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痛为腧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痛为腧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缓解癌痛的方法。方法:将66例晚期癌症且伴有疼痛的患者,根据疼痛的轻中重不同程度分为3层,按照随机数字表分别将每一层病人随机分配到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采用以痛为腧治疗,在疼痛部位找3~5个最明显的压痛点作为针刺.最;药物组按wHo三阶梯给药原则给口服药,轻度癌痛用阿司匹林,中度用可待因,重度用吗啡。以数字分级法评定疼痛缓解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和药物组均可有效控制癌痛,但针刺组作用明显优于药物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4.1%,药物组总有效率为87.5%,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主题词]疼痛,顽固性/针灸疗法;肿瘤/并发症;@以痛为腧

据WHO最新统计,全世界每年有新发癌症病人1000余万例,死亡600万以上,全球每年至少有500万癌症患者在遭受疼痛折磨。有调查研究表明:只有23.16%的癌痛病人对镇痛药非常满意,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主要原因有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某些个体感觉药效不到位,也有因药品价格太高、患者承受不起而限制了其使用,导致临床工作中癌痛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癌痛作为中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见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食欲、睡眠及精神状态,生活质量每况愈下,给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痛苦的同时,给患者家庭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基于上述原因,在抗癌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或减轻癌症患者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刺疗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以其安全、有效、无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优势,在癌痛治疗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于2006年11月-2007年8月在烟台市肿瘤医院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发现本法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且操作简便,特总结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数的确立及分层随机的具体操作

限于肿瘤的特定病种及肿瘤医院分科不是很细等客观条件,只能将病例数定为同期住院的66例晚期癌症且伴有疼痛的患者。考虑到疼痛程度不同,对针刺的反应及治疗效果会大不一样,故将疼痛程度作为分层因素,先将66例患者按照癌性疼痛的轻中重不同程度分为3层,每层病人再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到针刺组和药物组。其中针刺组34例,药物组32例。

1.2 一般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组

在西医常规化疗的基础上,采用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即在患者疼痛部位,如:肺癌的疼痛经常出现在前胸靠近肺底部、后背相应的背俞穴以及上肢内侧肺经循行线上;胃癌疼痛通常出现在胃脘部或相应的背俞穴上;乳腺癌的疼痛通常为局部及病变侧的上肢内侧;肝癌通常会出现肝区疼痛;胰腺癌会出现左胁肋及左上腹部疼痛,有时会全腹痛,甚至连及腰骶部疼痛不适;结肠癌最痛的部位通常会出现在腹部等等。在疼痛部位选取3~5个压痛最明显的点作为针刺治疗点,不配合其他穴位,针刺点可随着疼痛部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每次治疗都选择最明显的压痛点。75%的酒精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单手进针,采用提插和捻转相结合的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疗程。

2.2 药物组

在西医常规化疗的基础上,根据WHO三阶梯给药原则口服给药。轻度癌痛:阿司匹林25~100 mg,口服,4~6小时1次;中度癌痛:可待因30~60 mg,口服,4~6小时1次;重度癌痛:吗啡,首次10~30 mg,口服,4~6小时1次,因个体差异很大,应调整给予合适剂量。7天为一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对2组的疼痛缓解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1年第五届全国中医肿瘤专业委员会癌痛协作组制定的标准拟定。

疼痛强度采用数字分级法――NRS法;将一条10 cm长的线段划分为10等份,从左到右依次标为0-10,其中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分别于治疗前和1疗程治疗后让患者找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作为疼痛评分加以记录。

疼痛缓解强度以减分率来判别疗效:减分率一[(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完全缓解(CR):疼痛强度减少91%~100%;明显缓解(AR):疼痛强度减少61%~90%;部分缓解(PR):疼痛强度减少31%~60%;无缓解(NR):疼痛强度减少小于31%。其中CR+AR+PR为有效病例。

3.2 治疗结果(见表2-表4)

由表2可知,本试验中以痛为腧针刺疗法对于轻度癌痛的缓解情况效果最好,中度癌痛可达94.4%的有效率,重度癌痛的有效率达到91.7%。

由表3可知,本试验中口服药物组对于轻度癌痛的缓解情况似不如中度癌痛和重度癌痛患者。

表4示;经卡方检验,针刺组与药物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8.929,P=0.030,P

4 讨论

癌性疼痛作为中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不仅给患者的躯体带来巨大的痛苦,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折磨,让患者感觉痛不欲生,甚至有放弃治疗的念头。疼痛作为一种患者的主观感受,随着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受到关注,2002年第十届国际疼痛大会将其列为除呼吸、血压、脉搏、体温以外的第5大生命体征。由于目前对于癌症还没有彻底根治的办法,所以癌症的姑息性治疗尤其是对于疼痛的治疗日益受到重视,一度被列为WHO癌症综合控制规划四项重点之一。

祖国医学对疼痛的病机亦早有论述,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即实邪与气血相搏,使脏腑、经络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疼痛。此为疼痛的主要病机“不通则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质疑录・论肝血补法》谓“肝血不足则为筋挛,为角弓……为少腹痛,为疝痛诸证,凡此皆肝血不荣也。”把虚痛的病理归为“不荣”所致,为疼痛的病机“不荣则痛”奠定了理论基础。无论是“不通则痛”还是“不荣则痛”,其发生均离不开经络系统,离不开气和血两大方面,而针灸的作用机制正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这就决定了针灸疗法对于疼痛的治疗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近年来,针灸治疗癌痛的相关报道也越来越多,如徐淑英等应用针刺足三里穴治疗胃癌痛;蔡圣朝等用隔药灸治疗癌性疼痛;谢玉兰用胎盘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各种癌性疼痛;肖建华等根据疼痛所在或病变的脏腑选取相应背俞穴用电针疗法治疗各种晚期癌症疼痛;苏寅等用自制“消瘕镇痛散”辨证穴贴治疗骨转移癌的骨痛;王中和等用毫米波穴位辐射治疗癌性疼痛等等。

目前对于癌痛的治疗,现代医学临床常规遵照wHO三阶梯给药原则给药,药物治疗在取得镇痛效果的同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如腹胀、便秘、头昏、纳差、恶心、呕吐、多汗、心慌气短,甚至有时会出现呼吸抑制等等。同时镇痛药随着剂型的改良,价格越来越高,长期应用一般经济收入的家庭都会觉得有压力,尤其是在配合放、化疗的同时,患者的经济负担很重。而针刺疗法在取得很好镇痛效果的同时避免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成瘾性,而且价格低廉,能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故值得临床推广,这也是本课题的选题意义所在。有关癌痛针刺治疗的临床报道虽然较多,取穴方法也各有所异,但是有关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临床报道并不多见,而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该方法对癌痛的治疗效果确实是立竿见影,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与癌痛局部正虚邪盛的病理特点有关,正是因为正气虚于内,邪气亢盛于外,邪气积聚于某一局部导致经络不通而发为疼痛,所以针刺局部的压痛点,可以起到直接疏通局部经气的作用,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临床上确实有很多患者,在针刺即刻疼痛就得到完全缓解,正所谓“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而且此种取穴方法简便易行,具有一定的针灸基础的从业人员都可应用,故可在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