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设计伦理之重心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前在设计领域中,“以人为本”的口号盛行,几乎成为设计界的“金科玉律”,“人本” 也成为“人性”代名词。“以人为本”的实践建构了整个现代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根本性问题,因为这种价值的“反自然”实质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又从根本上损害了人类,使人类社会陷入困境。
[关键词]设计伦理 以人为本 以自然为本
1、设计论理学的提出与发展
设计伦理,简单的说就是需要在综合考虑人、环境、资源的因素的基础上,着眼于长远利益,在发扬人性中美的、善的、真的方面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现代设计伦理的理论主张可以以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的《为真实世界的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一书作为起点,书中写道: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富裕国家服务;设计不但应该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有限资源的使用问题,应该为我们居住的地球和它的有限资源服务。这种具有伦理意蕴的设计思想开启了设计理念的新思维。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西方国家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更加具有伦理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设计理念——“绿色设计”和“人文设计”。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注重生产过程与生产结果对自然所产生的影响,强调可再生产、可回收再利用、对环境无污染的使用原则。它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人文设计”则强调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类自我价值的尊重,对人们个体需求的满足。“绿色设计”与“人文设计”虽然只是一种设计理念的倡导,没有专门的鸿篇巨著对它进行理论阐释,但却推动了整个设计界的健康发展。
2、“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
但是,不知从何时起,“人本设计”的概念被引入我们的教材,以致很多设计类文章常把“人性化设计”、“人体工程学”等词汇偷换为“人本设计”。咋看来,这些概念意义相近,可以互换。但是如果分析其深层含义,会发现它们之间是不能画上对等符号的。
“人性化设计”属于“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范畴。设计史家王受之更是简要的指出“它的宗旨是研究人与人造产品之间的协调关系。”[1]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从字面上看,“人本”,以“人”为“本”,充满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是应该充分肯定的理念。然而,近代以来,资本扩张导致的人对自身力量的盲目崇信,“人本主义”也就滑向了“人类中心主义”。
那么,设计是否应该“以人为本”呢?这就要看站在何种角度。如果从设计本身来看,“以人为本”的提法并没有错,但是孤立地讲“以人为本”,就潜在这样一种危险——即在设计中仅仅考虑人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并作为设计活动的唯一尺度,进而产生误导,使人走向与自然的对立。前段时间看了部电影《蝴蝶效应》,其开头的旁白令我记忆深刻:“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地球是一个有其自身生命结构和生长规律的生命体,它有强大的包容力和自我修复的功能,但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力量下,它变得满目疮痍。这一步步几乎可以预见的未来,向人类鸣响了警钟,人类也开始认识到人类属于自然,而自然并不属于人类,人类只是大自然中渺小而柔弱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类缺乏的并不是 “人本”思维,而是人际生态、自然生态协调平衡的“大生态观念”。至此,提出“以自然为中心”或者“以自然为本”的指导思想,或许是一种更好的理念。
3、当代设计:“以自然为本”
综上可以看出,“以自然为本”的实质,是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并且我们也“可以从自然造物和自然生态系统中学习到一些最基本的设计原理。”[2]
道家哲学历来以自然的无限来凸显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以天地无言之大美来对照人喋喋不休的狭隘。道家认为人不可能成为万物的尺度,相反,作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必须接受自然赋予的神秘规定。从设计学角度看,起码有三点值得学习:(l)老子为“设计伦理”提出过最高道德准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庄子提出了“万物一体论”,指出宇宙万物为息息相关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天与人不相胜也”、“无以人灭天”。[3]
(3)庄子倡导“吾丧我”、“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4]的大设计理念。强调只爱自己或某些人的自缚缚人的短视设计乃小设计,爱人类,爱自然,爱宇宙中一切生命存在的大生态设计才是大设计。
4、挽救当前的设计伦理危机
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设计主体,应该从职业自律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从社会的积极良性发展、公平正义、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发,通过设计的手段,来使大众觉醒和感悟。日本设计师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的“序”中说:“设计可以介入大众生活发挥社会影响力的作用,从日常角度入手,倡导资源循环再利用,为企业提供了将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方法。”[5] “设计定要向社会发言。并从基本观念入手,向社会灌输了‘合适就好’的生活新理念”[6]
另外,还应看到,虽然满足更舒适的生活需求是设计的基本目的,但“肯定物质欲求的合理性与个体选择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整个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7]设计离不开与商业的关系,但设计师独立的尊严与符合社会发展的自律性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
当然,设计论理的拯救并非是靠设计师一人之力可以完成,国家、政府的倡导和教化,大众媒体的舆论和导向,个人的自律和重视,综其合力,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对理想环境的希望才不会变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