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品德课堂教学更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品德课堂教学更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就是“有德”,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够为人类和社会创造什么价值。所以,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从启蒙教育抓起。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优化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教学是关键。实践证明,教学时只有让学生以情明理,在行为实践中体验生活,形成正确观念或意识,才能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出彩。

一、活动激情,激发孩子的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所以动之以“情”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情”在品德课堂上主要体现教学过程的情感化,即开课时以情激趣,明理时以情激情,最终实现情于心出。首先,教师正确把握教材,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境,叩开学生情感的大门,激起情感的共鸣。教师精彩的导入是必备条件。方法较多,如:联系生活,巧设悬念;讲精彩故事;画一幅漫画;用表演游戏的方式导入等,用时不多,却形成了先声夺人之势,如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和配音解说,先展示了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不计其数的稀有珍宝,然后放映圆明园被烧的过程,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起学生“毋忘国耻,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欲望。又如教学《专心致志》一课,可做“一只青蛙”的游戏:“一只青蛙四条腿,扑通跳下水,两只青蛙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十二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说错的下台,直到最后一个。让他说说为什么能坚持到最后的感受。通过游戏,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体会到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其次,在明理时,让学生体验情感的变化是关键。这里的“情”可含两个内容,一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的情境”,二是教师自己的“情感”。这两个“情”。灵活运用必将推动学生情感的体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为了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某种道德情感,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如录像、投影图片、录制音乐、出示实物等,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营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氛围,有效缩短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距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学习《关心父母》这一课,有这么一段录音:一位母亲忧伤地说:“我的儿子学习认真,也听我们的话,但很少和我们交谈,我总觉得我们之间好像缺少点什么,有一次・……”从这一段录音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听了母亲伤感而动情的话语时,感受到妈妈也需要儿子的爱,意识到父母不仅需要一个功课认真的儿子,更需要一个懂得关心父母的儿子。学生还可以联想到自己的妈妈,自己与父母平时相处的情境,一方面回忆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关爱,另一方面设想如果自己是录音中的儿子应怎么去关心、理解父母。又如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时,播放一段因在马路上玩耍而造成悲剧的影像资料。在形象、直观、生动的演示讲解中,学生身临其境,主动置身到“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考中,将教材中的“理”内化成自身的体验,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精练,动作形象,富有感染力,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价值,这在当今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尤为重要。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的心情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我们帮你改……”千万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要“一棍子打死”“一口回绝”,以此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同时,学生因受到尊重而乐意与大家进行情感的交流,增强自信,最终达到情于心出的目的。

可见“情”是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诱发创新精神的铺路石,“情”贯穿着整个课堂,从情感体验入手,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二、以情明理,内化孩子的体验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呆板枯燥的解说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和乏味,所以,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去理解、消化、巩固道德认识,才可能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怎样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明理过程就成了品德与社会课的灵魂。

“学起于思,恩源于疑。”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思”是起点。“思”即放飞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活跃起来。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有思考才能创新。教师是创设情境的导演,不要自己说了算,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如一位教师教学《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时,在导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五千年前的今天和现在相比,什么时候更热?”许多学生回答“不知道”。但有一位学生主动地站起来明确地肯定“现在热”,并摆出一连串的理由,诸如人口密集、生态失衡、二氧化碳增多、大气污染等。这位教师当即鼓励:“你太了不起了,竞能回答竺可桢爷爷才能回答的问题!”然后把学生带入“学习竺可桢爷爷,勇攀科学高峰”的氛围中。教师因势利导,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通过学生的自学,教师引导:“那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竺爷爷为什么在病危时还要坚持写科学日记?”“他一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目的是什么?”“他还有什么重要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的?”经过质疑问难,学生对本课的道德观点更加明确。

又如我在教学《劳动成果要珍惜》一课,我课前拍摄了学生在食堂就餐浪费的照片,做成课件展示在课堂上,然后让学生齐背《悯农》,再组织小组交流,谈感想。最后,学生一致表示要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这堂课之后,老师们都反映在食堂里学生浪费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这就是现实生活实例,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理了。

众所周知,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接受道德观点必须通过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践,所以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急于求成,一提出问题,随意点几个学生回答就出示准确答案,或把学生的思维硬往自己的答案上套,表面上看问题是解决了,实际上,学生并未通过自己的思考把道理内化成真切的体验,一节课收获甚少。故此,教学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学生是主体,学习的主动权最终还得学生自己掌握。

“思”是学生明理之始,“疑”是学生明理之本,也是其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创新思维的前提,内化道德情感也就成了思想品德课堂的主环节。

三、 思辨解疑,训练孩子的思维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具有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这种好表现的心理特征,是教师巧于启发他们多疑的关键。在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道德观点,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达到明理的目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辩”。如我在教学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在最后一节课,我就根据网络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提出:圆明园该不该重建进行了辩论。

设计:(正方): 圆明园应该重建

如正方学生一致认为:圆明园应该重建,但不是完全复原,而是小规模的复原。这既复原了历史,又经济划算,何乐而不为呢?而且我们认为向前看并不等于将过去历史全部抹掉、削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也可以在重建后的合适之处保留一些瓦砾残垣,供后人凭吊。我们更重要的是向前看,消除落后和野蛮。同时,它还可以作为旅游胜地, 因为他拥有风景的独特性和鉴赏的价值。

(反方): 圆明园不该重建

如反方学生一致认为:圆明园不该重建。理由是这是见证历史的证据,只有看着这堆破烂才能想起国耻,重建就失去了它所拥有的价值了,所以我们这一代必须谨记教训。学生们这次讨论思辨,多角度、多维度地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能力,而且在探究和思辩中也享受了些许成就感,这有助于增强他们敢于探索的勇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集体讨论交流,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他们在真诚的协作和评议中取长补短;在激烈的探索、争论和交流里得到灵感,提高创造意识。当然,怎样让学生真正议论起来,还要讲究时机。我认为在教学明理、突破重难点时,或进行道德认识、道德判断、行为指导时,较适宜让学生各抒己见,甚至可以手脑并用,在评议中发现最佳答案和思路,让个体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发展。

一方面,教师放下架子,肯定学生。学生一有错,就生硬地打断,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扑灭学生创新的火花。另一方面,教师应不要一味地“求同”的做法,注重“求异”的方式,教师要及时疏导和纳总结,进一步规范学生的道德认识。“疑”之火实现了品德引导学生明白事理的目的,有效地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四、 实践导行,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思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此,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最后重要环节,即如何指导学生行为的问题。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在“导航”上给教师提供了很多点子,如每一课中的“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做一做”等实践性较强的练习上,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做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形成,绝不是简单的事,品德与社会课只是给了学生一个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懂得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教育者把眼光投于课外和实践。教师要合理安排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走出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如教学《尊敬老人》一课后,要求学生到敬老院去看看老人,为他们唱歌、讲故事、打扫卫生和谈心。班组还开展孝心活动,送温暖给长辈和老人,如给爸爸妈妈泡杯热茶,给爷爷奶奶剪指甲、梳头、换衣等。此类活动锻炼了学生各项能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几年来的教育实践告诫自己,传统的说教形式尽管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有一定的作用,但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来看,它难以达到学生的知行统一。实践证明:教师,赶快走出“电器化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误区,走出“要遵守课堂规则”的误区,走出“要避免模棱两可”的误区,走出“犯错误是坏事”的误区,走出“幼稚可笑”的误区,创新的火苗才会熊熊燃起,品德与社会课堂才会有生机和活力,道德教育的天空才将更广更蓝。

(作者单位:湖南省攸县东北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