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点导读(2)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点导读(2)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刘国芳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微型小说作家之一。他的微型小说总是能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神奇,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歌颂真善美,鞭鞑假丑恶。这篇《稻草人》就是这种艺术风格的很好的注解。

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到农村外婆家生活,看见稻草人穿的破破烂烂,就给稻草人穿上自己的衣服,结果被母亲责备,强行带回城里。简单的情节,寥寥数语,人物的形象便豁然而出,其寓意也很值得深思玩味。

小说里面的孩子是单纯而充满童真的。这当然是绝大多数孩子的特点,但惟其普通,才具有代表性。他“总吵着要去乡下的外婆家”,“又哭又闹”,到了外婆家之后,一开始“还让外婆牵着”,后来,“就一个人到处乱走了”。对自由的和未知环境的喜爱是儿童的天性,在外婆家里,这种天性得以滋长,以至于他“一大早就往外面跑”。他看见稻草人破破烂烂,就“跑回去”拿了自己的衣服给稻草人穿,理由是“乡下没有好衣服穿”。从孩子母亲总是说“乡下脏”言行来看,这样的结论必定是家庭言传身教的结果。可是,孩子并没有嫌弃破破烂烂的稻草人,并没有赞同外婆把这些衣服脱下来,而是和稻草人展开对话,甚至自己还做了一次稻草人,站在田野里驱赶麻雀。这或许就是高尔基所谓的“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天性”吧,可是这种天性却被母亲一巴掌给无情地扼杀了。

在这个被囚禁的充满善良和童真的孩子对面,站着一个专制、冷漠的母亲。她不愿意带孩子去外婆家,“总是说乡下脏”。即使把孩子送到外婆家,也要求“不要乱跑”。她对孩子的约束理由简单,话语专断,对孩子外婆也是如此。在她第二天到外婆家没找到孩子的时候,就“很不高兴”。外婆说村里没有河,不要紧的时候,她干脆利落地反问“谁说不要紧”。她发动汽车,拉走孩子,跟孩子外婆一句道别的话也没有,一副气势汹汹、气急败坏的样子,把孩子外婆“一个人扔在田里”。作为儿童的母亲,她不能理解自己孩子对自由、对自然之趣的追求;作为外婆的女儿,她不能体恤老人对孩子的宽容和恩慈;作为农民的女儿,她厌恶农村,厌恶农村的环境,惟恐避之而不及。这样一个从农村里生长出来却丢根忘本的人,在城市化的中国现实社会中并不鲜见。或许,这是该人物形象的另一面价值。

孩子的外婆是小说的次要人物,起着陪衬烘托的作用。她爱护孙子,让孩子在农村到处玩,也觉得穿着孩子衣服的稻草人好看;但是又忌惮在城市里有了钱的女儿,要孩子把穿在稻草人身上的衣服脱下来。这是一种两难,也正是这样的两难,才成就了她对孙子童真的宽容,对女儿的无理的容忍。

在这篇小说里,专制和自由对举,冷漠和热情并立,宽容与苛刻共存。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形象,为我们勾勒出了人间冷暖,也引发了我们对儿童教育的深思。

文章的题目叫《稻草人》,稻草人在文章中有怎样的寓意,这是本文理解的难点。

一般认为,稻草人是这篇小说中的一个形象。它破破烂烂,“很难看很难看”。这个形象在城市不会有,只能生长在落后的农村土地上,用于驱赶鸟雀。从某个层面说,稻草人其实就是落后贫穷脏乱的农村的象征。生长在城市的孩子要扮靓它,不惜奉上自己的衣服;生长在农村的母亲却嫌弃它,惟恐避之而不及。这样矛盾的态度,会激发人们对城市化进程中人性的思考。

在小说的末尾,母亲问孩子:“你以为你是稻草人呀”。在孩子被母亲带走以后,外婆看着这个稻草人,“看着看着,老人觉得,是孩子站在那里”。稻草人跟孩子是什么关系呢?孩子不是稻草人,因为孩子是人,是爱好自由爱好探究爱好自然的有爱心的人;可是孩子在母亲的严格管束下,就像一个稻草人。站在那里,没有生命,没有思想,甚至任人摆布。从这个角度来看,稻草人也应该是孩子被压制、被约束的形象象征。

1.小说刻画了母亲这样一个人物的形象,说一说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2.这篇文章里写稻草人“破破烂烂”、“很难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用“稻草人”做题目?这样做有什么用意。

附:参考答案

1.母亲专制、冷漠;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缺乏对儿童的教育方法。

2.为下文写稻草人漂亮作铺垫;衬托出孩子的善良和童真。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