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天津某高校新校区人工堆山景观设计方案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津某高校新校区人工堆山景观设计方案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天津高校的人工堆山景观设计方案分析,阐述了人工堆山造景的基本方法,以期为人工堆山造景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人工;堆山;景观设计

1 堆山手法分析

山地作为自然景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景观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自然界中的山都是别具一格的旅游圣地。如何将自然的山体和人工景观相结合,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最大化的增加绿地面积,人工堆山成为了一个首选的方法。人工堆山的材料来源较多,可以选用城市建设过程中从事拆迁、建设、装修、修缮等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等建筑垃圾,也可选用素土。

堆山是根据自然界的山水为原型,通过艺术处理,采用不同的材料堆叠而成。但是,山体不管形状大小,其组成部分都要包括:山顶、山坡、山麓。堆山一般根据创作意图,配合环境,决定山的位置、形状与大小高低及土石比例。

堆山不宜对称,平面上要做到缓急相济,能够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在北方通常北面坡度较陡,因为山的南坡有背风向阳小气候条件,适于大面积展示植物景观和建筑色彩。立面上要有主、次配峰的安排。并且三者不能处在一条直线上,也不要形成直角或等边三角形关系,要远近高低错落有致。

2 天津某高校堆山景观方案分析

2.1 项目概况

该校区占地规模为:南北向1100m东西向1310m占地133.4万hm2。堆山位于该高校新校区西北角,西面和北面临近主干道路,占地面积约51127m2,东西长约427m,南北长约150m。主要用于药用植物的种植、科研教学及科普于一体。

2.2 设计目标

该堆山主要用于中医药物的种植,以中医药文化为指导,融入古典、现代的园林设计理念,尊重生态设计原则,将景观绿化设计与中医药文化结合,体现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与新校区打造中药植物园的总体规划融为一体。

2.3 设计方案分析

药山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现场的地形条件,结合自然山体的造型,考虑了北方的气候条件,使北面的山体坡度较小,能够在寒冷的冬季阻挡北风的侵袭,南面的坡度较缓,能够形成局部小气候,这样在较缓的南坡气温会较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在冬季能够充分吸收阳光,并且山体南坡处于校园内部,便于师生登山远眺和进行教学科研活动。

同时,为便于以后教学科研及栽种药用植物,充分将药山的使用功能与高度、坡度、造型等因素相结合,使药山的坡度在能够充分达到使用功能的同时,兼顾药山的造型美,使功能与美观相得益彰。

在山体设计上为体现出山体的高低起伏感,设置山峰五座,主峰17.3m、次峰14.3m,其它3座配峰高度分别为 11.3m、9.3m、8.3m。使整座药山无论是在校外,还是在校内,都有步移景异,姿态万千的效果。

在药山建成以后,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可以在药山上设置不同的景观区域,在为师生科研教学提供场所之余,能够在课余给师生提供一个休憩游览的去处,登高远眺可以一览校园整体的景色,使校园的整体景观和药山的景观相互融合呼应,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

3 堆山施工建议

人工堆山工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建设活动,在堆山实施之前,应该对堆山区域的地质进行勘测,建议在堆山范围内加设勘探点,钻孔数量及深度应根据堆山山体的大小而定。同时,如山脚周边有现存建筑的,应在山脚周边及山脚建筑附近设置地基沉降观测点,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并且按规范要求观测地基沉降数值,应每隔几天观测一次沉降数值并做记录,在施工全程中监测沉降量,当因堆土造成地基沉降较快时,要立即停止施工,钻孔勘测下部土层中的孔隙水压力,观测是否有土质液化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建议堆山堆高到5m等待土体沉降稳定后再继续施工。堆山全范围内沿等高线填土,每0.5m为一层,分层夯实,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85,夯实后再进行下一层施工。堆土不能采用冻土,建议等天气转暖后再开始施工堆山工程。对于堆山周围的建筑物,需要等待堆山工程地基沉降进入稳定阶段后,即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方可开始施工,否则可能会导致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甚至倾覆。

4 结语

目前人工堆山造景的设计、施工方法及材料的运用都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堆山过程中要做好施工安全及防止雨天山体滑坡的措施,堆山造景完成之后还要充分考虑后期的养护问题。当然,堆山造景设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设计人员不懈的努力,才能创造出更加宜人的堆山人文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祺.山水景观工程图解与施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2 [美]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叶书麟,韩杰,叶观宝.地基处理与托换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