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音乐本体 提高课堂实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课程改革十几年来,课堂教学从最初的混沌走向如今的逐渐清明。身为音乐教师,最为困扰的问题仍是“如何加强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何谓有效的音乐课堂?《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音乐课程的总目标指出:“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仔细解读课标,关注“音乐本体”,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是衡量音乐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而引导学生探究、体验,自主学习则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笔者以《牧歌》为例,通过对课例的教学过程分析,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音乐本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参与体验,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蒙古族歌曲《牧歌》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长调民歌,流行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等地区。作为“逐水草而居”的马背民族,蒙古人在长期的游牧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许多长调民歌,《牧歌》便是其中的珍品之一。全曲的结构非常简单,仅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音调在Mi(3)―Si(7)之间回环往复,悠扬飘逸,仿佛是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下句在La(6)―Mi(3)之间起伏流转,自由推进,婉转的旋律犹如草原上的一片片羊群。其歌词两句一番,共四句,形象纯朴而富有诗意,从天空写到白云,再从白云写到羊群,最后又归到草原,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气和诗情的草原放牧图。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们知道作品是一首少数民族民歌,而且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提出让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因此,让学生了解不同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是本课的重点,而表现这种音乐美乃至创造这种音乐美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深刻钻研、对学生情况(六年级)仔细分析后,在教学时大胆地运用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了本课专题学习网站,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在电子阅览室学习,即每个学生都使用能上网的计算机)。使整堂课凸显了鲜明的探究式学习特点,学生在探究体验、实践创造中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教学过程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
【案例】《牧歌》
一、聆听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用一首歌曲带大家去一个神秘美丽的地方,请你们闭着眼睛用心聆听,听着这首歌你仿佛到了一个什么地方?脑海中浮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上,那里有奔驰的骏马、蓝蓝的天空、白白的羊群。
师:想象力真丰富!这是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他用粗犷深情的歌声唱出自己对家乡――内蒙古大草原的热爱之情。内蒙古大草原一望无际,那里的人民能歌善舞,是一个美丽的民族。今天,我们就乘着音乐的翅膀,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一起去游览辽阔的大草原!
【评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教师在导入时营造神秘气氛让学生静心聆听蒙古族特色的歌曲,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也为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朴实有效。
二、自主探究,了解蒙古风情
师:请同学们在地址栏中输入大屏幕上的网址,进入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专题网站。
1. 介绍网站的相关板块。请学生在“看一看”和“听一听”中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限时抢答。
2. 请学生点击“试一试”板块,对刚才的自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限时测试。三十秒钟测试结束。点击“提交”后,教师即时查看学生测试正确率,评选出优胜小组。
【评析】
这个环节的设计,教师打破了常规音乐课上“老师讲解,学生接受学习”的模式。自制了相关专题网站,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实践、交流和评价。网站中设计了几个板块: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学一学、玩一玩。“听一听”这个板块里有大量的蒙古族民歌供学生欣赏,让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的旋律风格和节奏特点有一定的印象。“看一看”这个板块里有关于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舞蹈和乐器让学生来了解。通过这两个板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了解关于蒙古族的相关文化与相关知识。“试一试”则通过游戏的方式检测自己学习的程度,教师也可以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借助先进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大、更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在最短时间接受最多的音乐知识信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学习歌曲,体验音乐形象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内蒙古这个民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美丽的大草原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著名的蒙古族民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1. 聆听歌曲《牧歌》,感受音乐形象。
师:这首歌曲是一首著名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牧歌》,在刚才的自学中我们已经知道,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它虽然曲调简单,但是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气势宽广,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请学生点击“学一学”,出示歌曲谱例。)
2. 对照歌单,跟琴声视唱歌曲旋律。
3. 为了准确表现草原辽阔的意境,用哼鸣唱歌曲旋律。教学要求:呼吸自然,头声高位置演唱。
4. 用轻柔的声音诵读歌词。
师:请听老师把这首歌曲演唱一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歌词和旋律之间有什么关系?
5. 教师范唱。(出示旋律线动态示意图)
生:我发现唱蓝天白云时音调比较高,唱绿草羊群时音调比较低。
师:你真会观察!我们来唱一唱!
6. 教师运用手势和身势动作指导学生演唱。
教学要求:演唱蓝天白云时声音高亢,演唱绿草羊群时声音平稳,要唱出草原深远的意境,呼吸深长,声音连贯。
师:同学们唱得太棒了!真不愧是学校合唱比赛获得一等奖的班级,老师真想把你们的歌声保留下来,你们愿意把你们的歌声作为毕业礼物送给我吗?
7. 指导学生运用录音软件将自己的歌声录制下来并保存在计算机指定位置。
8. 各小组试听,推荐一名优秀同学的演唱作品展示。学生互评。
师:×××同学唱得好吗?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她表示鼓励!也感谢同学们送给我的珍贵的礼物。
【评析】
“音乐本体”即音乐自身,它包含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也指构成音乐作品表现特点的内在规律。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抓住音乐基本要素这个支点,通过听辨、模仿、比较、范唱和练唱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推进歌曲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歌词观察曲线图来感受歌曲旋律线的走向,没有枯燥的讲解,自然而然地达到对歌曲旋律的感知和体验。别具特色的设计是“录制歌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鉴赏美的能力,也能提高演唱和表现作品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
四、载歌载舞,升华审美体验
师:我们知道内蒙古人民不仅能歌,还――
生:善舞。
师:对,蒙古族舞蹈大气舒展,今天让我们也来体验一把,成为一个真正的小牧民。蒙古族的舞蹈动作大多来源于生活,下面老师做几个动作,你们猜猜是在干什么?
1. 教师示范骑马、飞翔、抖肩、挤奶等动作。
师:现在请你们在“学一学”板块里找到舞蹈动作动画视频,找你最感兴趣的动作学一学,做一做!
2. 学生跟视频学习蒙古舞基本动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你们跳得真棒!让我们和牧民们一样来载歌载舞吧!
3. 师生一起表演唱。
【评析】
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把握了艺术表演与演唱教学紧密结合的原则,而且立足于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选喜欢的动作学习,始于元素,动态生成。把课堂的“指挥棒”交给了学生,学生自主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
五、编创歌词,即兴拓展延伸
师:我们一起欣赏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景,聆听了蒙古族优美的音乐,体验了蒙古族奔放的舞蹈。老师还有一个建议:希望同学们能把你心中的大草原用歌词的形式表现出来,为《牧歌》这首经典之作再续编一段歌词。
1. 请学生进入“玩一玩”板块,完成“编歌词”任务。
2. 教师出示范例:辽阔的草原是多么的美丽,可爱的羊群像颗颗珍珠。
3. 小组合作编创。(播放小提琴独奏曲《牧歌》为背景音乐)
4. 学生编创好后点击“刷新”即可看到其他同学编创好的歌词。
师:短短时间同学们就编创了这么多的歌词,真是有感而发啊!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作品。
5. 教师点评、生生互评。评选出优秀编创作品。
6. 全体同学一起演唱即兴编创的歌词。
【评析】
创造是实践的升华,小学生的音乐创作活动常常从模仿入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事先给出范例,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这种即兴编创丰富了音乐表现、增加歌曲的情趣,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能起到激励与改善、促进与提高的效果。信息技术的使用让这种“即兴”保留下来,并且成为了永久的资源,学生可以共享学习,确实让课堂更具实效性。
六、总结本课
师:我们完成了一次愉快的内蒙古大草原之旅。同学们,你们对这节课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欢迎你们发邮件和老师交流!下课!
【评析】
通观该课,教师可谓“立足音乐、百纳综合”。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除了营造学生融入课堂的探讨氛围,其效果并没有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音乐材料来设计与之相应的富于音乐性的教学形式正是当前音乐课堂所缺少的。在教授这节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时,教师推陈出新,时刻注重培养学生基本音乐素养――即音乐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能力。虽然采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但最终仍立足于音乐本身,听、录、唱、舞、编,最终都是为了全方位的体验和感受《牧歌》的音乐形象。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合理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最大程度地丰富和开阔了学生音乐生活范围和艺术视野。资源的保留与共享对于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也是大有裨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学生都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主动参与和探究体验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最终构成了有效的、使学生真正受益的音乐课堂教学。最终构成了有效的、使学生真正受益的音乐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