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野性 纳米比亚 元真 非洲大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我决定去纳米比亚的时候,几乎没有一刻犹豫。
我一瞬间就被一幅红得耀眼的沙漠征服,
惊叹于地球上还依然存在这样瑰丽原始的地方。
毫不迟疑地决定马上去这个西南非洲的国家一趟――人生不能留遗憾!
从北京到香港再到南非约堡转机过境,虽说一路颇为奔波,
但接下来我们的所看所感,证明这样的付出完全是值得的,应该说是“物超所值”的。
我们也许想到了纳米比亚的美丽和独特,但我们没有想到,
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我们经历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如同梦幻一样的旅程,
找到了各自心中最最元本、真实的非洲。
红色沙漠
导游告诉我们“纳米布(Namib)”是当地的纳马语,意思是“遥远的干燥平地”,纳米比亚(Namibia)的国名就取自纳米布。本格拉寒流吹拂着纳米布沙漠,上亿年大自然的变迁,干燥的热风将岸上山中的岩石风化为细沙和粉尘,使这里成为一片沙海。
本来我们心里还在质疑导游是不是太夸张了,但当我们从四驱越野车上下来,双脚第一次踏上这些细如粉尘的红沙之时,空气里的炽烈、脚下的干燥、几乎寸草不生的景象,让我们无话可说。
在这个占了整个国土四分之一的沙漠中,红色沙流妖艳似血。随着太阳的轨迹和光线的变化,沙流的颜色也不断的变化,配合着沙漠里形态怪异的枯树和沙丘给人一种宛如隔世的感觉。它或许没有撒哈拉的浪漫,也没有戈壁的浩瀚,但这里有世界最变幻多彩的沙丘,有千年的植物;有一边海洋、另一边沙漠的奇观;还有酷似月球的地貌。
从纳米布沙漠里,寸草不生的“死亡谷”赶往苏索斯维利(Sossisvlei),当我们终于站在苏索斯维利(Sossisvlei)的沙丘下方时,面对这庄严高耸的沙丘、巨大的星形山脉,再次感叹自然的神妙。阳光还未消失,原本赤红的沙粒上蒙上了一层金粉。特别是那个世界上最高的沙丘――高达325米,瞬间秒杀了所有人的菲林。此刻说什么都显得多余,我们全都静静地站着,看夕阳一点点从沙丘顶端落下,最后地平线消失……这样的日落,也许真的是人生最难忘的回忆吧!值得提醒的是,由于在苏索斯维利的沙丘附近没有住宿条件,游客们只能在日出后、日落前进入该地区。
红泥女人
1978年曾经有一位记者在采访辛巴族部落时问他们: “你们的生活怎么这么落后呢?”辛巴人回答道: “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我们没有战斗,没有犯罪,没有饥饿,也没有任何仇恨。对此,我们已经感到十分满意。您呢?您在您的土地上生活的好吗?”时间虽然过去了33年,但当我们来到这个辛巴族部落的时候,依然感觉到他们不曾改变的生活态度――这也许就是他们能500多年风俗不变的原因吧!
辛巴族人(Himba)因为其孤立和保守确实被这个世界遗忘。多年前,当大部分赫雷罗族向南迁移到纳米比亚中部时,仍有部分族人留在了卡奥克兰的山区。他们靠野生植物和从土地中挖掘食物为生,被称为“ Himba ”:指从土地中挖掘出粮食的人。他们曾是非洲大草原上最为富庶和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但如今,他们聚集在孤立的小村落里,维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而最为奇特的风俗就是辛巴女人终年用红土混合油涂抹在皮肤上和头发上,因而获得“红泥人”的美名。
辛巴族的部落里大部分都是女人和小孩,成年男性很少。据说是因该民族的一种神秘遗传基因,很多辛巴男孩在15岁之前就夭折了。这导致多数辛巴人部落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因此辛巴人的男女关系非常随意,三头牛就可以换一个老婆,但是必须是一头公牛两头母牛。这里的男子一般都要娶三四个妻子来保证人口的繁衍,即使这样,辛巴人的人口仍然在锐减。
在他们用树枝和掺有牛粪的泥巴搭建而成的房屋门口,着上身的红泥人们聚坐在一起,或编织着一些传统手工艺品,或制作着家人的午饭,小孩子们则自由地玩耍着。现在辛巴族男人们也开始外出打工挣钱了,女人依然在家里操持家务。辛巴人没有图腾,他们崇拜祖先、崇拜火。一个家族结成一个部落,一个村子基本就是一户人家。家族制是惟一的社会制度保障,家族长老掌管一切,包括判定惩罚、经济规划、行政组织,不过头领一般都是女人,狩猎是辛巴男子的主要工作。
我们目睹了辛巴族女子如何给自己“化红泥妆”:她们先把一种红色石料磨碎,然后加入水和从牛乳里提取的脂肪,最后用这种混合物涂满全身,就连头发也要用这种“红泥巴”裹着。据说这种颜料能保持一周不褪色,而红泥的作用,一是为了抵御烈日暴晒,二是防止蚊虫叮咬。
因缺水,辛巴女人一生都不洗澡,一辈子都裹在“红泥巴”中。因此小屋里的气味,很不好闻,但是我们仍对演示的妇女由衷地表达感谢。因为她们对传统的坚持,才使得我们有机会见识到这个古老独特的风俗。
海豹天堂
对于十字角海岸的印象是从嗅觉开始的。走下车的第一时间,一股动物特有的“臭哄哄”气味混杂着海水的潮腥扑面而来,差点把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我们熏了个趔趄。真是“未见其物,先闻其味”!
我们跟着导游走过一片岩石地,看到了一个2米高的十字架,据说1486年葡萄牙探险家Diego Cao在此海岸登陆纳米比亚,用这个十字架来彰显葡萄牙国王的尊荣。十字角(Cape Cross)以此得名。如今十字架早已黯然失色,而聚集于此的数十万只海狮则成为标志性景观。
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海滩上,密密麻麻聚集了多达几十万头海狮。它们喧哗着、玩闹着,时有雄海豹“大打出手”,制造出小小的战争;而母海豹似乎早已习惯这样的“闹剧”,慵懒地躺在一旁晒太阳;而新生的小海豹们,则是好奇宝宝,一会儿追赶穿梭其间的海鸟,一会儿又和小伙伴嬉戏,脚步都未稳,经常摔跤,那憨态可掬的样子很萌很可爱。
这一带成为世界上海豹数量最多之地,主要是因为十字角区域正好位于本格拉寒流和安哥拉暖流交汇处,给这一海域的浮游生物生长创造了天时地利的环境,海中鱼类是最直接的得益者,进而使得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猎手海豹能够聚集于此,繁衍生息。当我们走在专门为游客修建的木栈道上,前后左右都围满大大小小的海豹,甚至还看见一只寻找食物的胡狼在海滩上迈着小碎步,此情此景,我们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原来当人类和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时候,竟然是这样美好。这里没有看管的工作人员,但所有人都自觉地不去打扰海豹们,只是默默地当一个看客。也许,这就是纳米比亚的野性自然对每一个人的教诲吧!
猎豹孤儿院
在非洲,野生动物永远是惟一的主角。每年夏季的动物大迁徙,让肯尼亚闻名世界。在纳米比亚虽然看不到那样大规模的盛景,但这里却自有一套精彩,毫不逊色。
如果说在肯尼亚看的是大动物的场景,那么在纳米比亚则是每一种动物的独特。埃托沙国家公园是世界最大野生动物保护区,地处温得和克北部,建于1907年,占地2.2万平方公里。这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有犀牛、大象、猎豹、鬣狗、狮子、豹、猞猁、豺、土狼、小羚羊、非洲水羚、麋羚、蓝色类牛野羚、密獾及大蟒等。由于远离人类活动的区域,这里的动物相对非洲其他的国家来说更为野性,种类也更为多样。
在埃托沙国家公园里,除兽类之外,还栖息着323种羽色各异的鸟类。大的有在平川上奔跑的驼鸟、鹰及秃鹰,小的有伯劳鸟、金丝雀。而每年夏天,雨季来临,这里成为观鸟的好时节。迁徒的候鸟及水禽回到埃托沙度夏,成千上万只火烈鸟来此繁衍后代。只要雨水充足,水达到一定的深度,火烈鸟开始,雌雄共筑一圆锥形的巢。每对火烈鸟只产一枚卵,而且几乎所有的卵都在同一时节孵化成雏鸟。雏鸟过着群居生活,由双亲哺喂,它们成长很快,在水退之前就身强力壮、羽毛丰满,能随着大队一起飞往雨量充足的地方越冬。每逢雨量少的夏季,火烈鸟不产卵,没有完成留后的使命,只好抱憾离去。
到了冬天旱季,长期滴雨不下,整个埃托沙干涸欲裂,树木、灌木及野草枯萎,到处一片枯黄,遇点火星都会燃烧起来。动物园中一个个仅存少量雨水的池沼就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埃托沙,为动物提供了救命之水。为了存活,动物必须长途跋涉到远处的池沼去饮水。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饮水的时间也错落有序。这时节游客可以在公路上、在池沼旁看见很多动物,性情温顺的动物如长颈鹿、鹿、羚羊、斑马等在同一个池沼旁戏玩,同饮一潭水。
当我们乘坐四驱越野车在公园里巡游,总能看见成群的羚羊一蹦一蹦地钻进草丛,还有长着又长又尖的犄角的剑羚,非洲五大兽之一的水牛也能见到。不过,我们心里都祈祷能见到狮子、大象、猎豹这样的明星,专业的丛林向导拿着枪四处张望,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警觉地站起来观察。我们终于幸运地见到了一个狮子家族。
公园里还有一个大猫保护中心和猎豹孤儿收养所。虽然在野外没有见到,但终于能看到我最喜欢的猎豹,也算不虚此行。据说这个猎豹孤儿收养所收养了50多只孤儿猎豹,得到了一些西方保护机构和科学家的资助。我们远远地看着这些美丽的生物,突然那个躲在树洞里的猎豹探出半个脸来,朝我们张望。从长焦镜头里我看清了它的眼神,带着害羞却依然不减高贵。可当我想到它们再也无法回到野生自然,又不由得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
颓废方丹
颓废方丹(Twyfelfontein)的岩石壁画位于奥普沃以西90公里处。2007年它作为世界最大的史前岩刻画集中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这个著名的岩石艺术遗址群被错误地命名为Twyfelfontein,这是南非荷兰语对若有若无的喷泉的称谓。但实际上这个峡谷的泉水根本不像喷泉,水量很小。而它的达马拉兰名称是Ui-Ais,即跳跃的水洞,可能会更贴切一些。当我们驱车进入峡谷,一整片宽阔的沙质谷地和干涸的河床让我们惊奇。峡谷的两侧如刀削般,巨大的漂石似乎真的要坠落谷底。而这些漂石就是峡谷的史前居民用来展现他们对这个世界感知的最好方式。
走在颓废方丹的岩石之间,很容易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那些画在红色岩石上的画,有犀牛、大象、鸵鸟和长颈鹿,还有人和动物的脚印画。依稀间似乎能看到史前人类在这里狩猎的场景。据说这些岩刻是从两处遗产中挖掘出来的,包括来自后石器时代的石材工艺品,鸵鸟蛋壳珠和片岩吊坠。人或飞鸟的图案虽然不多,但据说表明了一种人变成动物的仪式。在所有的岩画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狮人”,一个狮子的每个脚爪上有五个类似于人类的脚趾头。科学家们声称这些岩刻艺术与狩猎采集者的信仰体系有关。我们理解没那么深,只能说在这“废墟”中,隐隐约约地似乎听见远古人类祖先的鼓点,和我们此刻的心跳竟是如此一致。
布须曼人
在电影《上帝也疯狂》里,居住在非洲卡拉哈里地区的人对于现代化的事物一无所知。卡拉哈里是个看上去像沙漠却又不是沙漠的地方,在那里,每年有9个月的时间是干旱无雨的,许多动物都因为无法适应这里的环境而纷纷离开。可在卡拉哈里人看来,这里却像天堂一样美好,他们可以挖树根、收集清晨树叶上的露珠来解渴,可以靠打猎来维持生命,他们之间没有矛盾和纷争,在他们的心目中,上帝每天都在默默地注视并保佑着他们。如果哪天听到天空中飞机飞过的轰隆声,他们会以为那是上帝吃得太饱在打嗝。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生活得单纯而快乐的部落却因为一只从天而降的可乐瓶子发生了改变。这些居住在卡拉哈里的人就是布须曼人(Bushman)。
纳米比亚的沙漠地区大多因为缺水而无人居住,但是依然有一个族群生活其间,他们就是纳米比亚大名鼎鼎的“丛林人”(Bushman)部落。为适应沙漠气候而长得瘦小精干的“丛林人”,几乎可以利用身边的一切,贫瘠的沙漠在他们眼中仿佛一片沃土。他们能够从各种蛛丝马迹中辨别动物经过的时间和方向;了解沙漠中所有可以食用的植物,知道什么地方能找到水源;他们会充分利用沙漠中的一切来生存。他们四肢精瘦,身体比例极其适合耐力运动。通常,他们都有高颧骨和浅褐色皮肤,新生儿和小孩的皮肤更浅。大部分女人只有1.40米左右,而男人也不超过1.60米。具有深黄透红的皮肤,蒙古人种的眼睛,高高的颧骨,浓密卷曲的头发,与纳米比亚的其它人种有相当明显的区别,至今其祖先人种来源依然不明。
布须曼人是天生的猎人,他们具有寻找水源的天赋和非凡的动物跟踪技能。这一种族过去都仅靠原始的弓箭、麻醉性植物的汁液狩猎,加上采集植物的块根、果实维持生活,极少数从事农业。但近年来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能够保持原始生活方式的部落越来越少,但同时又难以融入现代文明,面临很多生存的困境。
数千年来,布须曼人以狩猎为生,随动物的迁徙路线而扎营暂居,由此限制了他们发展自己领域的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布须曼人是纳米比亚各族中惟一没有传统领地的族群的原因。他们的跟踪技能使他们非常受农场主的欢迎。一些布须曼人加入军队担任搜索任务。
纳米比亚“十宗最”
1 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
――纳米布沙漠
纳米布沙漠是位于纳米比亚西部的沙漠,位于纳米布―诺克陆夫国家公园内。沙漠面积50,000平方公里,东西宽度50至160公里不等。这地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已持续了最少八千万年。从大西洋吹向该地区的空气经过寒冷的本吉拉洋流后变得干燥并冷却下沉,形成干旱气候,每年的降雨量少于10毫米。
在纳米布沙漠中,红色沙砾颜色鲜艳,随着太阳光线的变化,沙的颜色也不断地随之变化。被誉为色彩最迷人的沙漠,成为摄影师的最爱。
2 地球上最高的沙丘
――苏索斯维利沙丘
苏索斯维利(Sossusvlei)沙丘是地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沙丘,它那拔地而起的巨大沙丘、特殊的星形山脉是艺术家和摄影师钟爱的主题。其中最大的一个沙丘高达325米,为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大批旅行者和摄影师都慕名而来,纳米比亚沙漠苏索斯维利沙丘的美景多次登上美国《国家地理》等画册。
3 地球上最干旱的峡谷
――死亡谷
位于苏索斯维利附近的死亡谷(Dead Vlei)堪称世界最干旱的山谷。由于完全没有水源和降雨,这片四面被沙丘环绕的谷地里几乎看不到任何生物。几千年前枯死的树木由于没有水分不会腐烂,至今仍然挺立在谷地中,成为了这里独特的景象。
这种特殊地貌的形成是由于沙漠里无雨、无水,空气中仅有的一丁点湿气也被周边的沙丘很快吸收,失去了生物生存的条件。
4 世界最大的岩刻画集中地
――颓废方丹
颓废方丹(Twyfelfontein)的岩石壁画位于奥普沃以西90公里处。2007年它作为世界最大的史前岩刻画集中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这里迄今为止已发现了两千多幅岩石雕刻,大多数是保存完好的犀牛、大象、鸵鸟和长颈鹿图案,以及人和动物的脚印画。
据认为雕刻这些图形是说明人变成动物的礼仪,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狮人”,说明岩刻艺术与当时的信仰体系有关。
5 世界上海豹最多的海滩
――十字角海滩
离小城斯瓦科蒙德(Swakopmund)不远的大西洋畔,就是纳米比亚海豹自然保护区。这里只有几平方公里的海滩上,常年聚集着8-10万头海豹,繁殖季节可达十几万头,甚至更多,以至于海滩上的海豹都叠压在了一起。这里的海豹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均居世界第一。这里位于本格拉寒流与安哥拉暖流的交汇处,海洋环境很适合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故吸引了大量鱼类前来,以鱼为食的海豹自然也就聚居于此了。
6最擅长沙漠生存的部落――布须曼人
纳米比亚的沙漠地区大多因为缺水而无人居住,但是依然有一个族群生活其间,他们就是纳米比亚大名鼎鼎的“丛林人”(Bushman)部落。为适应沙漠气候而长得瘦小精干的“丛林人”,几乎可以利用身边的一切,贫瘠的沙漠在他们眼中仿佛一片沃土。他们能够从各种蛛丝马迹辨别动物经过的时间和方向;了解沙漠中所有可以食用的植物,知道什么地方能找到水源;他们会充分利用沙漠中的一切来生存。
7 世界上猎豹最多的国家
全球现有大约1万多只野生猎豹,而纳米比亚就拥有约1/4,近2500头猎豹,因此被称为猎豹之国。其中大部分猎豹活跃于纳米比亚北部中心地区,小部分生活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卡拉哈里地区以及纳米比亚的西北部。
8 最多的火烈鸟聚集地
――鲸湾
纳米比亚西临大西洋的海岸线上,聚集的火烈鸟是独特一景。鲸湾(Walvis Bay)是纳米比亚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那里有一片沿海浅滩,面积达7000多公顷,以海鸟、水禽众多著称。特别是,整个南部非洲的火烈鸟,有四分之三就栖息在这片浅滩上,总数约有5万只。火烈鸟双翼张开时色红如火,在阳光下成群展翅飞翔时,能映红天空。而当火烈鸟收拢翅膀后全身羽毛又白净如雪。
9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草本植物
――千年兰
从斯瓦科蒙德(Swakopmund)驱车向东南方向行驶约100公里,就进入了千年兰自然保护区。这里的沙漠连一般低等植物都很少见到,却奇迹般地生长着许多千年兰。这种植物形似兰花,却十分耐旱,生命力超强,以“长生不老”著称,一般可活1000年以上,故中文名就叫做“千年兰”。在纳米布沙漠(Namib Desert) 中有一株千年兰之王,高约2米,迄今已生长约1500年,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寿命最长的草本植物。
10 世界上最大的水晶石
斯瓦科普蒙德有一个著名的水晶石博物馆,该馆内珍藏有各种各样的水晶石和其他宝石。最引人注目的是陈列在底层大厅的一块巨大的水晶石。这块水晶石不仅是博物馆的镇馆之石,而且是纳米比亚的国宝。它高达3米,其周身需要五六个人张开臂膀、手拉着手才能环抱一圈,重达14.1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块天然水晶石。这块水晶石形成于大约5亿年前,是1985年在纳米比亚的卡里比布市郊被发现的。
纳米比亚
代表动物排行榜
1 剑羚Oryx
纳米比亚的国兽,即纳米比亚国徽上的守护者。剑羚是直角非洲羚羊中体积最大的一种。在脸上、喉部及背部有独特的黑色条纹。雄性剑羚的角又直又长,极其雄伟。
2 黑脸黑斑羚Black-faced Impala
黑脸黑斑羚是黑斑羚的变种,脸上有明显的如火焰般的黑色条纹。出没于Kaokoveld以及安哥拉的西南部。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内可看到大部分的黑脸黑斑羚,它们独立于其他黑斑羚,个头也更大些。
3 猎豹Cheetah
据悉全球现有10000至15000只猎豹,纳米比亚拥有近2500头猎豹,因此被称为猎豹之都。其中大部分猎豹活跃于纳米比亚北部中心地区,小部分生活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卡拉哈里以及纳米比亚的西北部。
4 软皮海豹Cape fur Seal
软皮海豹是南部非洲的惟一海豹。它全身覆盖一层软毛,可使体温维持在37℃。雄海豹平均体重不到200kg,在生殖季节可增加到360kg以上。雌海豹较小,平均体重75kg。每胎一只,繁殖时间为11月底或12月初开始的一个月。
母海豹外出捕食归来,以呼声及气味来辨认自己的小海豹。小海豹在4、5个月时会脱毛,全身由暗灰色变成棕绿色。小海豹死亡率很高,第一年内超过25的小海豹无法存活,而死亡高峰期为出生后的一周内。天敌有棕鬣狗和黑背胡狼。
纳米比亚 旅行攻略
签证办理
凭本人有效护照、邀请函(通常,旅游或公务邀请函可由当地地接社提供)、单位派遣函 、营业执照复印件 、往返机票复印件等,填写完整的纳米比亚签证申请表,可在纳米比亚北京大使馆办理签证,签证费人民币600/人。电话:+86 10 6532 4810。
交通
纳米比亚与我国目前没有直航,中转航线可选择: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南非约翰内斯堡――温得和克;北京/上海――德国法兰克福――温得和克;
第一条路线较为经济。
旅行贴士
沙漠地区早晚温差大,要带上保暖的衣物。
人民币与纳币约同值,具体汇率请查询银行信息。
全国主要旅游景区都接受国际信用卡,如visa、MasterCard。
官方语言为英文,德文及南非荷兰文也被广泛使用。
纳米比亚是一个治安相当好的国家,因此有许多自驾车的旅客,如需自驾,可以在机场等地方便地租到车,四驱车是进沙漠的最佳选择。
当地通用南非币,一般餐厅的小费是总消费的10%-15%。
纳米比亚水质佳,可以直接由水龙头饮用生水,全国范围皆可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