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美的挖掘与创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美的挖掘与创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美无所不在,在人类生活中,热爱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名家名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灵魂,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43-02

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通过美的形象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在欣赏美、体验美的同时感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知识,加强了道德修养,实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

那么,语文教学中又如何具体渗透美学教育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1.凭借课文,挖掘美

"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大纲》一语道破了挖掘美的立足点。蔡元培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我们就需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就美的存在形式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了一幅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美的画面。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它包括人物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物美在社会美中占据中心地位,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又是人物美的核心。如:《好雪片片》中就描写了一个卖奖券的流浪老人,在一无所有的凄惨处境下却依然保持善良的本性。《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塑造了敢于斗争、不畏、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的形象。这些课文都表现了人的美。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即是文学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如:《卖白菜》写母亲决心卖白菜前的心路历程,作者用了"揭开"、"掀动"、"拉开"、"扒拉"等动词,语言准确、凝练,写出了母亲的心理变化。

艺术形象是决定艺术美的另一重要方面。文学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寄寓审美情趣。如杂剧《窦娥冤》通过塑造一个纯朴善良、坚贞不屈的元代女性形象,反映了元代恶人横行、官吏昏庸、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从而创造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科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美,在科技性说明文中显得尤为突出。如:《中国石拱桥》科学而准确地介绍了石拱桥结构特点、兴建历史及价值。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2.抓住美的载体,重视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的作者一般都会将自己的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便读者产生共鸣,而我们语文教师的作用正是通过抓住人物的刻画、场面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等一切传送审美情感的载体,使学生身临其境,这可能是打动学生心灵的一种好办法。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名篇,要让学生与作者一样,触景生情,引起感情上共鸣。光凭读读说说效果肯定是不行的,但抓住 "荷"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情感载体,传情达意,效果就会明显,因为课文中的 "荷"已经人化、情化。课文以作者的思绪和感情的变化来安排层次,作者的心理活动发生了三次变化,构成了文章的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都紧紧围绕着 "荷"字来写,感情起伏跌宕,明写荷塘月色,江南采莲,南塘优思,实写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焦虑心态,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传达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的焦虑心理,明暗融合,使学生在清淡的美感中领略了深刻的含义,并点燃了学生的爱国之心。

抓住了载体,再让学生去想象、去体会,进行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积累和美感经验。"美感经验的最大特征就是物我两忘",文学作品的人物一旦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凭借审美感知的直觉就能抓住作品的抒情意义,并在自己的情感经验中找到对应:他们会被罗密欧、朱丽叶对爱情的执着感动流泪,为杜十娘这个美丽的青楼女子的不幸命运而叹息不已,还会为卑微而苦命的窦娥鸣放心中郁结的不平,为《药》中麻木的茶客悲哀。在这些人物身上,寄寓了创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如果我们真的能引导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觉他们的悲哀、喜悦、绝望、留恋,想象那些远去了的故事,思考他们的意义,那么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就会完成对学生精神良知的启蒙。。

3.鉴赏和分析能力提高离不开艺术美教育

课文中的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饱含艺术家的情感,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它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丰富的想象,因此,语文课教学中进行艺术美教育,首先应从意境入手,即鉴赏和分析课文思想内容。 教材中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用艺术的语言来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并打动读者的。进行审美教育必须从艺术美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感受,然后指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指导学生去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从而揭示作品丰富深刻的生活内涵和艺术价值。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希望建造更多的"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高楼大厦"大庇天下寒士", 诗人胸襟博大,感情真挚。诗中情与景构成了一个非常深沉而又优美的艺术境界。《木兰诗》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写忧,后部分写乐,忧是乐的反衬,乐是忧的归宿,从而深刻揭示了在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两个不同时期的广阔的社会内容,寄托着北朝人民良好的愿望和对融融而乐的幸福生活的憧憬。

语文教材是美的信息的载体,几乎包含人类文化传统中各个领域的美的积淀,而学生又是这美的信息的承受者,只有在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之间利用审美媒介搭起桥,使审美主客体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才能唤起学生的美感情绪,使其性情得到陶冶,逐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人都是爱美的,社会是充满魅力的,大自然是美丽的,生活也是一种乐趣,各种事物更是插上了美的翅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美、体会美、感悟美、领略美和分享美,从而热爱生命,珍爱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