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这里,习惯民主议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全国,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逐年加快,社区居民住上高楼,享受着城里人的生活。但是。有些社区的体制建设还停留在以往阶段,相比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比率,显得有些滞后,社区成了矛盾多发区。新形势下,如何依靠群众,贯彻群众路线?青岛市城阳区开展的市民议事活动是个有益的探索。这种民主议事的形式,正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体现,是真正“为民服务”的体现。
“王书记,咱社区主大街两边的水沟盖板破了,不安全,孩子出来玩会掉下去,希望社区尽快解决。”如果说社区居民徐玉珍的提问还算态度缓和的话,后来的不少提问则显得有些火药味了。“咱社区拆迁补偿款什么时候发?你承诺的要发,怎么到现在还没发?”……社区书记耐心听着居民的发问,碰到尖锐的提问,他会显得有些尴尬,也会“脸红脖子粗”。
这是不久前发生在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西宅子头社区市民议事会的现场场景。记者看到,现场共有120多位居民聚在一起,向两委干部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社区干部们一边倾听一边做着记录。对于像徐玉珍反映的这种可以立即解决的问题,社区书记现场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前去解决,当两小时的社区议事活动结束后,居民看到,施工人员已经在反映问题的地方进行新盖板施工了,第二天,社区所有的破损水沟盖板全部进行了更换。而对于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社区两委承诺5个工作日内一定给出答复。
市民议事会:社区事务,居民决定
目前,全国很多社区的民主决策仍然采取的是党员和居民代表会议的形式,“参加会议和了解社区工作的居民就那么几十个人,议事的范围不够宽、代表性也不够强,很难听到不同的群众声音。”城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崔明华言道。
而这种会议形成的决策,本身可能是正确的决策,但由于缺乏与居民的充分沟通,往往会引发居民的“习惯性反对”,一些措施很难有效推行。沟通不畅,也造成了居民与社区干部不必要的矛盾和猜疑,影响了社区的和谐。
为此,今年3月1日,城阳区正式在全区推行了社区全民议事制度,制度规定,全区6个街道下属的195个社区,全年要有计划、分批次组织每个社区开展市民议事活动不少于3轮。他们希望通过3轮议事,保证社区每户人家至少有一名成员能参与其中。
据记者了解,第一轮市民议事活动已经结束。第二轮议事活动也于6月份展开,将持续到9月份,第三轮议事活动则持续到年底。具体议事日期由社区根据情况呈报,街道统一安排,但通常会照顾到上班族,选择在周末进行。
事实证明,这种社区全民议事制度的效果相当显著。
流亭街道西流亭社区,是个面积比较大的社区,旧村改造是分期进行的。当时进行第一期旧村改造时,由于地价偏低,一套旧房只能换一套新房。到了第二期改造时,地价升高,一套旧房可以换两套新房,这样,第一期的居民心里有些不平衡,想多争取一些利益。而第二期旧房改造的居民反对一期的居民再补一套房,认为他们已经早住了新房,先享受了好的待遇。在议事活动中,所有的社区居民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们讨论的激烈程度,连被派去参加会议的城阳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王健都感到很吃惊,事先准备的第二个议题迟迟没有讨论。最后讨论的结果是,社区把几栋很老旧、经常漏水的楼座拆除,多层变高层,这样,既满足了原来住户的需求,多出来的住房恰好可以给第一期居民多增加一套房。另外,第一期居民每家拿出10万元用来弥补二期居民的“损失”。这个讨论结果获得了几乎全体居民的同意。
上马街道朝阳社区,在没有旧村改造之前,社区的排水沟是用来倒脏水的,但有一户在社区里有着很高辈分的居民,直接把便池接到了排水沟,整日里恶臭难闻。但左邻右舍抹不开面子,不好意思单独找他们解决问题。在议事活动上,有人提出来,说排水沟的味太大了,希望社区解决。社区支书接过话头,说早就想修理排水沟了,社区也已经准备好了资金,修排水沟没问题,但丑话说在前头,谁家有乱搭管子的,必须自觉把管子撤回去。那位乱搭管子的居民,开完会回家后很自觉地把管子给撤了。在居民的朴素意识里,会上形成的集体决议,是具有监督效力和舆论氛围的,是共同的行为约束,不是单纯针对某一家,自然也不会得罪他们。
在市民议事会上,参加会议的不只是社区的领导,街道领导、区委领导都会出席,对于居民反映的问题,不在社区职责范围内、社区解决不了的,街道可以解决,街道解决不了的,区委可以解决。据统计,在第一轮的议事活动中,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020余项,目前已办结940余项,占92%。
“这些方案要是由干部直接拍板,肯定行不通,”王健说,“市民议事活动推进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倒逼机制:改善领导干部工作作风
全程参与中黄埠社区市民议事的于忠德书记,虽然参加了多次这种带有火药味和批评声音的会议,但是,他仍然直言压力很大,“每一次都像是答记者问”。在议事会上,居民可以随便提问,直接反映利益诉求,于忠德不清楚居民会提怎样的问题,“一个人坐在台上,不知道人家要问什么,不知道能不能答上来,愿不愿意都要当场回答,答不好人家还笑话,你说能不紧张吗?”每次开会之前,他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于居民反映的问题,他会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不好好解决问题是不行的,今天他们提出来你不解决,明天他们还会继续提。这种面对面的议事活动,逼着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有些两委拟定的方案,如果社区居民有多数不满意,就必须拿回去重新修改。
为了监督群众反映问题的落实情况,城阳区将督办的问题列入全区勤廉监管OA平台,根据平台上的不同颜色(根据解决问题进度,设置了蓝、绿、橙和红色)可以直观地督办群众反映的问题。
崔明华称这种机制为“倒逼机制”。倒逼机制倒逼出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升,工作方式的创新。
针对其他社区可能会面临的咄咄逼人的“质问”,西田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志俭则认为参加这种议事活动,自己压力不大。原因之一是,在城阳区举办市民议事活动之前,也就是去年3、4月份,西田社区已经在每个月的15号启动了民情沟通日,定期以楼座为单位,让居民面对面提出各种问题。现在即便有了市民议事会,民情沟通日的活动也依然保留着。原因之二是,社区有一整套民情公开体系,既有传统的公开栏,又有现代化的监管平台,甚至为了方便居民,在楼道里也安装了用来公开信息的显示屏。吃饭多少钱,买复印纸多少钱,事无巨细,每笔开支和进账都会公开。“群众最关心什么、要求什么,就公开什么。”已经成为西田社区的座右铭。有了这种透明的机制,党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来了西田社区的经济腾飞。现在,西田社区共有1181人,376户,去年仅用在居民福利方面的资金就达400多万元。
倒逼机制下,西田社区还主动探索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微信群。记者见到李志俭书记时,他正在用微信指导工作。有居民看到一处楼道里不整洁,随手拍了图片上传到微信群,相关负责人立即做出了回应。“建立了这个微信群,有些事情不需要我过问,他们自己就解决了。”
让群众习惯于发问,让干部习惯于被质问
目前,城阳区很多居民参加议事的积极性极高。他们在参加议事之前,打扮一新。他们事先会准备很多意见和建议,要代表自己,也代表没有前去的居民表达诉求,争取利益。在夏庄街道办事处原本只能容纳100多人的市民议事厅,有时参会的居民就能达到300多人。没有座位,他们自带马扎儿,有的站在走廊里聆听。碰到一些敏感问题,他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散会之后,他们又很和善可亲,相互之间彬彬有礼。
但在城阳区一些相对偏僻和落后的社区,也有一些社区居民,参与议事的积极性不高,还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些社区干部还不习惯直面这种尖锐的批评和指责,脸红,尴尬。凡事都有个过程,“脸红、尴尬”是好事,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才有助于改善民主氛围。只要不回避,勇敢面对,就是进步。
“城阳区的民主议事在各个社区表现得还不平衡,有些居民在大会上还不习惯发表自己的见解,街道上要想方设法把居民的民主意识调动起来。”崔明华认为,“要让群众习惯于发问,让领导干部习惯于被质问”,只有这样,方能加快推动民主进程,更快学会民主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