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规划中的介入性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规划中的介入性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设计就像是做治疗,治疗分完全暴露,开放式的手术治疗,和靠药物的治疗,介入性设计就相当于是介入式治疗,它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新型治疗方法。介入式治疗就相当于不用开刀的手术。它的优点就是损伤小,副作用少。介入性的设计也是一样,在设计中,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法,以最微小的干预程度,精微,精巧,精准的设计,来实现设计的目的。本文我们从城市规划中旧城区规划改造的角度切入,针对文化遗产缺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从微观的角度,着重于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和分析,提出具体可行的微尺度建议方案,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规划设计在促进城市环境改良的同时,保持城市的文化特征,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加具有包容性,贴近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城市规划;介入性;文化性;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12-01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要建立国际化的大都市,越来越多的旧区在进行改造,城市规划设计变得更加重要。人们日益关注城市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许多城市新区的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价值观也不断更新,这样一来现阶段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问题也就显得更加突出。

一、国内旧城区规划改造存在的问题

中国很多城市都在盲目进行旧城的成片改造。领导在介绍自己所在城市时非常骄傲,有两、三千年的建城史,却无法看到这个城市的历史痕迹。城市环境基本是一个人造环境,是人类与环境在特定空间地域的有机结合和对立统一,这就决定了城市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依赖性。目前,城市的环境状况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悖,原因是,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例如有的城市在容易发生洪灾的地方填河变路,按理泄洪疏导都来不及,却填河变路,这是违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最终只会导致文化遗产缺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介入设计

介入性设计是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一种最微小的干预程度,精微,精巧,精准的设计来实现设计的目的的间接性设计,是以非完全开放的方式来打破原本的面貌。

介入性设计的优点就是损伤小,副作用少,效果好,并且用尽量少的资源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优点在旧城区规划改造中表现为避免浪费有限的资源,减少环境污染,避免对城市本土风貌,文化特色的破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加具有包容性,贴近人们的生活。

三、介入性设计在旧城区规划改造中的运用

介入性设计由于介入的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直接介入就是指空间上的介入,在不打破原本空间规律的基础上的介入;间接介入就是指思想文化等的介入。

在中国各个城市的旧城区中,有很多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由于建筑老化,就提出拆迁计划。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我们可以通过局部的介入而非大面积的拆迁,来保留城市的传统文化建筑,如安徽的木雕楼,雕工精细,历史悠久。我们可以对朽烂的部分进行修补,不要改变它原来的面貌。局部性的改造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这就是直接介入性设计。间接介入在建筑设计中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保留和延续,对于已拆迁的老城区进行重建,但不脱离当地风俗文化特征。

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利用当地的地理特征,文化特征来解决问题。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已成为人居环境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我们也可以介入性的看待这个问题。通过搜集雨水及再回收利用的水制造水景,有的再回收利用的水没有达到饮用水标准,可以用来制造水景喷泉、浇灌植物等。澳大利亚水敏性城市设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通过雨洪搜集、水质净化来补充人们日常用水。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中,也可以用到介入性设计,例如可以通过废弃材料来设计一些雕塑、道路功能指示牌等,既可以满足原本的功能,节约资源,又呼吁人们保护环境,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建设当中有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更加包容,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方法来解决,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结语

本论文主要从加强旧城区规划的方面论述缓解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丢失和环境资源破坏一些问题。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涉及方方面面的建设,如果这些建设无续发展就会反过来制约城市的发展,想实现城市有续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一些可以缓解或者解决其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城市规划中的介入性设计。对各项建设项目做到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有限资源,做到城市有续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0-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

[2]苏秉公.城市的复活.文汇出版社,2011.8.

[3]仇保兴.追求繁荣与舒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

[4]华揽洪.重建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