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紊乱分析及综合护理效果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数量和比例的变化,观察综合护理模式对其疗效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UC患者,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h1、Th2、Th17细胞的数量及Th1/Th2比值,ELISA法测检UC患者综合护护理前后PBMC培养上清中IFN-γ、IL-17、IL-4细胞因子水平,用采用综合护理模式观察其效果, 与同期选择的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UC患者综合护理前PBMC中IFN-γ+Th1、IL-17+Th17细胞的数量,Th1/Th2比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护理处理后,Th1、Th17细胞的数量及Th1/Th2比值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综合护理处理前IFN-γ、IL-17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护理处理后, 细胞因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C患者外周血免疫紊乱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可改善其免疫紊乱状态,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免疫紊乱;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80-0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免疫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UC患者T细胞免疫失衡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1-2],但其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常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将检测患者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的表达和相应的细胞因子水平, 并运用综合护理模式处理UC患者,为UC患者的临床康复寻找新的具有临床意义的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取自本院总部,男12例,女8例,年龄21~64岁,中位年龄35岁,均符合UC诊断标准[3],20例UC病例组,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处理10个月以上;正常对照20例取自本院体检部,为健康人群,排除UC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5~61岁,中位年龄33岁。
1.2 检测仪器与试剂 小鼠抗人CD4单克隆抗体IgG1、FITC-抗人IFN-γIgG1/PE-抗人IL-4及同型对照、流式细胞仪均购自美国BD公司。FITC-抗人IL-17及同型对照IgG1购自美国Ebioscience公司。佛波酯(PMA)、离子霉素、莫能菌素购自美国Sigma公司, RPMI1640培养液购自美国Gibco公司。抗人IL-4 ELISA试剂盒、 抗人IFN-γ ELISA试剂盒购于美国R&D公司。抗人IL-17 ELISA试剂盒购于美国Ebioscience公司。
1.3 方法
1.3.1 淋巴细胞分离与 Th细胞亚群测定 分别抽取UC患者组、综合护理处理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静脉血5 mL, 采用肝素钠抗凝, Ficol1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调整PBMC密度为1×109/L, 悬浮于含100 mL/L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同步取1 mL细胞悬液, 进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FCM测定Th细胞亚群;取2 mL细胞悬液加入PMA(50 μg/L)、离子霉素(1 μmol/L)置于37℃孵箱中培养过夜, 收集上清置于-70℃冻存待ELISA检测。 取上述PBMC悬液(1×109/L)置于48孔培养板内, 每孔1 mL, 并加PMA (50 μg/L)、离子霉素(1 μmol/L)和蛋白转运抑制剂莫能菌素(2 μmol/L)以阻止细胞因子向细胞外分泌, 在37℃孵箱中培养5 h。收集细胞分为对照管和实验管, 分别加入PercP小鼠抗人CD4 mAb IgG1 10 μL, 混匀, 室温放置20 min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染色。加入Cytofix/Cytoperm液200 μL,4℃放置20 min, 通透和固定细胞并洗涤后, 进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 实验管分别加入IFN-γ mAb IgG1/PE,抗人IL-4 /FITC, FITC抗人IL-17 mAb IgG1各10 uL, 对照管加入同型对照抗体, 4℃避光孵育30 min后, 用Perm/Wash液1 mL洗涤2次, 最后以300 μL洗涤液重悬细胞,24 h内采用FCM检测分析。以CD4直方图设门区分Th细胞(CD4+), 最终以散点图IFN-γ、 IL-4和IL-17染色阳性表示Th1细胞、 Th2细胞和Th17细胞, 用Cellsquest软件获取并分析数据。
1.3.3 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 IL-4、 IL-17的检测 取上述冻存PBMC培养上清, 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IFN-γ、IL-4、IL-17水平, 具体操作按试剂盒提供的说明书进行,每个样本和标准品均设3个复孔, 酶标测试仪450 nm处读数。
1.3.4 综合护理措施处理病人至少10个月 (1)休息:给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舒畅,以减少病人的胃肠蠕动及体力消耗;(2)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监测病人的体温、脉搏、心率、血压的变化,同时观察病人的皮肤弹性、有无脱水表现。还应注意观察腹泻、腹部压痛及肠鸣音情况,如出现鼓肠、肠鸣音消失,腹痛加剧等情况,要考虑中毒性巨结肠的发生,积极采取抢救措施;(3)饮食护理:应给予高热量、富营养而少纤维、易消化、软食物,禁食生、冷食物及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忌食牛乳和乳制品。急性发作期病人应进食无渣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严重者应禁食,并给以胃肠外营养,使肠道得以休息,利于减轻炎症,控制其症状;(4)腹泻护理:由于病人腹泻次数较多,协助病人作好及周围皮肤的护理,如手纸要柔软,擦拭动作宜轻柔,便后用肥皂与温水清洗及周围皮肤,清洗后轻轻拭干,必要时给予护肤软膏涂擦,以防皮肤破损。同时注意观察粪便的量、性状,排便次数;(5)心理护理与中医调理:由于本病的病程特点,病人易出现抑郁和焦虑。为此应耐心向病人做好卫生宣教工作,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帮助病人认识到不良心理状态不利于本病的修复,从而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1.3.5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用 表示,采用SPSS14.0软件分析,以P
2 结果
2.1 UC患者综合护理处理前后外周血Th1/Th2、Th17细胞亚群的变化 细胞膜表面标志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显示, UC患者综合护理处理前,外周血中CD4+IFN-γ+Th1细胞、Th1/Th2细胞比值、CD4+IL-17+Th17细胞的数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护理处理后,外周血中CD4+IFN-γ+Th1细胞、Th1/Th2细胞比值、CD4+IL-17+Th17细胞的数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3 讨论
综合护理是现代医学临床护理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一些慢性病患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综合使用可能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免疫性疾病,目前还难以找到特异而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发现,Th17细胞是一种新型的CD4+效应T细胞,它与传统的Th细胞相比,是一群不同的T细胞亚型,在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3,4],它可能加重自身免疫的病情。近年来研究表明UC患者Th细胞免疫失衡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5]。既往研究发现UC发生发展与Th1、Th2细胞数量和比例失衡密切相关, 而近年发现,有一种特殊产生细胞因子IL-17的辅助型T细胞,在炎症疾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细胞不同于传统的Th1、Th2细胞,是一种新型的辅T细胞,定义为Th17细胞。动物模型证实IL-17促进炎性细胞因子IL-6、 TNF-α的合成并参与炎症反应, 提出以分泌IL-17为主的Th17细胞在一些炎性疾病的发病中具有比Th1/Th2更重要的作用[6,7]。我们检测UC患者Th1、Th2及Th17细胞亚群数量和比例, 发现综合护理处理前,它们的比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但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综合护理后,患者的免疫状态有较大的改善,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在综合护理处理前,我们通过FCM检测外周血中Th细胞数量和比例的变化, 发现UC患者Th1、Th17细胞数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而Th2细胞无明显差异, 导致Th1/Th2相对比例升高。同时通过ELISA分析体外培养PBMC上清中相应细胞因子的水平, 证明IFN-γ、 IL-17水平也高于健康对照组。研究结果提示, 在UC患者外周血中, Th1与Th17细胞亚群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在综合护理处理几周后,患者的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慢慢恢复平衡,患者的生活状也也相应改善,有利于UC患者的治疗,但具体机制与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8,10]。
综上所述, 我们的研究表明UC患者Th相关细胞及其因子的失衡可能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到较大作用,可通过综合护理的方式调节Th细胞的平衡来控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Dong Z, Du L, Xu X, et al. Aberrant expression of circulating Th17, Th1 and Tc1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and in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Int J Mol Med. 2013 Apr;31(4):989-97.
[2] Narender Nath, Ratna Prasad, Shailendra Giri,et al. T-bet is essential for the progression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Immunology, 2006, 118 (3) :384-391 .
[3] 杨丽, 刘占举. Th17细胞在炎症性肠病发生过程中的免疫病理作用[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4) :389-394.
[4] O'Connor M, Bager P, Duncan J, et al. N-ECCO Consensus statements on the European nursing roles in caring for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or ulcerative colitis. J Crohns Colitis. 2013 ;7(9):744-64.
[5] Nurmi E, Haapam?ki J, Paavilainen E, et al. The burde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on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Scand J Gastroenterol. 2013 ;48(1):51-7.
[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 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 236-239.
[7] Singh K, Coburn LA, Barry DP, et al. Deletion of cationic amino acid transporter 2 exacerbates dextran sulfate sodium colitis and leads to an IL-17-predominant T cell response.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13 ;305(3):G225-40.
[8] 李军华, 周薇.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趋化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J]. 现代预防医学, 2009, (04) :719-721.
[9] 郑连鹏, 吕宗舜, 张洁, 等. 中国大陆地区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的汇总分析[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21) :2217-2220.
[10] Kekilli M, Tunc B, Beyazit Y, et al. Circulating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pathobiology of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oncurrent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Dig Dis Sci. 2013 ;58(5):1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