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交焦虑儿童的个案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交焦虑儿童的个案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观察法以及调查法,对一名3岁社交焦虑儿童进行为期4个月的跟踪调查,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认知行为上的干预。具体是通过游戏法、奖励法以及榜样法对其进行干预。4个月之后,该儿童不再对新环境或陌生人恐惧、焦虑和回避,能以一种较轻松的、稳定的心情应对较熟悉的人和活动。

关键词:儿童;社交焦虑;个案;干预

一、问题的提出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社交焦虑的概念都是从行为、主观感受和认知这三个角度考虑,社交焦虑除了表现出社交回避、苦恼和害怕否定评价外,还表现出主观上的焦虑和紧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社交焦虑的相关问题逐渐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但在研究的内容上主要是对社交焦虑群体进行普遍分析,或对社交焦虑群体提出教育上的建议;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大多在7-18岁,很少涉及到学前儿童[1];干预研究也只针对7岁以上的人群,缺少对学前期社交焦虑儿童的个案研究或具体的干预措施研究[2]。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发现3岁社交焦虑儿童的特点,研究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为促进幼儿健康心理,提高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

二、观察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1、个人资料

小S,3岁,男,独生子,小班幼儿,身体健康,学习积极,喜欢去幼儿园,不迟到、早退,性格内向。小S看上去很听话,一个人玩耍,生活很有规律,不让父母操心。

2、家庭背景

小S父母均属于事业单位基层人员,性格都偏内向,家住某小区顶层。小S一岁半之前,几乎没有走出家门。一岁半之后才接触本楼和小区的人,但是接触的频率很低。父母工作忙,轮流看护小S,父母只让小S在他们认为的安全(家中)的范围内活动,怕到外面有安全隐患,基本不带他出去,所以大部分时间小S在家自己玩耍。只有在周末,父母双方有共同的时间才带小S到公共场合。

(二)观察与分析

情景一 早晨,小S来到教室,他自己坐着,极不愿与小朋友游戏、说话,也不愿与老师交流。晨间活动时,小S坐在老师身边不出声,只是看着小朋友玩。

社交焦虑儿童非常明显的特点是不愿与人打交道,封闭自己,内向,不自信,不懂得交际技巧,并且见到不熟悉的人会紧张害怕。小S在幼儿园不参与小朋友的游戏,是由于他害怕这个不熟悉的群体。通过与小S父母访谈,得知小S父母性格内向,父母较小的交际圈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范围和社交技巧。

情景二 在幼儿园上午加餐时间,两个老师因短暂的离开,小S因看不到老师瞬时大哭,冲进盥洗室找老师。

小S之所以表现出对老师的依赖,是因为他主要从老师那里获得安全感,安全感一旦消失,他的恐惧感就会立即出现,于是表现出哭闹现象。

情景三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比赛时,有一位摄像师来到班级拍摄,小S看到后立刻嚎哭,浑身颤抖,要求老师抱着离开。

社交焦虑儿童伴随着紧张焦虑的情绪,会表现出出汗、口干、发抖、心慌等特点。由于小时候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少,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来一个陌生人,对小S来说,这是个很大的刺激。在他的安全意识范围内,这个陌生人超出了他意识当中的安全界限,因此,他会嚎哭,并向他所认为的有安全感的老师请求帮助,要求自己离开或陌生人离开。

情境四 在看动画片时,看到《哪吒传奇》里的石矶或大国师就会出现惊恐的表情,小S请求老师赶快更换画面。即使电视里没有画面,但发出“呲呲呲”的声音,小S也特别害怕,要求关闭电视。

从儿童社交焦虑的概念出发,儿童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物会表现出紧张不安,害怕,焦虑,也就是说对陌生的声音也会产生刻意的回避和逃离。据小S妈妈介绍,孩子在一岁半前都在他们安静的房子里度过,没有见过陌生人,没有听过刺耳的声音。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限制在他们所认为的“安全”的环境中,导致小S表现出同龄人所没有的不良情绪状态。

三、干预过程及干预效果

根据观察,小S在家时语言沟通会较顺畅,自由游戏也较愉快,但是在幼儿园基本不和小朋友沟通和游戏,可是小S看到有趣的游戏情境也会露出笑脸。研究者在幼儿园环境中循序渐进地缓解小S的社交焦虑,并记录干预的效果。此干预方案实施是从2012年9月1号到12月30号,共4个月。

(一)干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期主要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利用游戏的特点,研究者对小S进行行为干预。

在研究前期,研究者试探小S的意向。他爱看,但是不敢参与,研究者就让他在合适的位置观看。等他理解了游戏规则,研究者就让其为孩子们加油。等待小S参与劲头十足时,研究者鼓励他参与,孩子们也邀请他参加,在这种气氛下,他加入了活动,但时间较短。研究者定期更换游戏,让小S在玩的过程中享受集体活动的快乐,从而增加他与人接触的机会。

2、奖励法

奖励不是盲目的奖励,要在孩子需要时立即发放。上午实施游戏法,下午实施奖励法。小S如果在班级中回答老师的问题,游戏中帮助他人、讲故事的片段、识字等,研究者就会给他微笑,点头,竖大拇指,发放小粘贴,赠送小礼品等不同形式的奖励。

3、榜样法

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在班级里,研究者观察到小S模仿老师的说话方式特别像,于是在游戏法和奖励法有效果的时候,研究者提出让小S作为本班学习的小榜样。小S的记忆力非常好,老师教的儿歌、故事、古诗、律动、手指操等他都会,研究者利用他的优势,让他带领大家一起做,以增加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干预效果

经过4个月的干预,小S的社交焦虑症状基本解决。小S不再表现出对新环境或陌生人的恐惧、焦虑和回避。而能以一种较轻松和稳定的心情面对较熟悉的人和活动。

四、结论及建议

为了社交焦虑儿童更健康的发展,研究者提出如下建议。

(1)家庭和学校多给予社交焦虑儿童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机会,让社交焦虑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社交方式,正确地处理社交活动中的各种冲突;

(2)家长和老师多关注社交焦虑儿童,多给他关爱,多和他交流、做游戏,多给社交焦虑儿童一些表扬,以增加他的自信;

(3)家长和老师给社交焦虑儿童传授大量的人际交往知识,加强其主动性,使之面对陌生的环境、事物或个体时,消除其紧张、焦虑的情绪。家长和老师多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状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从而为孩子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加和谐的空间;

(4)通过图书、玩具、食品等吸引其他小朋友主动与社交焦虑儿童交往;

(5)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活跃家中的气氛和文化生活。(作者单位: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2.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欣苑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栗文敏,刘丽.社交焦虑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37.

[2]郑明,路娟.5-6岁幼儿社交焦虑、孤独感与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