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你如何榨取创业沙龙的“剩余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你如何榨取创业沙龙的“剩余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窃以为提问环节唯一有效的内容就是相关主题的产品插播软广。产品经理和创始人千万别不好意思,真诚地切入主题,问同自己产品相关的问题。

经验一:错过的活动恰恰是最有价值的

墨菲定律就是这么神奇。经常是事后听到朋友说,周末的小型交流会上某业界前辈又非常“nice”地帮忙指出来两个产品问题,或是介绍了一个各方面都很合适的技术高人。想要不错过?最好的方法就是占据信息制高点,主动了解,主动筛选。

经验证明,小型交流比大型讲座效果好,行业性质的比企业性质的干货多。而宣传的力度则刚好相反,小型的行业交流没精力没意愿做宣传,几个熟人知道拉上朋友一起就好。如何获取信息?

一、微博。为避免信息被淹没,单独开辟一个分组,收纳可能活动信息的账号。

二、QQ 群。虽然原始老土,但效果还不错。

三、活动平台。科技媒体类网站如果有专门的活动区可以关注下;新浪的微活动很隐蔽,但有不少组织者基于微博报名和直播等功能性应用汇信息。

四、活动搜集工具。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形式上除了传统的网站之外,还有其他体验更好的形式:一种是邮件订阅,另一种是微信公众账号。

五、人。认识几个专注于不同主题交流的朋友,有活动叫上你一起。

经验二:提问或不如讨论技术,换名片不如介绍业务创业沙龙活动尤其是非技术类活动,

最低效的环节就是提问和换名片。先说提问,少有人真正抱着获得答案的心态在提问,要

不然问题也不会那么“宏大”和“前瞻”。不要寄希望于通过提问同演讲者建立深层次的交流,即使是有真知灼见,除非是想让公众知道,否则私下交流效果更好。确实有问题想拿出来讨论,请单刀直入,感谢嘉宾感谢主办方超过10 秒钟听众注意力就开始集体涣散。我窃以为提问环节唯一有效的内容就是相关主题的产品插播软广。产品经理和创始人千万别不好意思,真诚的切入主题,问同自己产品相关的问题。

换名片也是活动的一大特色,大部分的嘉宾都不会吝啬交换名片,但大部分换名片的行为都是单向的。一次跟朋友参加交流活动,作为演讲嘉宾,他收到了不少名片,大部分会拿在手上,少量的会夹在记事本里。回头收起来备用的也就是记事本里的几张。而这几张名片里不是相似资历的同行,就是上下游的合作单位。我一般都会非常仔细地了解嘉宾的业务方向和需求,然后在脑海里搜索相关的朋友和资源,一般如果确实对嘉宾有帮助他会主动互换联系方式深入交流,毕竟合作共赢才是王道,这一点尤其适合行业跨界的创业者。

经验三:不凑热闹,关注空闲人群

在不同类型的交流活动中,总有“忙人”和“闲人”,当听众们热切的围着主讲嘉宾问个不停时,闲人在一边寂寞的打酱油。你可能想不到,换个场合,闲人就是那个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忙人。技术交流——产品背景的可能是闲人,你可以和他聊聊技术在产品中的应用;设计交流——技术背景的可能是闲人,你可以和他聊聊设计的技术实现。

某个创业团队的朋友转述过一个挺有意思的事,他去参加某次产品交流活动,嘉宾里有几个大佬,他凑不过去只好坐在工作人员区喝水,活动的主持人就坐在他旁边无聊地玩手机。两人就聊起来了,后来发现主持人根本就不是工作人员,是主办方请来的嘉宾,一直比较低调没介绍自己。两人聊得挺嗨,主持人还介绍其他的嘉宾给朋友认识。

经验四:取之予之,服务群体虽然现在很多交流活动都免费的,去听去学就好。但是如果能在“取”的同时再多做一点点,收获会更大。听完以后信息量很大,回来整理消化一下,写篇文章,发到媒体或者微博上再@ 一下主办方,对于自己来说是思考总结,对于没去的人来说是信息提供,对于主办方来说是支持工作,对于嘉宾来说是帮忙宣传,百利无一害。对于产品展示类的活动,从用户的角度写一些改进建议,邮件给产品团队;对于技术类的项目,把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式拿出来分享。慢慢的会发现,再厉害的人也会愿意回邮件解答你的疑问。

经验五:适度,实力才是话语权如果仅仅从获取信息的角度,科技博客和自媒体完全能将活动精华部分以高效快捷的方式传递出来。如果从获取人脉的角度,实力和专业水平是交流的基础,同时不思考问题不实践也没有什么好交流的。有取舍的参与一些有必要的活动,如果有条件,当嘉宾和主讲会比当听众更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