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孟禄丁:纯化个体的视觉体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孟禄丁:纯化个体的视觉体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因为一张著名的作品《亚当与夏娃》中的男女形象,而被当做“85新潮”时期超现实主义标志的孟禄丁,也是“85”期间最年轻的人物。他说:“1985 年的时候,我22 岁,‘85’时期的艺术家大部分都是50 年代末出生的人,而我则属于60后。有很多人以为我很老,实际上我属于参加革命比较早的类型。当时的转化的脉络对我个人来讲是清晰、自然的。我在美院上二年级,从附中上来已经读了4年都是现实主义训练的延续,我想要找到一种适合我的绘画形式,从理性的层面去表现一种理性和观念层面的东西。那时候都把这件作品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但对我来讲这件作品还没有脱离学院训练的创作体系。这和我上附中到美院一直在追求更高的理想是不符合的,所以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在我的创作历程中并没有持续太久。”

也是在这一年中央美院油画系成立四画室,已经上完大二的孟禄丁则由三画室转入四画室。四画室所崇尚的自由和自我的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学院派古板保守的陈旧印象。1987年毕业之后,孟禄丁继续留校任教于四画室。关于四画室孟禄丁谈到:“四画室的成立就是代表一种活跃的成分。四画室完全不把基本功作为目标去教学生,注重学生个人的创造性。在我教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不一定要看模特画画,因为我认为画画不一定要从现实中来,所以说后来每个学生画得都不一样。为什么四画室能够生存,而且还能够弄得红红火火,尽管美院内部比较保守,但是外面的世界很活跃,老先生们也感受到这种活力,也希望美院有一个阵地和外界有呼应。”

1990孟禄丁年赴德国卡斯鲁赫国立美术学院深造,1992年移居美国,1993 任教于美国理德学院。在经历过写实、具象、表现等方式之后,孟禄丁似乎更加钟情于抽象的表达方式。他认为抽象是视觉艺术最原初、最纯化的表达方式,无需提供任何语汇的附加解释—“我一直强调不要把抽象变成哪派,它只是一个必要的视觉表达方式,或是一个思维方式的直观的转化和表述。抽象就是一种语言,一种绘画的基本语言,这种语言的语法结构不一定要让所有的人都能看得懂,但你能从这种语言感受到一个生命的存在状态,或者它背后的思维方式,哪怕是非常怪异和极端的方式,它展示了真实存在的一种可能性,它是自我和独特的表达和态度,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孟禄丁的抽象作品总是强调一种直接性,不论是借助画笔还是使用旋转工具来进行创作,带有速度感的圆形都在最大限度地呈现绘画行为本身过程的意义,而那些颤动的色点与斑块也在一种向心力的吸引下传达着生命运动过程中的意向痕迹。在孟禄丁看来艺术本身不过是人类活动的某种痕迹,选择零或者圆形的形象本身就将画面的意味着空和无,用这种“消解意识”的抽象绘画降低追寻意义的附加值,“零”或者“圆”的方向本身就是在运动中无始无终的自在状态,除了形态本身的存在痕迹没有意义—“艺术创作应该是单纯的,是不掺杂任何目的和用意的行为过程。绘画过程中产生的痕迹本身也是一种绘画,抽象作品更要强调的是绘画的过程,而最终的画面只是一个结果。画的过程也许很长但不一定能画好,也许会画坏掉。也许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张画不能完全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表达的不好。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画的这个过程。我把过程作为绘画的前提,而不是结果。”

虽然在作品中摒除了具体“意义”的指涉,但对孟禄丁来说抽象绘画并不单纯只是一种形式的躯壳。在没有直接表现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的表象中,如何将个体生命的纯化体验带入到丰富的视觉语境之内,也是孟禄丁关心的问题之一。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特的思考,没有独立的人格,那么学再多的东西也是没用的。很多知识分子习惯于在群体意识中检验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却并不关注自我的生命活力,得到一点现实的好处以后就窃喜和满足,变得麻木而平庸,不敢破坏和放弃,更不敢自我放纵和过激,创造性更无从谈起了。孟禄丁提倡一种“完全自我”的自由观念,这种观念引申到艺术中,就是艺术家作为知识分子,以艺术的方式表达自我独立思考和行为的态度。而在孟禄丁融合了极简与极多的抽象语言中,除了彰显着强烈的速度和动感之外,用机器替代画笔的“绘画”方式,也在对于媒介的反观中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抽象绘画语言的固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