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代人们对Chinglish―“中式英语”应持有的态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人们对Chinglish―“中式英语”应持有的态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Chinglish是“Chinese English”的缩写,中文叫做“中式英语”。它伴在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产生,受中英不同语音系统,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在意义准确,不影响双方交流的情况下,带有“中国式”发音特征的中式英语是可以允许存在的。当然更应鼓励人们自觉探究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发音问题,克服传统思维,文化差异的影响,进而慢慢向地道纯正的英语靠拢。

关键词:中式英语;定义;起源;原因;态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79-02

最近一段央视记者采访赞比亚发展署总监安德鲁的视频在网络上引来热议,视频中的男记者用英语和赞比亚官员对答。中国记者向赞比亚官员提出了三个问题:(1)Andrew, what’s your view about the five BRICS countries? (安德鲁,你对金砖五国有什么看法?)(2) How do you see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ly years? (你怎么看中国近几年的发展?) (3)How do you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ambia and China in development? (你怎么看赞比亚和中国的发展关系?)这位记者喜欢用“How do you see(你怎么看)来提问很显然是用中文的逻辑来思考。但从总体上来说,该记者在语法句型上均没有太大的错误。大家热议和取笑的重点是他没有正宗的英式或美式发音,而是带有纯正的“中国方言式”发音特征。这一现象引起了我对“中式英语”的思考。本文从中式英语的含义,起源及其产生的原因出发,旨在促进大家对中式英语形成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一、中式英语的含义

“中式英语”是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例如口语中出现的中国式口音,根据中文语法构建的句子,使用由字面意思直译的中文习语等。在全球颇具影响力的在线百科全书中,对chinglish一词作了如下定义:Chinglish refers to spoken or written English that is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language. Chinglish can be compared with other putative international hodgepodge varieties of English, such as Denglisch (German), Franglais (French), Spanglish (Spanish), Engrish (Japanese), Hinglish (Hindi), etc。即中式英语是指受汉语影响的口头或书面英语。它可与国际上公认的其他英语变体相比较,像德式英语(德语)、英式法语(法语)、日式英语(日语)、印地语式英语(印地语)等。

可见这种英语变体并不只是在中国人学习英语时出现,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语言背景下,人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具有当地特色的“××式英语”。

二、中式英语的起源

早期的中式英语出现在香港。当时英国强行租借香港岛,那里的人们,尤其是商人经常会与洋人打交道。他们将从洋人口中学到的一些简单英文词句用自己的方式组成句子,以便与他们正常交流。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到来,中式英语扩展到上海和其他通商口岸。19世纪晚期,一些教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教授“标准英语”,中式英语逐渐衰退。由此推来“中式英语”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

三、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1.语音系统的不同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音系统,二者在音节、重音、语音、语调、发音部位、发音方式上均有差异。以国际音标IPA为例,中国人可以很容易发出/p//b//t//d//k//g/等音,因为二者有相似的发音特征。但对于齿音/θ//δ/,许多人望尘莫及,因为汉语中没有类似的发音。英语为“语调语言”,单词的音调不改变词的含义;而汉语为“声调语言”,音调的改变会改变词的含义,如[mā] [má] [mǎ] [mà]分别代表妈、麻、马、骂四个意义不同的汉字。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中,节首位置最多只能出现一个辅音,并且只有鼻音[n, η]可以做节尾,所以普通话音节为(辅音)元音(辅音)结构。而英语音节的节首位置可以为空,最多可以由3个辅音来充当,结尾最多可以有四个辅音,如sixths[s|ksθs]。因此,英语可以表现为(((辅)辅)辅)元((((辅)辅)辅)辅)[1]。加之受各地方言发音习惯的不同,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例如四川人常出现的/l//n/不分问题就常常被中国人带到学习英语单词的过程中。

2.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就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而言,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语言,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无以定其形。另一方面,思维又支配着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识的组织者,如果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2]。中国人在讨论问题时,迂回婉转,由次到主,前因后果,往往是由话题的相关信息引申到主题。而西方人单刀直入,由主到次,前果后因,往往采取直线式的方法直接切入主题。中国人注重整体与形象思维,由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与抽象思维,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例如。

(1)我和刚刚从日本回来的朋友聊了聊天。

I had a chat with my friend who had just arrived from Japan.

(2)昨天下午四点半在公园门口,我遇到了我多年未见面的中学同学。

I met with my middle school classmat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park at 4:30 yesterday afternoon, whom I haven’t seen for years.

在例(1)中,汉语先介绍背景,然后引出聊天这件事;而英语则直接叙述聊天这件事,再介绍聊天的背景。例(2)中,汉语句式结构重心在后,头小尾长;而英语重心结构在前,头大尾短。

3.文化背景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凸显,对语言产生本质性的影响。中国属于内陆农耕文明,而西方为航海贸易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对待他人赞美时,中国人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往往会显得含蓄谦逊;而在崇尚个性和个人主义的西方,他们一般会从容接受。例如。

甲:你长得真好看啊。

乙:哎,你过奖了,也就一般般吧。

A: You are so beautiful.

B: Oh, thank you.

这种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对词语所赋予的文化含义上。例如中国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在西方 “dragon”(龙)被认为是一种残忍狂暴的怪物,“phoenix”(凤)则象征着重生。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中西方对于“dog”(狗)所寄予的意义。在汉语中,狗的形象大多是贬义的, 我们的词汇中与狗相关的有:疯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挂羊头卖狗肉等;而在英语中狗的寓意更多是褒义,狗被认为是 “the best friend of human”(人类最好的朋友),人们会说“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赋予同样的事物以不同的文化含义。中国人学习英语时若将自己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含义带到英语中,也会造成“中式英语”的产生。

四、我们应对“中式英语”持有的态度

“中式英语”常常被当成一种错误来纠正。然而,如果中国人不学习或使用英语的话,那么根本就不会存在中式英语或中国英语,中式英语作为一种英语变体独立存在[3]。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式英语”不再是一种语言问题。The Guardian在 “UK must embrace ‘modern’ English”一文中指出 “far from being corruptions of English, new versions of the language, such as "Chinglish" and "Singlish" (Chinese and Singaporean varieties of English) have values ‘that we must learn to accommodate and relate to’”(新式语言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英语的衰落,例如“中式英语”和“新加坡式英语”,相反,我们必须学着去适应和接纳)。央视记者虽然带着浓重的“中国式口音”讲英语,但并没有影响双方的正常交流,采访顺利进行。那么我们又为何对其讽刺嘲笑。在普通话普及的中国,那些生活在方言区,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的大有人在。因此在意义准确,不影响双方交流的情况下,带有“中国式”发音特征的中式英语是可以允许存在的。

五、结语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中式英语固然问题诸多,但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强调它的规范性。语言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并不是比较谁发英音,谁发美音,谁用长句,谁用短句;而是为了满足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风俗习惯影响的人们能够畅通无阻的对话交流。从中式英语的定义和起源来看,中式英语伴随着英语的到来而来,并且还将长存下去。当然这并不是否认中式英语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鼓励人们自觉探究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发音问题,克服传统思维,文化差异的影响,进而慢慢向地道纯正的英语靠拢。

参考文献:

[1]胡壮鳞.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4-45.

[2]张海涛.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翻译,1999,(1).

[3]颜治强.世界英语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