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范宽山水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至宋,已具一定的规模,并走上兴盛.本文以范宽为研究案例,试图对范宽的研究作一些补充,从多个视角分析、归纳、总结。以尽量做到系统的综合研究。
关键词:范宽;构图;心象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94-01
一、宋初山水画发展状况
太祖为治,左武右文,文化灿然可观。历代帝室,奖励画道。优遇画工,莫宋若者。宋画院规模宏大,开国之初,即置翰林图画院,罗致天下艺士,优加禄养,视其才能,并授职。画院内外画家辈出,各为千秋!
山水画自唐分宗派而后,进步极速,至宋名家蔚起,要无不各有师承,为唐诸家之后劲,幽妙益尽,其承法深研。阐微攫奥之动,实能尽唐贤之所未尽,宜为后代则法,故山水画至宋,可谓“群山竞秀,万壑争流”,法备而艺精。
二、范宽的绘画艺术
(一)范宽绘画的取法溯源
相传范宽师承荆浩,又有言范宽师承李成。
荆浩,自号“洪谷子”,活动于唐与五代年间。荆浩的全景式布局表现北方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并创立有笔有墨的山水技法。《笔法记》中提及“图真论”为核心,又提出了山水画“六要”,以及“真景”、“笔势”、“气象“等美学范畴。
李成,为唐宗室,作画善用淡墨表现丰富的层次和虚矿的空间已活脱的笔致画出寒林的情态。《国画见闻志》说他道德山水画:“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
范宽,字中立,华原人,活动于北宋早期,他所画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雄强浑厚,气势逼人,质量感很强。范宽雄强浑厚的绘画气势,继承了荆浩的北方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范示。从范宽山势肌理的细微刻画,可以从另一侧面窥见到李成的墨法精微的延续。
(二)范宽绘画的构图模式
可居可游之境的理想模式。
两宋山水画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富于诗意的表现和创立山水画的形式美、程式美,诸多范式为特色,创造了景物构成的理想样式——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境。”
可居可游之境是山水画构成的理想境界,一般有山峰、树木、瀑布、溪流、桥梁、屋舍、行旅等。画面丰富多样,犹如天空之霞,气象万千。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瀑布一泻而下,中间两山对峙,下部有行旅的步入,是全景式构图的可居可游之作。
(三)全景式构图
全景式构图是唐代、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景物构成和空间的主要形式,一定意义上标志着山水画的成熟。
全构,阿一般画幅较大,特点是取景、取境宏大,表现方法上,注重写实,注重特定地域的物镜的真实感,体量感和整体氛围的表现。
范宽深入自然,留居在太华、终南诸山之中,刻画关陕秦岭一带山石。具有地域的物镜,真实感,是全景式构图的一大表现。
(四)三远法的运用
郭熙《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而有明有暗,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
范宽《雪景寒林图》近中远三个层次分明,而以中景的山峦为主要刻画对象,近景下部水面之上的枯树古木,使中部的主峰显得峻拔浑厚。在几个图块的构成中,含有茅屋、楼观、坡等景物的细致描写,是“三远法”综合运用的范例。
三、范宽的绘画美学思想
(一)道家思想,自然造化
山水画往往以自然界山水、风景的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外在形貌和生生不息、厚德载物、深邃博大的内在精神为表现得题材和内容。南朝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的观点,主张画家“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传为王维《山水诀》中说:“山水需要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唐张璪提出:“我师造化,中得心源,把师法自然同主观思想统一起来,成为历代画家遵循的法则。
范宽其初师法前承,然觉未能超出前人窠臼,既而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诸物,吾与于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某师于物者,未若师诸也,亦是取法自然地写照。
(二)个人审美“心象”
范宽为人厚道,忠诚,在绘画的作品中表现为突兀的山峰,气势浑厚,得“势”得“骨”。亦有“三远”之景之境。整体表现为宽厚大气、雄强的审美“心象”,具有“朴”、“质”的美感。
(三)范宽的影响
范宽对我们今天山水画创作具有伟大的指导意义。无论从其技法“雨点皴”上入手,还是对他的取法“高古自然”上,给予我们一定的借鉴,是北宋山水画的集合成者。
参考文献:
[1]王贵胜.中国山水画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日]内藤湖南.栾殿武译.中国绘画史[J].中华书局,2008.
[3]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