展,取得更多的实践成果,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

2.对实践成果进行系统归纳和体系化

一个好的可推广应用的成果一般要具有较好的整体性结构框架。在教育改革现实中,许多好的实践成果,往往是经历多年、许多人或学校参与完成的,常常发现有的想法、做法不错,但相对于能够推广的成果来说,有的是相对零碎的或不够系统的,许多分散的闪光点难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需要进行系统归纳,形成良好的结构和体系。

对改革成果的系统化和体系化,常常需要对实践成果进行深入剖析,不仅要深入了解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对成果的主要部分及其关系进行逻辑化,建立成果各个部分的有机联系,发现其不足,总结其有效的方法和机制,从而使得整个成果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这样经过系统化和体系化后,成果的基本特征将会比较明显,特别是成果的整体思路清晰、各阶段和各部分的耦合相对良好,不仅包括一定的理论,也包括较好的实践方式、程序和操作要领,具有配套的实施工具和方法。如一些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需要匹配相应的观察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行为变化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案等,便于改革成果在推广阶段容易被完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如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需要建立一整套运转保障体系等;又如在教师培训中,不仅需要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方法,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训评价量表,形成综合性的培训体系,等等。

在系统化过程中,需要注意考虑改革成果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发展性。整体性是指改革成果的各个部分都从属于一个大的系统,相互之间具有不可或缺性。层次性是指根据改革的特点和需要,对于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机构和人员,其目的要求和作用要区分层次,如有整体性目标,也有分部门、人员的目标,等等。动态发展性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改革发展阶段可以容纳或体现其可发展性,能够满足未来一个时期教育改革的变化。

二、建立有效的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体系,保障教育改革成果有效落实

推广教育改革成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重视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包括制订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协调关系、加强指导,促进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政府、学校和师生行为的改变,因地制宜,使得教育改革成果能够在更大的区域范围、更多学校应用,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1.重视教育改革成果。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改革成果是政府和学校改变体制机制、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工具,也是解决相关问题的指南和有效方案,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运用教育改革成果,将会有效提高教育改革的成效,因此需要重视教育改革成果,理解其精髓,使之成为应用成果的地区政府和学校的共同珍视与认可的财富。在运用中需要理解其精神实质,特别是蕴含的丰富的先进教育理念。这不仅要求政府部门要更新教育行政管理观念,更要求学校和相关人员更新教育观念,特别是在教育领域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理念。

2.制订推广应用计划。形成工作目标体系

推广计划关系到成果推广的成败,需要针对区域教育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的情况,对于不同类型的教育改革成果,制订相应的推广工作计划。形成工作目标体系,明确政府、学校、教师在教育发展管理、学校管理、课程教学相关方面的工作目标和衡量指标,进行相应的任务分解,细化推进的方式和程序。不仅要落实到机构的责任,也要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才能使得成果从文本转变为现实的实践,产生相应的应用效益。

3.建立协调机制,促进利益协调、关系协调

教育改革成果推广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及其相关机构,如政府基础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研究机构、教师培训机构、招生考试机构等,此外还有宣传、人事、财政等部门,更涉及相关学校和广大教师,与教学过程有关的一些成果特别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还需要学生及其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教育改革在本质上是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及其关系方式的转变,需要建立相应的主体关系协调机制。在教育宏观领域、在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更多的是协调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新型的政府、学校和社会关系。如促进教育公平,涉及多方利益,成为改革的重点领域,一些地区相应地在师资配置方式、招生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在学校微观领域需要建立新型学校、家长和社会关系,建立新型教与学关系,特别要在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相应的自利,提高学习主动性,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

4.建立指导机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从学习成果的基本内容到应用成果产生效果,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由于所处的地位和角度不同,教育发展的阶段不同,往往不同的人对教育问题的认识不同,对改革成果可能有不同的见解,相应的成果的应用方式和效果就会有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成果推广应用的机制,以保障成果能够被科学、有效地应用。

要建立推广应用的指导机制,针对推进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保障改革成果被准确地理解、有效地应用。明晰教育改革成果指向的实际问题及情境条件,提高改革成果的应用针对性。任何教育改革过程都是针对一定的现实问题的,而改革成果更是在实践中通过对各种资源、主体和工作任务相互调适而形成的,针对实际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合理化解决方案,因此改革及其成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情境条件,在应用中需要明晰改革成果的适用条件,从而提高针对性。

在区域教育管理改革方面。常常面对的是优质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相对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政府管理方式和方法不够科学、学校办学活力不高、师资队伍结构和质量等存在问题;在学校办学方面,常常面对的是教师队伍水平、课程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质量等问题。各种矛盾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体现方式,在一定阶段和情境下矛盾的激烈程度也不同。特别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往往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地区教育改革氛围、学校发展阶段和条件、教师队伍、生源及其家长、外部支持等有关。学校之所以能够获得相应的成果,其问题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其情境条件可能千差万别。

要加强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结合和互动,对于在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分析,了解问题的原因,及时制定推广中有效改进的对策,包括专家引领、典型示范、教师培训等方式,促进成果的有效实施。许多时候教师往往对于新观念的理解停留在抽象名词层面,对具体的操作,需要有相应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案例。

三、因地制宜、因校而异,促进教育改革成果的个性化应用和再创新

在应用中,需要根据教育改革成果的基本内容,促进区本化、校本化实施,使教育成果的应用产生实效。依照本地区和学校的情况,提高政府和学校在实施中的自主性,特别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更需要学校进行校本化实施。这种校本化的实践,能够促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从相关成果中汲取适用的、实用的精神和做法,依靠教师开展进一步的学习和创新,在自己学校形成改革创新的氛围,指引学校和教师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好的成果来改进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是师生共同的心理互动过程,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如何使教师学会根据理论把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实践探索,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符合师生需求的工作方式,从而鼓励学校形成更多的探索性、创新性成果,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如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根据地区课程改革要求,考虑学校的特色和传统、师生自身条件、可利用的校内外资源等进行科学设计,才能真正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已有的教育改革成果在应用中可能会遇到新的形势、新的矛盾,特别是在区本化实施、校本化实施中,结合地区特点或学校特点,会产生许多新的矛盾,也就可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案。地方政府部门、学校和教师要在教育改革中结合地方和学校的实际,积极进行应用过程中的再创新,这对于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运用已有成果开展教学改革创新,是发挥教师主动性的体现。

四、开展教育改革成果的应用评价。提高成果实施的效果

教育改革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改革促进教育提升。推广教育改革成果,其目的在于应用已有创新成果,在体制机制、教育教学等方面开展改革,改进教育运行机制,提高教育教学效能,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的成果在某个地区或者某类学校有好的成效,在其他地区和学校可能并不适应。因此,应用的成效如何是成果推广的基本导向。

改革成果的应用效果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地方政府部门、学校和教师的相关教育观念和理念的变化,区域或学校有关教育改革的氛围的转变,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关注、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等方面发生变化。二是教育事业发展、办学水平的变化,包括教育规模和相关比例(如投入增长、办学条件改善)的变化、学校办学水平的变化。三是师生行为与生活的变化,包括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生活的变化(如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成就、课业负担等)、教师的教育方式和专业发展及生活质量的变化(包括教师的身心健康、工作压力等)。当然,一项具体的改革成果只可能在某些特定方面发生变化,但应用的效果如何,是分析和改进推广应用的重要依据。

任何一项成果的应用都会有相应的成本和效益,需要全面考察。不仅要考虑经济方面的成本效益,也要考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本效益,还要考虑与社会相关的成本效益。成本方面,包括推广应用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包括相关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精神成本、文化成本,如相应的社会文化的改变、教育发展稳定性等软氛围等。效益方面,包括教育规模、教育质量等,还包括政府、学校和教师行为的改变,学校文化的改变,教育对社会的影响等。如在城镇化进程中开展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进行学校大规模撤并和集中改革,有许多成功经验,但在一些山区等分散居住程度较高的地区,大规模撤并学校往往会造成学生较多的上学不便和生活成本的提高,对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难以承受。又如有的地区频繁进行招生考试改革,导致学校和教师难以适应,教师和学生负担加重,家长和社会也颇为抱怨,造成较大的问题,需要审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