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跨国访学旅游中的异文化体验与旅游经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跨国访学旅游中的异文化体验与旅游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参与过美国访学旅游的台湾地区学生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分析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以及访学旅游活动这一消费行为的社会意义。访学旅游带动了文化消费,加深了旅游活动与教育学习的多元发展。参与访学旅游活动,也是游学生建构英语文化与社会资本的渠道。本文还讨论了“异文化”在旅游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于访学旅游地点选择的影响。

关键词:访学旅游; 文化体验; 境外消费

收稿日期: 2013-05-07; 修订日期: 2013-12-04

旅游活动的开展促进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进而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Robertson(1992)提出,世界被压缩的全球化现象成为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结合的表现。全球化使文化不再受限于具体的地点,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被生产或复制(Tomlinson,1999)。全球化现象反映的不仅是人的跨国移动,同时还伴随着知识、习俗与生活方式的传播,文化的流动和接触更趋于频繁。从“移动”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差异是引起文化流动的根源;旅游活动作为重要的推力之一,增加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分享的机会。然而,不论异域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的程度多强烈,各地区的文化仍明显具有当地的特殊性,因此,借由旅游活动体验目的地文化与游客主体文化间的差异以及通过体验文化的多样性来丰富视野,成为当今跨国旅游产品的主要卖点。访学旅游通过主体“移动”到目的地国家开展语言学习,通过自我文化和异文化间的互动,从而实现旅游与研修的双重效果。旅游活动的特征之一,即暂时离开日常生活环境,透过文化氛围与空间环境的转换,满足旅游者体验不同生活情境的需要,其中也包含了文化的接触。Richards(1996a)指出,文化旅游即“呈现作为旅游消费的文化产品以及产生参与文化旅游动机的文化过程”,强调文化旅游不仅是一项旅游产品,其参与动机与决策过程也是重要因素。近代文化旅游的定义更为多元,已不仅仅局限于高级艺术的生产与消费(Robinson,Smith,2006),本研究进一步认为,游客应是在旅游过程得到文化理解和自我反思,即具有跨文化的意义。访学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的体验与认知不尽相同。访学旅游者将体验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冲击作为学习资源,这在教育与旅游活动的联系上至关重要(Yeh,2003;2009;2010)。访学旅游过程涵盖了旅游、学习和跨国移动等多种要素,因此,除了是一项旅游产品外,同时它也是非正式教育体制下的一种学习方式。1文献综述

1.1访学旅游现况目前的教育方式有别于传统教育方式,已不再受场所和空间的限制,并增加了多重的学习管道。从语言学校逐年增长的态势上亦可发现,语言学校除了提供语言学习的机会外,同时还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交流体验(Richards,1996b)的需求。参与访学旅游是一种文化消费形式。除了语言课程学习外,课余游览活动与置身异地的生活也都是一种异域文化体验。相关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者通常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在景点上,但却能在充斥着当地语言与文化的寄宿家庭长时间逗留(Kennett,2002)。调查表明,78%的人是因为向往异国生活而访学旅游(杨伊琳,等,2008),异国文化是决定访学旅游选择的关键因素。访学旅游者通过语言学习深刻感受目的地文化,透过游学过程所接触到的人和事体验异质文化,这成为访学旅游者参与文化旅游的主要动机。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

跨国访学旅游中的文化体验旅游经济

1.2访学旅游相关定义海外学习教育可大致分为访学旅游和境外留学两种方式。访学旅游与留学的最主要差别在于,前者的求学时间较短,且不以取得学历文凭或资格为目的。台湾2006年制定的“海外访学旅游契约书”将海外访学旅游定义为:“系指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之正式、非正式教育机构或其附属机构、非以取得正式学制之学历文凭或资格为目的、于一定期间内所为之课程研修及旅游行程。”跨越国界的教育方式,不论是留学或访学旅游,除了学习特定的知识外,借以学习不同的地域特质与文化以及参与课余的旅游活动同样成为不可或缺的体验。教育与旅游结合的旅游产品,也包含了教育的跨国流动特质。教育旅游指“假期中参与过夜的旅游活动、并从事以教育或学习为旅游活动的首要或次要目的的游览活动,包含一般教育旅游和成人访学旅游、国际学生和国内大学生的旅游活动,也包含语言学校、学校游览以及交换生计划(Ritchie,et al.,2003)”。因此,教育旅游可以独立进行,亦可参与在由专业机构组织的活动中进行,教育旅游也常常安排参观或浏览自然或人文景点。

1.3访学旅游地访学旅游的异地性可以从Harvey(1990)提出的“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概念来理解。访学旅游,将一段长时间的教学课程挤压在短短数周内完成,并将教室移到国外,这是时空的压缩,也是课堂学习的扩展与延伸。访学旅游将教育与旅游相结合,实现了跨界域的融合。台湾2012年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台湾出境留学与访学旅游把美国作为首选目的地,超过了对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印度等其他英语系国家的选择。从历史演进的视角审视,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扩展了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使用率;进入20世纪以后,促进英语快速成长的力量源自于美国(Crystal,2003),美国在科技、军事、经济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加快了美式英语在世界各地的普及进程,使之成为被广泛使用的重要语言(Oakes,2001)。这无疑也推动了美国文化在全球的扩张,并对于美国成为全球访学旅游目的地具有决定性作用。

1.4访学旅游相关研究访学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以语言的选择为首要条件,其次是凭借大众媒体传递各国文化特征以塑造访学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吴宗琼和郑秀怡(1997)认为,行程安排、安全性及课程内容为游学生出国访学旅游3个最重要的考虑因素。陈劲甫、陈威亚(2005)指出,影响游学生选择访学旅游产品的主要因素为访学旅游活动内容、当地实际环境和访学旅游风险。作为一项旅游产品,特定的语言研习与文化观光行程为访学旅游团的主要特质,参与者可以通过旅游活动感受异国氛围并积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习经验。由此可见,访学旅游组织与运营机构对于访学目的地的选择和营销,将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1.5访学旅游产品访学旅游产品在形式上可分为自助访学旅游和访学旅游团两种,访学旅游机构根据参与者的特点提供不同年龄层的访学旅游产品,包括将单一城市(单目的地)作为访学旅游目的地,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辗转2至3个城市或国家(多目的地)完成访学旅游的活动。访学旅游团的行程,呈现了跨国网络的相互联结,从客源地代办机构到目的地国家语言课程及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实现,包含了食、购、住、行、游、娱等诸多行业,因此需要以紧密合作的国际业务网络和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作为依托。独特的行程安排、不同的文化吸引力、多样化的旅游形式,使访学旅游成为一种文化商品;同时,在潜在消费者心目中构筑访学旅游目的地所特有的文化象征意义,激发消费者为满足自身探求异质文化的需要形成出游动机。因此,访学旅游可被看作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产品策划还是旅游过程都呈现出文化差异的表现与体验,具备跨文化的流动特性。

1.6访学旅游的生产与消费访学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过程的首要条件就是语言的选择;此外,媒体所传播的目的地文化特征,也影响游学生对目的地国家形象的感知。例如好莱坞电影的场景营造、美式快餐与咖啡的引进、迪士尼卡通形象的流行等,促使“美国”形象在经济、自然、文化、社会等层面对其他国家和人群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进而使之产生对美国文化的向往。从访学旅游地点选择的角度看,“地方”所映射出的旅行动机与价值观念表明,人们的观念、移动性与主体性亦是影响旅游形象的重要因素(Cartier,2005)。旅游活动是一连串被魅惑的过程(Crouch,2005),在旅游空间被吸引物吸引的过程中引发旅游者欲望、符号与消费的体验;通过与地方形象的联结,空间被游客赋予了特殊的符号或代表着特殊的地方意义。这样的空间,也可指为商品化的空间,成为迎合游客而存在的空间(Crang,1998),旅游的文化体验因此成为影响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从经济的角度审视,访学旅游者在异国须承担可观的生活费、学习费以及旅游费,这说明了访学旅游是一宗具备较大经济实力才能购买的商品。游学生在异国对文化符号的体验和购买,构成文化消费的方式之一;通过购物、摄影等方式保留当下的经历留作回忆,又是一种对当下文化体验的捕捉与保存。目前以访学旅游参与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献中,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访学旅游参与者的特征和旅游体验(吴宗琼,郑秀怡,1997)、访学旅游地偏好(王馨雯,2000);经济影响因素(陈劲甫,陈威亚,2005)等,仅叶秀燕(2008)具体论述了访学旅游者在英国的消费文化与社会学意义,较少有针对异国文化消费行为的深入研究。2研究设计:深度访谈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之深度访谈法,对15位曾在中学或大学期间参与美国访学旅游团的参与者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游学生对美国的跨文化体验及其在跨国旅游消费行为。目前访学旅游组织机构所策划的访学旅游活动均在2周以上。基于此,本研究将受访者在美国的游学时间设定为至少3周,以确保其在美课程学习和生活体验足以在有所熟悉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认识。15位受访者中男性5位,女性10位,其中仅有1位男性和1位女性为单独出游,其余受访者皆为参团赴美。本研究受访者之称谓,在征求受访者同意后,皆使用其自选的英文名或昵称。基本背景如下(见表1):

本研究以目前访学旅游机构的产品设计为基础,通过访谈了解参与者对美国文化形象的感知,并探讨旅行经验如何影响游学生对美国文化与访学旅游的体验,以及参与者在美国的文化消费过程。访谈内容包括参加访学旅游之前、参加访学旅游期间、参加访学旅游之后3个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受访者参与访学旅游前、中、后的描述和评价来了解游学生对美国文化形象的感知,此外,他们参与的活动、在当地的旅游经验以及购买的物品也作为要采访的重要信息。访谈时间段为2010年2月至2011年4月。正式访谈的时间为40分钟至90分钟,非正式访谈则在正式访谈过后以电子邮件或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其中有5位受访者因无法配合面对面访谈,最终以在线形式受访。公共场合的音量干扰较为严重,因此有些不确定的访谈内容会在事后以非正式访谈形式进行确认。深度访谈部分,首先采用成员检核法(Member Checking),请每位受访者各自检核本研究的访谈稿,以提高并确保访谈数据的信度(trustworthiness)和效度(accuracy)(Decrop,1999);经受访者修正后,通过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并使用质性研究分析软件Atlas.ti 5.0辅助进行内容分析与数据编码。3分析

3.1我“似”美国人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异质性,使得不同文化经历能够给文化主体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从在美国的经历可发现,游学是体验异域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感知和认知的过程。通过跨国的生活经历,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包含着对异文化的感知与自我展现。

我觉得,我在台湾的生活方式就像在那边的生活方式了,而且我穿着也比较美式,本身也有在看棒球,感觉就是我的国家的。(阿模03/19/2010)吃东西……超适合,我根本就美国人。(Bing04/04/2010)有很多美国人在草地上野餐,感觉很好,所以隔周的星期三,我们也去买了pizza什么的,假装自己是美国人。(Demi04/21/2010)

从认可、喜欢进而“假装”为美国人,在差异明显的东西方文化之间,可以看出游学生对于美式文化的感知中夹杂着的崇拜。西方文化带给亚洲人的印象已经不只是开放与多元,身临其境(being there)也是实践跨文化想象的一个过程。事实上,东方对西方的凝视建立在固有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差异之上,通过“当下”的体验,游学生经历了外国文化异质性,文化体验与文化想象两者相辅相成。

思想上很开放……就是文化上的不同,也觉得人跟人之间比较亲近,就觉得美国是一个开心的地方。(阿模03/19/2010)我觉得美国人很热情,很自由,他们在路上穿得很轻松,不必特别打扮就很好看,即使是牛仔裤配Tshirt。(John02/19/2010)美国文化就是很自由……而且文化比较多元,因为他们人种比较多,可以看到不同种族的文化。(Chi03/02/2010)

上述受访者使用“开心”“热情”“自由”“多元”来形容美国,语意中蕴涵了对美式文化的憧憬。游学生对美国文化的印象,大多受到媒体的报道与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的引导,文化差异会使个体在不同社会文化体制下产生不同的凝视。这一点可从Urry(2002)提出的“游客凝视”(tourist gaze)理论的角度加以理解。凝视经由社会建构,透过游客视角,寻找与自身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是感觉或景观,也可以是生活方式。从访谈结果可知,美国有着能够对其进行象征的符号。多种族与开放性,让参与美国访学旅游团的半数以上学生认为美国是“自由”“多元”“开放”的,且他们不排斥在当地生活,甚至认为能自在地假装成美国人。除了访学旅游者对美式文化的体验和想象之外,美国的象征符号也与消费活动密切相关。

3.2异国经济与消费体验消费行为实际上是镶嵌在社会与历史脉络之中,而消费文化的意义展现在符号概念与社会互动之上(林立树,2007)。社会环境中的符号通常与媒体有关,旅游的符号通常展示于旅游宣传册、电视电影、广告之中,从而传递出旅游景观的意象(Cartier,2005)。文化商品化所建构出的旅游景观,是指空间被旅游活动所赋予的特殊意义。文化消费行为在当代社会的转变不再以使用价值为主导,价值主要来自于商品的文化内涵而非商品本身(王俐容,2005)。从经济的层面考虑,消费行为主要是由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的需求所构建,为市场规律所主宰。商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换价值,在社会化作用下被赋予具有象征性的符号意义,而商品交换价格的高低,也是大众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界定。(1) 消费能力购物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消费方式之一,在目的地进行的购物消费是游客旅程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Schouten(2006)提出,当纪念品和地方体验都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价值时,这两者均被游客视为具有原真性的表现。Jack和Phipps(2005)认为,纪念品的收集是一种将当下的旅游体验转化为永久记忆的方式。全球化让消费者沉浸在跨文化的历史与符号之中,并不断寻求不同文化的真实体验,纪念品的商品化运作,即塑造了游客所预见的文化原真性。通过包装与再制,将流传许久的历史转化为具有现代价值的商品,异文化在不受空间限制的情况下被商品化,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并且增强了旅游者对地方文化体验的欲望。跨国的购物消费,保存起了旅游后的记忆。旅游购物具有哪些特殊价值与表征?购买的产品如何展现自我的体验和特征?下文将从游学生的消费能力与支付意愿角度加以分析。台湾经济的崛起,使旅游成为现代社会的休闲活动表现(Yeh,2003;2009;2010;叶秀燕,2008);借助外语能力的提高以加强与世界对话的能力,也是促进访学旅游活动繁荣发展的契机。在无收入来源的情况下,游学生的家长是决定是否参与访学旅游活动的关键决策人。在国外的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游学生在父母的支持下,可以自由支配国外开销所需的现金,此外旅行支票与信用卡等多元的消费方式也可弥补现金的不足。

她有给我一定的额度,好像给我6万台币,现金加旅行支票。我还把我姑姑给我的钱跟我自己存的钱通通换成美金,所以,加一加花了十一、二万。但我妈不知道我花这么多,她只知道我花6万。(阿模03/19/2010)

受访者将自己的“私房钱”贡献在访学旅游活动上。虽然父母对消费金额有所限制,但是难得一趟出国旅行,游学生还是非常乐意倾尽自己的积蓄来购买其所偏爱的美国品牌的产品。经济因素往往是制约学生群体消费的首要因素,因此,从访学旅游费用上看,游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是影响访学旅游活动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2) 购物消费:美国符号表现境外购物通常是为了留下能够证明自己“去过”那儿的印记,因此美国本土品牌的商品自然成为游学团购物的首选。为了能够满载而归,游学生多半在出国之前已制定好了包括购买品牌产品的境外购物计划。

我就买衣服(AF、AE、Polo by Ralph Lauren、Tommy)……我妈本来要我帮她买Coach,但没有她要的款式。我也有去Coach买隐形眼镜盒回来送人。有很多女生一进Coach就不出来了,在那边买了好多个。(John02/19/2010)主要是买纪念品。其实买的东西很无聊,就是宾州大学自己穿的TShirt。我们还有去航天博物馆,我就买太空食物回去给我妹看。……就买一些我觉得没有看过的东西,买回去给她们见识一下。(Demi04/21/2010)

从上述受访者购物经验中可以发现,前往美国的游学生大多表示,一定要购买美国品牌或是美国名校的商品,他们非常看重这些台湾“买不到”的东西,并且要不远万里将购买的品牌“符号”带回台湾。受访者用“见识一下”来表达将纪念品带回台湾的意义,一方面反映出与家人分享美国之旅所见所闻所感的诉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美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宣示自身游学经历的要求。这种表面看来并无特殊意义的消费行为,实质上满足了消费者追求新奇与新鲜的需要;而“战利品”能够充当他们分享游学经历的工具,实际上是一种有意识购买的可展示并分享文化体验的必需品。即使是在现代休闲社会,旅游仍需要以闲暇时间和金钱为基础才能得以实现,亲自到美国购买名牌商品本身就具有炫耀消费的特征,而帮他人代购奢侈品也同时实现了他人的炫耀消费需求。Dant(1999)提出,商品的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核心,他认为,个人对商品的欲望与社会价值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导致具象征意义的符号性产品(symbolic goods)逐渐成为生产的核心。消费者所消费的往往不仅是物品本身,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所带来的感受(王俐容,2005)。这种感受表现了对于异文化的消费象征与展示,展现出对异文化的渴望与凝视,并通过消费行为建构对异文化的想象与体验。

相较于同团的其他人,我带2000美金算是少的,我们参加的团,可能有的身上已经带了2000美金旅行支票,但妈妈还是给他们信用卡。回去的时候,大家几乎都又多了1个皮箱。男生买很多Timberland,至少都有两双;女生就买包包、精品。真的很夸张。(Demi04/21/2010)

购物不仅是为了留下自身对地方的记忆,也是为了满足亲友的需求,同时展现自己身临其境购买的纪念意义。此外,访学旅游活动的参与有消费能力的考量,会随着访学旅游的国家与地点的不同而有差异。经济能力水平的差异,使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被视为是否具备文化资本的衡量标准(Kim,et al.,2007)。差异化消费的商品、经验和形式,形成一种具有象征性的符号,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也因此具有使社会分异合理化的作用。4结论与讨论休闲社会的发展促使跨国教育流动成为教育与旅游结合的契机。本文从异国游学需求出发,探究旅游在当代社会网络下所形成的社会意义及其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跨文化产品从媒体、网络、政策、科技的创新与扩散中传递,跨国的短期教育活动能够实地体验不同的文化与生活,同时也是有利于参与者文化资本的累积以及对风格品味、生活方式和现代观念的塑造(Catons,Santos,2009;Yeh,2003;2009;2010;叶秀燕,2008)。访学旅游不仅保留了“异地教学”的课堂学习,文化参与也成为重要经验来源。本研究中,台湾游学生凝视美国文化,有别于西方凝视第三世界的特征(Catons,Santos,2009)。透过游学生活与产品消费,不论是参与文化消费范畴的活动还是购物,商品与经验构造的符号凸显了旅游与文化在跨国流动时的重要性。符号使文化传递成为可能,因此我们能将事物赋予特殊意义(成令方,等,2003)。文化经济的概念,传达了文化的使用价值与象征价值;美国作为访学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除了对美式英语的学习之外,更加深了对文化与自我认同的象征符号。作为访学旅游目的地,“美国文化”成为一个可以被带走的体验,也是一种对身份与自我认同的表现。此外,台湾游学生通过参与访学旅游展现自我、体验异文化并进行消费,经由对美国的凝视,展现对美国的文化想象。访学旅游团的参与、美国符号的消费以及纪念品的购买,其中的社会意义包含了文化资本的累积与商品的象征符号。除此之外,求学时期参与海外短期教育,没有家人的陪伴,这也能够展现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访学旅游作为台湾学生接受异国教育与参与旅游活动的渠道,丰富了文化体验,累积了旅行经历。

参考文献:

[1]成令方,林鹤玲,吴嘉苓.见树又见林[M].台北:群学,2003.

[2]陈劲甫,陈威亚.大学生访学旅游产品意象、知觉价值、满意度及购后行为意图关系之研究[J].户外游憩研究,2005(1):2346.

[3]林立树.消费文化的历史反思[J].辅仁历史学报,2007:281303.

[4]王俐容.文化政策中的经济论——从精英文化到文化经济[J].文化研究,2005(1):169195.

[5]王馨雯.海外选择偏好行为之研究[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旅游事业研究所,2000.

[6]吴宗琼,郑秀怡.台湾访学旅游市场特质之研究[J].旅游研究学报,1997(2):3545.

[7]杨伊琳,余馥吟,蔡忠宏,余尚恩,陈震武.海外访学旅游之信息决策及消费行为[J].台湾旅游学报,2008(5):6788.

[8]叶秀燕.血拼英国——台湾访学旅游生英国血拼的旅游消费研究[J].研究台湾,2008(4):4379.

[9]Cartier C(2005).Introduction.In C.Cartier & A.A.Lew(Eds.),Seductions of Place(pp.119).London:Routeledge.

[10]Catons K,Santos C A(2009).Image of the other:Selling study abroad in a postcolonial world[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48(2),191204.

[11]Crang M(1998).Cultural geography.London:Routledge.

[12]Crouch D(2005).Flirting with Space.In C.Cartier & A.A.Lew(Eds.),Seductions of Place(pp.2335).London:Routledge.

[13]Crystal D(2003).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the 2nd Editio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4]Dant T(1999).Material Culture in the Social Worlds.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15]Decrop A(1999).Triangulation in qualitative tourism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1),157161.

[16]Harvey D(1990).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Cambridge:Blackwell.

[17]Jack G,Phipps A(2005).Tourism and intercultural exchange.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

[18]Kennett B(2002).Language learners as cultural touris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9(2),557559.

[19]Kim H,Cheng C,O’Leary J T(2007).Understand participation and patterns and trends in tourism cultural attrac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8,13661371.

[20]Oakes L(2001).Language and National Identity.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21]Richards G(1996a).The Scope and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Tourism.In G.Richards(Ed.),Cultural Tourism in Europe(pp.1946).London:Cab International.

[22]Richards G(1996b).The social context of cultural tourism.In G.Richards(Ed.),Cultural Tourism in Europe(pp.4770).London:Cab International.

[23]Ritchie B,Carr N,Cooper C(2003).Managing Education Tourism. 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24]Robertson R(1992).Globaliza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5]Robinson M,Smith M(2006).Politics,Power and Play:The Shifting Contexts of Cultural Tourism.In M.Smith & M.Robinson(Eds.),Cultural Tourism in a Changing World(pp.117).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

[26]Schouten F(2006).The Process of Authenticating Souvenirs.In M.Smith & M.Robinson(Eds.),Cultural Tourism in a Changing World(pp.191202).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27]Tomlinson J(1999).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Cambridge:Polity Press.

[28]Urry J(2002).The Tourist Gaze(the second Edi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9]Yeh J H(2003).Journeys to the West:Travelling,Learning,and Consuming Englishness.(PhD Doctorial Dissertation),Lancaster University,Lancaster.

[30]Yeh J H(2009).The Embodiment of Sociability through Tourist Camera.In M.Robinson & D.Picard(Eds.),The Framed World(pp.199216).Surrey:Ashgate.

[31]Yeh J H(2010).Shopping matters:Taiwanese young tourists’consumer culture in England.In R.W.Belk(Ed.),Research in Consumer Behavior(pp.4371).London:Emerald.

Foreign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Tourism Economy in Transnational

Study Tours: A Case Study of Taiwanese Studying in USA

ZENG Qi, WU Bihu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aiwanese studying in USA, this paper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factors and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tudy tourists’ consumption behaviors by indepth interviews. Study tour drives cultural consumptions and deepens divers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ctivities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By engaging in transnational learning, students build bridges between English culture and social capitals. This paper also explored into the role that foreign culture plays in tourism and its impact on tourists’ choices of destinations.

Key words:study tour, culture experience; consumption ab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