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使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使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建构主义;学习资源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一、任务驱动法在应用中的注意点

1、应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关键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将教学中所有目标都进行分解,分成若干小的单独目标,进行教学时要一个一个来进行实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从而达到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进行认真分析分解,巧妙地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蕴含其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或多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并要根据教学总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的实现了。

2、应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非常强,需要学生实践来进行操作,并在老师的示范下来进行实践。一般在对知识进行教学中要进行演示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这样的任务既有可操作性又有趣味性,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3、“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自身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文化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任务”要有层次感,各个任务进行之间要循序渐进。

4、应注重分散难点、重点。信息技术技能、知识需要逐步的掌握,在进行任务的设计时也应该把任务的前后衔接、含量的多少、大小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各个知识点不可过多,以两个为主,避免因为难度太大而让学生无法掌握,从而失去了兴趣。任务的规模也不可以过大,有可能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来意愿。设计的任务要有一定的联系,任务只是一种手段,是便于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应注意要从点到面渐进地进行,逐步地掌握、熟悉知识,之后要进行总结,故这可以让学生对知识可以螺旋式地进行理解。“任务”设计其实也是一个实施过程,如“任务”太难,学生无疑会产生畏惧心理,望而却步,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任务”太容易,学生的探索过程又会显得平淡,无新鲜感。因此,教师要注意做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同时,老师应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的了解,尽量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5、“任务”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任务”设计要注重给予学生以解决、分析问题的具体能力和方法,尤其是在实践操作的处理中。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内容一般往往不久就会过时。故应让学生学会处理的能力,这样才可以对今后的知识进行自行学习。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就会创造性地展开研究和探索,使其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从而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任务”设计要注重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景,使学习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这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结构。在“任务”的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符号、语言、文字、声音、视频、动画、图像、图形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老师再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指导,效果会更好。

7、“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如果孤立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往往不易得到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其他学科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课程的整体结合。让学生可以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任务具有亲切感,同时,也会引导学生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在实行任务时要提出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可以有综合处理的能力和想法。

二、运用“任务驱动法”采用的方法

1、创设情境法。“情境教学”在各个学科的应用都很多,信息技术也不例外。知识的获得必须镶嵌在相关的真情实景中,因此老师在实施任务教学中始终要有一个理念:创设情境。老师应创设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互动,在互动中操练、掌握。特别是应尽力创设与“主题”相关的“任务”情景。我们可以设想在一个充满情境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有多么高,利用这一方法,结合任务边学边练必将收到特殊的效果。

2、激发兴趣法。《学记》中倡导“道而弗牵”,应用到教学中就是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设置的任务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学生只能是“望而生畏”,自然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新知识的学习要从其他学科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只有借助这些实际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

3、分步设置法。当我们在课堂上展示一份排版精美的word文档时,当我们给学生放映精彩的多媒体幻灯片时,当我们向学生从网上获取的最新信息时,学生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此时,如果我们先讲软件的现实原理,再一一罗列菜单的使用方法,学生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荡然无存。但是,如果我们将一个复杂的目标分成若干个等级目标,再一一启发、辅导学生完成,学生就会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还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享受一份成就感。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不足在于任务一没有难度区分,对待所有同学统一对待,没有很好的区分性,在上课过程中会遇到部分同学过早完成任务从而无事可做,而部分同学却是苦于任务太难无法完成。因此,在任务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难度的区分,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予以字面或是视频提示、帮助,让能力水平较低的同学也能够完成任务,而对待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要求其进行拓展研究。这样,既可以防止其无事可做,还可以更好的激起其对该程序的兴趣,从而更认真地对待本课程。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福建论坛,2008(9):59-61.

[2]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J].科教文汇,2010(1):83-84.

[3]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