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茹振钢:三十载痴情育种铸“麦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茹振钢:三十载痴情育种铸“麦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茹振钢这种真心为民服务的精神,无形中感动着农民,并得到了农民的认可。也正因为和农民面对面的交流,茹振钢真切了解到农民的需求,才研发出符合农民意愿的种子,被农民亲切地誉为“送粮神”。

10月21日,天气晴朗、温度适中,吃过早饭,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茹振钢教授就带着助手赶往乡下,指导农民播种他所研发的“百农矮抗58”小麦。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车快速行驶在乡间公路上,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驾驶着拖拉机、播种机抓紧深耕、播种小麦的情景。播种较早的地块,青青的麦苗已探出了头,浅浅的一片,生机盎然。

醉心小麦育种三十载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跟随茹振钢来到位于黄河滩区的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魏庄镇杨楼村。受黄河水患的冲洗,该乡农田偏碱性,播种条件较差,农民每年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欠丰。见茹振钢来了,正在田间忙碌的村民都停下手中的活计,聚到他身边,你一言我一句请教起播种小麦和防病的技术。

“种子不能播得太深,控制在一寸到一寸半之间……春节前最好浇一遍返青水……病虫害要提前预防,小麦白粉病用粉锈宁效果最好……”茹振钢时而蹲下身子给村民示范,时而站起来给村民讲解,田间地头瞬时成了他授课的讲堂。虽然患严重感冒多日,嗓子有些干痛,声音略带沙哑,但面对身边的农民,茹振钢充满激情,声音洪亮。讲到兴起时,他更是表情丰富,动作夸张。

“小时候,我几乎没有吃过饱饭。所以,我选择学农,让土地生金,让人民丰衣足食,成了我一个挥之不去的梦。”茹振钢说。

1978年,农学专业毕业的茹振钢,被当时育种界赫赫有名的国家级专家黄光正教授看中,将其“拉进”育种行业。茹振钢从助手做起,一年又一年,与田野为伴,与小麦为友。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世纪80年代,由黄光正教授主持育成的“百农3217”,亩产比国外优秀小麦品种增产200多斤,从此结束了我国小麦依赖国外品种的历史。“百农3217”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2亿亩,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挤掉洋品牌,农民种上了自己当家做主的小麦品种,当时走到哪里都有说不出的自豪感!”茹振钢深情地回忆说,“从对育种工作的兴趣演变到深深爱上了这项事业。再把黄光正先生的事业继承发展下去,要充满信心地坚持下去。”

1996年,豫麦54(“百农64”)高产创新品种被审定,在黄淮麦区推广亩产稳定在500公斤,是河南省第8次更新换代的主导品种,累计推广7500万亩,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也是这一年,茹振钢成为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向着更高的育种目标前进。

大地绣春30载,一路走来一路歌。如今,年过半百的茹振钢已走遍黄淮大地,相继培育并推广了家喻户晓的豫麦32(“百农62”)、豫麦54(“百农64”)、“百农矮抗58”“百农160”等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极大地带动了河南省及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为我国粮食核心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茹振钢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农业科技先进人物”,并获2009年度“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

农民热捧“五好”种子

今年年初,茹振钢主持的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产业化研究与开发”被授予“河南省‘十一五’优秀重大科技专项”。茹振钢也高票荣获“河南省‘十一五’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称号,并作为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唯一代表作典型发言。

“百农矮抗58”由茹振钢带领团队历经10多年,于2003年培育而成。受八级大风不倒伏,苗期耐零下16℃低温不减产,抗小麦主要病害,中筋优质、高产稳产均表现出优秀特性。在国家试验中最高亩产达697.3公斤,首获国家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双第一。

2005年,“百农矮抗58”通过国家审定推广以来,折服了种业界人士。从两院院士到农技人员,从育种专家到农民朋友,从种子企业到粮食企业,无不对其优异表现叹为观止。

正在哥哥家地里帮忙的杨楼村村民杨金洲,种“百农矮抗58”3年了,今年家里4亩地全种了这个品种。听说茹教授要来指导种植,特意赶过来请教。杨金洲介绍说:“这里的地是‘二性子’地,以前每亩能收六七百斤就不错了。种了茹教授的‘百农矮抗58’后,小麦亩产量能达到1200斤,我们就认茹教授的种子。”

长垣县农业局干部姜景科告诉记者:“‘百农矮抗58’商品性较好,价格比其他小麦高1角到2角钱,现在长垣县85%以上的地都种这个品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的种粮大户们曾如此评价“百农矮抗58”:“种着好种,管着好管,看着好看,吃着好吃,卖着好卖,是名副其实的‘五好’品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专家程顺和研究员在看了“百农矮抗58”万亩示范基地后说:“‘百农矮抗58’属于中强筋优质小麦品种,近3年来增产小麦约70亿斤,成为黄淮麦区的主导品种。农民有了‘百农矮抗58’这样的好品种,丰收就有了保障。”

满腔激情服务于民

“百农矮抗58”品种2006年在全国推广44万亩,到2008年就达到1490万亩,成为黄淮麦区新一代主导品种。几年时间累积推广种植1.1亿多亩。

作为新品种,“百农矮抗58”何以取得如此快的推广速度?

因为茹振钢对科技和农民的满腔激情。“我小时候,一亩地能打出三四百斤小麦,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现在想想,科学技术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多么重要!从这个角度讲,作为农业科学家,我们怎么奉献都不过分。”

茹振钢经常穿梭于田间地头,与广大农民沟通交流。走进田间,捏碎一块土,看墒测湿,拔下一棵苗儿,看病测虫……无论任何时间和地点,茹振钢走到哪里,技术培训课堂就搬到哪里。

茹振钢给农民讲课,从不准备课件,根据农民需要现场指导。往往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一口水不喝,自始至终都能保持声音洪亮。茹振钢坦言:“先进技术要让农民听得清、听得懂、用得上。”

采访中,茹振钢给记者讲了他指导农民种植难忘的两次经历。一次,他上午在一个县给农民指导完,下午又急着赶到另一个县授课。由于两县距离较远,中间没时间吃饭,他就在路边买了几个馒头垫肚子。还有一次,他正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指导农民种植,天突然下雨了,农民不让他讲了,让他赶紧走。因为当地是老土路,如果刚下雨时不走,等下完雨,路全被淹,三天都出不了村。

茹振钢这种真心为民服务的精神,无形中感动着农民,并得到了农民的认可。也正因为和农民面对面的交流,茹振钢真切了解到农民的需求,才研发出符合农民意愿的种子,被农民亲切地誉为“送粮神”。

茹振钢还带领团队摒弃了以往“一个地区、一片地,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模式”,构建了“团队+基地+企业+农户”的品种与成果转化创新模式,并探索了“订单育种”成果转化新模式,大大加快了小麦新品种研制与转化速度。目前,茹振钢团队在河南省内外建立万亩高产示范基地19个,千亩高产样板田68个,百亩高产攻关田6个,原种繁育基地108个。

茹振钢说,一个品种的寿命一般只有10年。按一般的推广进度,“百农矮抗58”的快速推广,起码为该品种的利用节省了5年。如果再加上品种的进一步完善,可延长“百农矮抗58”的利用年限10~15年。据估算,该品种完全发挥实力后,对河南省小麦生产贡献率可达25%以上。

全国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介绍,国内外研究表明,品种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占三分之一强,良种加配套良方是提高粮食单产的根本途径。从“百农矮抗58”的生产情况看,这一品种的潜力还很大,生命周期还很长。

带领团队续写丰收诗篇

忍耐和等待,人生的智慧不过如此。对于育种来说,更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和枯燥乏味的反复。可是,结果常常让人感到无奈,一辈子可能都培育不出一个品种!

茹振钢坚持下来了,他带领他的小麦科技创新团队坚持下来了。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中心的“百农”系列良种展示长廊,茹振钢教授如数家珍,为我们介绍着他育种30多年来所走过的每一段历程,留下的每一个样本。

“育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要像黄老师一样,带好助手和团队,培养好人才,这样才能培育出更多的良种造福百姓。”茹振钢坦诚地对记者说。

“教书、做科研、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茹振钢坦言,一个人有点顾此失彼,忙不过来。但他带领的28人组成的小麦育种团队各司其职、各行其事。“我只顾别人无法做的事情,舍去别人能够替代的事情。我只做顶层设计,其他的由助手和研究生负责落实措施,共同干一件大事情。”

近年来,国外大豆蜂拥进入中国,抢战市场。茹振钢自信地说,国外小麦占领不了国内市场。中国小麦研究队伍庞大,集中攻关,进度快,品种完美,远远把国外研究抛在后面了。同时,他感慨:“国内育种专家竞争压力很大,你追我赶,一不小心就落后了。你的研究不仅要超越以前的自己,还要超越有可能超越自己的人。”

创新无止境。茹振钢觉得,小麦良种培育要推广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设想一代。他说:“要做到一地研究多地用,当今研究未来用,储备好30年甚至50年发展之需,力争在小麦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当前,茹振钢小麦科技创新团队最引以自豪的是育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温敏性不育系BNS,为小麦杂交种利用奠定了基础,属国内领先水平。目前BNS型杂交小麦已进入小规模制种与示范阶段,它的成功培育,将使小麦普遍亩产750公斤以上成为现实!

茹振钢不仅富有激情,更富有诗情。他中外诗歌都读、都爱,能熟练地大段背诵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诗作。而且,在漫长的育种过程中,每当遇到难过的坎、科研取得成功或是看到农民丰收的笑脸时,他都会有感而发,赋诗一首来直抒胸意。

“向前吧,不要忧心惮惮/有多少大事需要你干/有多少未知领域需要你去索探!”这是1987年5月15日,茹振钢鼓励自己时写的一首《醒来吧,青年》。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小麦育种的征程上,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着茹振钢和他的团队去探索,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