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景观生态规划实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工业发展逐渐进入了一个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阶段,过去的传统工业正在慢慢衰退,一些传统的工厂面临停产倒闭或迁至郊区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了许多工业废弃地,亟待修复和改建。于是工业废弃地的重建就融入了景观设计的领域当中,对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景观设计师需要运用科学和艺术的综合手段,来达到工业废弃地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和经济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景观;生态修复;规划;北杜伊斯堡公园
一、场地历史变迁
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工业基地鲁尔区,进行了一项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国际建筑展埃舍姆公园”,这项环境与生态的整治工程,解决了这一地区的诸多方面的问题,赋予了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而北杜伊斯堡公园正是其中最吸引人的公园之一,由彼得・拉茨主持设计。
二、现状特征
1.存在的问题
1.1生态污染问题
土壤方面,破碎化严重,有大量含砷或氰化物等工业元素;水文方面,埃舍姆河流经整个工业区,成了一条公共排污渠,吸纳各厂排出的污水;生物方面,大量污染物的产生使该区域动植物稀少,生物多样性匮乏。
1.2经济问题
原先的厂房及设备已颇具规模,如果要拆除重建,成本将会非常昂贵;污染的治理也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建成后公园的管理费用也会较庞大。
2有利的条件
2.1.区位条件优越
北杜伊斯堡公园濒临埃舍姆河谷,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公园地处埃舍姆公园打造的所有文化娱乐通道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2.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印记
该地区工业历史文化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印记,有利于形成场地特定的文化内涵,营造独特的工业文化氛围。
2.3.工厂遗留物的价值
工厂遗留下来的大型建筑、矿渣堆、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和大型机械等,如果适当的加以利用和改造,有利于形成独一无二的景观。
2.4.现状的可利用条件
攀岩俱乐部开始在铁矿贮料仓的厚重墙壁上练习攀岩,潜水俱乐部也开始在煤气罐里练习潜水,这些都是现状合理利用的实例,可以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场地功能的延伸。
三、设计概念
北杜伊斯堡公园最突出的特色是运用“少就是多”的生态原则来强调工业文化的价值。彼得・拉茨采用了结构分析和实用主义的手法,尽可能多的保留该地区原有景观结构和工业化特质,对其进行重新定义、定位及诠释,在无意间最大限度的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和人文景观质量。这些体现在对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的保护及利用的对策上。
四、整体布局
整个公园各部分结合紧密,各区域均与水系有一定的联系。公园节点以点的形式散步在全园,而道路系统又以线的形式将点串联起来,并形成面状的层次,最终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彼得・拉茨依照他的设计理念,运用景观分层的手法把原本范围广阔、尺度巨大、景观破碎和布局混乱的场地中破碎的工业景观和及自然元素进行有机整合,通过这些场地中原有的元素在视觉上或功能上的连续与呼应,北杜伊斯堡公园呈现出四个景观层次:
4.1铁路公园
这是北杜伊斯堡公园最有特色的一个景观层次,主要由原工厂的生产系统中的冶炼高炉和高架铁路步行系统组成,也是园区标高最高的层次。
4.2公共使用区
包括金属广场、考铂活动场地、熔渣公园、料仓花园和开放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不同性格特点的空间。
4.3水景生态系统
水景系统是公园标高最低的层次,由净化水渠和原来的冷却池和沉淀池等水体构成。
4.4公园道路系统
包括公园的步行道和自行车路,穿插于整个公园,联接这各个节点,根据地形的高差自然的变化,将原来零散分布的城市街道也连接成一个整体。
五、修复技术及工法
5.1科学的规划设计
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本着经济性、可持续性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原则。
5.2公园中的水的循环利用
原来通过钢铁厂中部的埃舍姆河流充满了工业废水,造成严重污染。公园建成后,公园中的水渠、冷却池和沉淀池等联系成为一个水景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生态与景观的完美结合。彼得拉茨提出将污水和净水系统分离,通过在河道下铺设污水管道,排出污水。利用雨水回收技术,收集溢流,将所收集的雨水流入冷却池和和沉淀池过滤后,再流入水渠湿地进一步净化。
老的河床由原来的硬质驳岸改为“可渗透性”的人工生态驳岸,并种植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促进了埃舍姆河的水文、生物的生态过程。
5.3风能利用
设置在水渠岸边的风塔,可以利用风力将经过净化的水从底部提升到高架步行道标高的层次,作为旱季灌溉植被用水;在其他季节,经过提升的水回灌到水渠中。
5.4植被保护
彼得拉茨认为,在废弃地受污染的土壤上顽强地进行生态演替的野生植被是生态学家难得的试验对象,应该加以保护。这些野生植被在厂区与周围环境的边缘地带,有大面积的原生生境,成为多种植物生长和鸟类栖息的场所。
5.5工业废弃物的利用
利用工业生产形成的沉积在厂区内的废渣铺筑道路、广场以及新的净水河渠的河床。
参考文献:
[1]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