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经济政策评估与前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经济政策评估与前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期公布的年度经济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1.4%,这已是中国经济增速连续第五年达到或超过10%。

同时,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8%,远超2007年初确定的目标3%。

经济持续高位运行引发了种种忧虑。2007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2008年宏观调控主要任务定位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基调也由“适度从紧”转为“从紧”。

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深化蔓延,美国经济预期骤然下降,并波及全球,国际经济环境及走向日渐微妙。中国当何去何从?

时至岁末年初,《财经》继续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下称景气中心)合作,进行全年宏观经济调查,总结2007年经济运行状况与宏观调控得失,并对2008年的经济走势做出展望。当然,调查不可避免地存在时滞,或有不周全之处,但相信能为人们把握当前及未来中国经济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财经》杂志与景气中心的合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财经》委托景气中心执行的对经济政策的评论和前瞻性调查,半年一度,自2004年底以来已进行了七次;第二部分为景气中心独立完成的季度经济学家信心调查,该调查独家优先发表于《财经》杂志,并在《财经》网(www.省略)刊出。

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100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此次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有80位。他们是(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巴曙松、常修泽、陈道富、陈淮、陈浪南、陈平、陈兴动、陈宗胜、程永照、迟福林、丁宁宁、哈继铭、贺力平、洪银兴、胡必亮、华而诚、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羽中、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西、李子奈、历无畏、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世锦、刘宪法、刘小川、卢中原、茅于轼、马晓河、潘云、史晋川、舒元、谈敏、谈世中、汤敏、唐寿宁、田秋生、王、王庆、汪同三、王建、王小广、王小鲁、吴晓求、夏兴园、夏业良、易宪容、喻新安、余永定、袁钢明、袁志刚、曾五一、张宝通、张承耀、张军扩、张力、光、张卓元、章铮、赵凌云、赵志耘、郑超愚、郑京平、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周振华、周志斌、左小蕾。

对应于经济的高涨,2007年宏观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调控频繁。年内共加息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十次;其他如出口退税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乃至信贷调控等措施也接连不断。对此,经济学家们如何评价?有何建议?

国家统计局景气中心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态势的信心在四季度间平稳回升。2007年四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52(取值范围在1-9之间,值越高代表信心越强),比2007年三季度高0.61点,为2004年以来平均值。

但同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过热”和“偏热”的经济学家仍占大多数,分别为16%和68%,而认为“正常”的仅占16%。

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经济学家对宏观调控的预期效应比较乐观,对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的担心减少,信心明显增强;另一方面,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仍嫌偏热。

多数参加调查的经济学家建议,应强调宏观调控的稳健性,建议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并注意相关政策的综合配套;冷静应对物价上涨,谨防全面通货膨胀;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和开放;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

多管齐下,谨防全面通胀

随着CPI攀升,乃至一度创11年新高,通货膨胀压力加剧,经济学家建议冷静应对物价上涨,谨防全面通货膨胀。

10%的经济学家认为,2008年会出现“全面通货膨胀”;超过六成(64%)的经济学家认为会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17%认为“不构成通货膨胀”,另有9%选择“其他”(图1)。

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2008年物价不会延续2007年持续攀升的态势,考虑到比较明显的“翘尾”因素以及国际石油、粮食价格较高等因素影响,2008年物价会在一个相对高位上保持平稳,且价格上涨较多的将限于食品及可能政策性调价的公共用品,如水、电、成品油等。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一方面应该看到,这次物价上涨是主要由猪肉、粮油及能源、劳动力等价格攀升引起的结构性上涨,其应对措施应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统筹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必须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积极采取诸如紧缩货币、加强市场监管、增加市场供给、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助等方式谨慎应对,保证其可控性,防止由结构性上涨向全面通胀转变。

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压力,来自巨额贸易顺差与银行放贷冲动所导致的庞大流动性。为抹干流动性,央行不得不采用多种手段,持续进行货币政策操作。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多数支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并注重相关政策的配套效果。

在种种货币调控手段中,央行重点采用也备受公众关注的提高存贷款利率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有效性最为经济学家所认可。

调查显示,认为“提高存贷款利率”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最有效的经济学家分别达75%和59%,其次是“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特别国债操作”和“加强窗口指导”,认为其最有效的经济学家依次占42%、38%和28%(图2)。

尽管2007年已先后六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仍有近七成(69%)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应进一步“提高”存贷款利率,仅31%认为应保持“不变”(图3)。

房市拐点尚难判断,

“港股直通车”应稳步推进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房地产调控仍需进一步完善。在调查中,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房价水平偏高,增长偏快。同时也认为,由于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特殊阶段,住房需求增长迅速,房地产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不少经济学家指出,要真正解决房地产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政策定位和导向,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即政府通过大量廉租房供给等保证市场无法满足的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房地产投资需求特别是投机性需求,并适当增加供给,才能真正推动房地产问题的解决。

具体到某些针对性的调控政策,经济学家的态度尚不乐观。对于2007年9月27日出台的提高第二套(含)以上住房消费贷款首付款比例等调控措施,仅3%的经济学家认为这对房地产问题的解决“作用很大”;28%认为“作用较大”;而认为“作用较小”和“作用很小”的分别达到47%和20%;还有2%表示“说不清”(图4)。

基于对房地产市场长期发展前景的乐观预期和短期波动的担忧,以及此前一系列调控措施效果的不尽如人意,经济学家在“房地产市场是否已临近拐点”的问题上没有形成一致意见,认为“是”、“否”和“说不清楚”的比例分别为31%、39%和30%(图5)。

股票市场方面,在开放境内个人对外证券投资(“港股直通车”)问题上,调查显示,64%的经济学家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港股直通车”政策“应稳步推进”,27%认为“条件不具备,不宜进行”,9%认为“应加快推进”(图6)。

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创新和开放是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但需要稳步推进。

此外,在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高位运行的条件下,超过半数(51%)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国内成品油价格在2007年11月初上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上调”,41%认为应“不变”,7%认为应“下调”(图7)。

综合运用各项政策,

积极推进政府改革

鉴于目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经济学家认为宏观调控应特别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注重适时适度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既注重不同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又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综合运用。将财政政策的重点放在解决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创造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支持和配合货币政策的落实;

二是保证宏观调控决策的独立性、调控目标的明确性和调控过程的透明性;

三是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提前做好应急方案;

四是注意宏观调控措施同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协调与配合,如从紧的货币政策同节能减排、小企业发展、就业问题的协调等;

五是宏观调控同产业结构调整等改革措施的协调;

六是宏观调控应继续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七是注意紧缩政策的累积效应,防止其集中释放,造成经济较大波动;

八是改善和稳定公众心理预期;

九是注意宏观调控政策在部门间的协调与统一。

着眼于长远,经济学家建议通过改革来提高政府能力,促进发展。具体来说,其对改革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行行政体制和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将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建立适应调控和改革需要的机构和机制,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工作效率。

二是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强对财政的预算管理,增加财政支出的透明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改变重化工业对区域经济的“利好”影响,解决投资过热、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问题,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设置土地物业税作为地方固定收入来源,改变地方“土地财政”的格局;减轻小企业和个人税务负担;改革财政支出结构,重点转向民生、社会保障、教育、扶贫等方面。

三是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通过这项改革,改变原来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价格扭曲的格局,以市场的力量推动我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外贸不平衡等问题的解决。

其他建议,还包括稳步推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关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失业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