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泸县南宋墓葬石刻“勾栏”造型的形式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泸县南宋墓葬石刻“勾栏”造型的形式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勾栏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演出场所,也是中国最早的真正剧场,它存在的历史很短暂,但在整个历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可估量的。在张春新主持的国家“十五”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四川南部南宋墓葬石刻艺术研究(05BF063)”中,发现了勾栏石刻实物图。文章从勾栏石刻雕刻的形式上的美感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墓葬石刻 勾栏 形式美感

形式美,从广义上讲是美的事物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特性。狭义上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即审美价值的抽象形式①。形式美的法则是对称、均衡、节奏、韵律、明暗、虚实、对位、对比、比例、尺度、质感、色彩等②。凡是经典的艺术作品,不管是以朴实或华丽或现实的面貌出现,都是运用了形式美的诸多因素。

石刻形式美的要素及表现规律,是雕刻家进行艺术实践的根据和出发点。它既是雕刻家创作构图的重要基础,使作品具有节奏活力的气息传达,也是作品完成后作为欣赏评判的依据。中国古代线刻在形式构图上采用的是散点透视式的构图,这种散点透视讲究“形散而神不散”,特点是自由灵动的。川南泸县南宋墓葬石刻采用的构图方式更多的是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及主观的创造。勾栏石刻的构图亦是如此,这种构图方式不受自然的客观事物形态的限制,而是创作者通过自身对勾栏演出情形的直观感受,主观地表现在墓葬雕刻中,这也给墓葬石刻民间雕刻艺术的表现开创了无限的自由想象空间。

当我们面对石刻艺术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外在形式,通过外在的形式特征来引起审美上的感受,然后才能领会到这种外在形式所引出的内在意蕴。因此,形式上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这种形式美感在勾栏石刻中是通过动静相成、节奏韵律、对称平衡等方面得以体现的。

一、动静相成

任何物象都有自己的形体结构,方圆大小、转折起伏、点线面关系等都构成了一定的形体结构。或动、或静都蕴藏在万物之中。

中国画中注重画面动静意象,往往是“意在笔先”,用洒脱笔法,大气而不经意地将心中的物象表达在纸上。观察者看之,画中的物象笔法虽为动,然画面上传达出的却是安静的意象。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这样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中花与鸟、静与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心活动。以物喻人,增强了艺术性,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说明在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中,都是以动静的对比来贯穿于形态的结构中。

画面的动是主要的,而静是相对的。在勾栏石刻中人物与舞台背景形成了一组动静关系,动与静的对比,可以使画面产生一张一弛的强烈节奏感,画面才会有活气。在勾栏戏剧表演中讲究动静和谐。戏剧做工讲究“一招一式”,这其中的“招”字,就是标示具体的动态过程,而“式”字所标示的则是静态的造型状态。戏剧表演的韵律,就是在这样的“一招一式”的一动一静中产生,构成谐和的动态景象。而勾栏石刻整个构图与局部造型,采用几何形状方、圆等,一是为了构图的需要,对比、呼应营造视觉上的大效果,另外是为了表现形象的“简”与传达气息上的“静”。这在整个画面的形式构成中形成了强烈对比,一动一静的组合使画面充满着韵律感(图1)。

二、节奏韵律

宇宙万物皆在运动之中,每种运动的形式都是有节奏韵律的。在音乐里,音的长短、音调的高低起伏,都是表现音乐的节奏、旋律,同样在绘画造型艺术中,也产生着节奏。绘画中的节奏,主要是指构图结构中物象长短、强弱变化有规律交替组合,观众的眼睛在追视这些反复出现的形式要素时产生出情绪上的韵律感受③。还有笔在纸上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同样展示了生命感、运动感和抒情意识,都体现了一种节律。

(一)造型中的节奏韵律

在造型艺术中,节奏是视觉对比造型因素有规律地重复呈现,它能引起观者视觉心理的有序律动,常常体现为注意中心变化的运动线。这种节奏的基本构成方式是空间关系上的虚实、明暗、色相、图底、形体对比变化秩序。韵律可以视作节奏的较高形态,是多种节奏的巧妙、复杂的结合,具有使人产生审美心理变化的良好效应④。符合规律的优秀的造型艺术往往表现出较高形态的节奏美或韵律美。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曾说过,“节奏连续原则是生命有机体的基础,它给了生命体以持久性”。造型艺术中的节奏韵律是表现在画面构图及组合关系上。勾栏乐舞表演石刻中,演奏者与表演者分为两大表演内容进行表演,人物疏密虚实构成一种有机的节奏,形成了一个连一个小节奏,在整体构成上是很讲究节奏韵律的。石刻中的形(用点、线、面构成的不同形状),空间关系(前后左右、并置、映衬等)等因素的有序组织,会产生节奏韵律感,因造型格调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节奏。石刻中包含着石刻有序运动的节奏,是力的韵律,也是造成形式节奏的展开。

动态造型也会产生节奏韵律。中国画中的“十八描法”,是随着物象不同的动态而产生的不同描法。动态的节律是以力的节奏形式如冲突、平衡、强劲等表达出的生命的内力。在一些雕刻、壁画、绘画作品中都有具体的艺术体现。在勾栏乐舞表演石刻中,演出位置的分布,一左一右舞动身姿的就形成了力的均衡,是一种体韵之美(图2)。

(二)线的节奏韵律

中国画的线是韵律的线,也是有情感的线,无论是在绘画、书法、篆刻、雕塑中,还是在工艺图案中的用线,都是一种节奏化或韵律感的线条。雕刻中,讲究线在速度上的轻重、快慢,每刻一笔就有顿挫、有深浅起伏,线刻中的节奏是聚散、深浅、方圆、粗细、曲直,造成了微妙的线的趣味。对线条方向的势和力度的量的控制,形成了雕刻线条特殊的韵律和节奏。这样有节奏的线条,会带给人一种或平静、或动荡、或沉着、或洒脱、或优美、或笨拙的情感体会,这就是线的节奏韵律产生的美感和情感。勾栏石刻中雕刻的栏杆的直线,与雕刻的人物动态所用的曲线,长、短、曲、直、动、静的对比与线条的走势,产生着节奏美感。这种对线条方向的势和力度的把握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个人素质和创造力的体现,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三)整体构成上的节奏韵律

节奏韵律还表现在造型整体布局及有规律的安排上。一幅绘画、书法或者雕塑、壁画作品中包含诸多造型元素,它们自身是有节奏的,但又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不同排列、不同层次的、复杂而活泼的节奏韵律。勾栏石刻中就有这样的安排,整体的气势上所传达的节奏,局部的走势上所传达的韵律,构成了石刻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

三、对称均衡

造型艺术上的对称均衡都是由视觉造型因素的差异导致的一致结合。⑤对称是指画面的中线为轴,左右、上下、两侧分割,物象的布局基本上是相当。均衡则是形体两侧不必等同,但也是大体相当,它相对对称概括来讲是有变化自由的,这里我们所说构图上的对称均衡也是相对的一个概括。相对均衡有形上的均衡、力上的均衡和势的均衡等。

对称均衡不是指形式上、概念上的对称均衡,这里也包含心理上的因素。尤其在造型艺术中,心理平衡时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视觉上看物象相对,但由于内心对形体的感知不同,而略有倾向。对称均衡有沉静、稳重、安定之感,产生协调之美。这种心理因素逐渐凝结在艺术中,提升为了形式美法则之一。

勾栏石刻乐舞表演与戏剧表演两块石刻,都突出表现了对称的形式美。乐舞表演石刻中,台上依次展现在观众面前表演,第一位与第二位头均面对观众,略显正式,第三位与第四位面面相对做舞蹈状,所展现的力是均衡的,而在第五位与第六位演奏者动态上略有变化,一正一斜,两个相互的力也平衡了。所以从整体视角上传递给观众的仍然是力的均衡,这是相对的对称,给人以安静、稳定的视觉感受。(图3)

戏剧表演石刻中,仅有两个人物形象,这在艺术绘画的画面中是最难处理的。尤其在没有任何背景衬托下,或左、或右、或中,都不会构成美感。所以雕刻者在构思时,打破了固定的构图思维方式,而是对人物动态的曲与直、幅度的大与小之间做出安排。此石刻中的两个人物,左侧人物上身向前躬倾,面向右侧的人做出施礼状,右侧人物则伸出手迎合,力是一对相对的力,保持了画面的平衡。同时,左侧人物背部的弧形与右侧人们站立的直线形,也形成了一种对比(图4)。

可见,对称与均衡不仅是画面构成,更多的是所传递的力均衡。它给人带来沉静稳定、合乎规律的愉悦,具有一定灵活性的秩序感。在艺术的创作中,对称均衡的运用会增加造型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这就是勾栏雕刻中所产生的形式美感,它给人一种整齐之感,体现了平衡美、动态美和对比美,从而让人以平静、自然而深沉的心态去观赏。

注释:

①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89.

②李莉.艺术美学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185.

③蒋跃.绘画形式语言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1:40—116.

④⑤章利国.造型艺术美学导论[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9.7:190—195.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