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猝死的相关医学话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猝死的相关医学话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天行走六七步,这是保持人体机能的基本要求。

一个肌体的病变,总是有先兆的,虽然猝死发生在短短的4~6分钟。但是如果从预防为主做起,并且学会辨识与抢救方法,还是有挽救机会的。

救命的四分钟

佘飞在6月28日的整个晚上,都在北医三院眼科一楼的大厅里演示“心肺复苏术”。抢救车上躺着一具昂贵的橡胶人体教具。听讲座和前来咨询的患者一拨又一拨,他就大汗淋漓地演示了一遍又一遍。

他向人们讲解如何进行这项“回春有望”的按压术:

病人一定要仰卧在硬板床上或地上,否则施压后无法判断是胸腔起伏4~5厘米还是床垫在起伏:头部要侧一点,以免呕吐物呛到气管里:头部不要高于心脏水平面,以利按压时增加脑部血流。

急救者站在病人左侧,找到心脏按压时的着力点:沿两边肋弓往上找,找到胸骨中结合两边肋骨的位置――剑突。从剑突向上两个并排的手指,这就是心肺复苏术的按压点――胸骨柄。

急救者的双臂必须伸直,肘关节不能有一点弯。这样才能借上半身力量,将胸骨下半部向脊柱方向有节奏地冲击性按压。力度应该能使患者的胸骨下陷4~5厘米。它的原理是,使心脏间接受压,排空心内血液。放松压迫时,胸骨又借两侧肋骨和肋软骨的弹性而恢复原位,心脏同时被解除压迫,加之胸内负压增加,静脉血即可回流至心房,以充盈心室。

按压的频率每分钟100次,每按压30次,进行相连的两次人工呼吸,每次一秒钟,人工呼吸时一定要捏紧患者的鼻孔。心肺复苏在急救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在120或999尚未来到的时间段,要不断地进行心肺复苏术。有时患者能够改善供血状况甚至醒来,但是即使没有醒来,也不要放弃努力,一直按压到急救车的到来。

致命的四分钟

在心脑猝死的急救中,时间就是生命。

心脏在心肌梗死后,就不能往全身供血,大脑也就面临着缺血缺氧的危险时刻,而脑组织对于缺氧极为敏感。大脑缺氧4分钟,就会造成脑死亡。脑死亡是判断一个生命结束的标志。

北京120急救中心主治医师贾大成从事急救已经20多年,他告诉《新世纪周刊》,在心脏骤停发生后.心音、脉搏、血压消失随即消失。此后的3秒钟是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的时期;第4秒双目出现黑朦,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两眼一黑,什么都看不见了”;只要10~20秒就会进入室颤,由于室颤而导致的大脑严重缺血缺氧会使人丧失意识、同时会伴随抽搐;在半分钟左右患者即出现散瞳:如果不采取心肺复苏术。在一分钟内患者就会停止呼吸,有的还会大小便失禁。

脑组织在缺氧4~6分钟后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10分钟以上进入脑死亡。

因此,在猝死发生时,抓紧发病开始的分分秒秒进行抢救最为关键。

猝死可以预防

猝死即使来势汹汹,还是可以预防的。从专业的角度上可分为三级预防:

初级预防在没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开展,侯耀文即属于这一类患者,有1/4的猝死者与侯耀文一样。初级预防的具体方法是对健康人做定期体检。

次级预防应该在马季这样明知有冠心病或心脏异常的人群中进行。他们应该戒烟、控制体重、避免精神刺激、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并积极治疗原有的疾病,家里除了备有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外最好备有除颤器。

从事急救工作20多年的贾大成说,急救是全社会的事,他还有句名言:“你猝死,最好别指望120”――关键时刻只有4分钟――为此他已经为全北京2/3以上的大学进行过急救培训。

减少猝死,最根本的还是保持健康的身体,因此运动是预防这一急症的良方。

心脏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每天身上都佩戴一只计步器。即使是开会中间两分钟的休息时间,别人去倒杯水或聊两句,他就一个人走来走去,同行们喜欢问他一句:“又走呢?今天走多少了?”胡大一看一下计步器:“7000了,还有3000步要走。”

张福春199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莱比锡心脏中心作访学感受最深的,是德国心力衰竭的病人能够通过运动锻炼恢复到正常工班的状态。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步行,是张福春给健康人和心脏病患者开出的一张最安全的处方。他说,步行在相同能量消耗下,效率是最高的。“当然,胡大一每天一万步,是他给自己提出的高标准。对于一般体质的人每天六七千步还是必要的。”张福春补充。

心血管病人在运动时,要注意不能参与过冷或过热的运动。对于心脏病患者游泳、爬山、力量型运动、竞技运动都被禁止。中速或慢速的自行车运动则被提倡。

心脏病患者通过医生指导下的运动能恢复到病前的生活品质,甚至更高级的阶段。医生通过对“运动心电图”的分析,可以给患者制定出一个合适的运动量,在这种科学的指导下,每两周、每个月,患者都能有明显的感受。对于正常人来说,“运动心电图”还能够帮助测定人的运动潜能。

张福春向习惯以车代步、夜宴加班的白领们提醒,最好在办公室放置一辆功率自行车,或者每天定时做工间操。他有位患者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后来这位负责人每天工间坚持做工间操,并且带领全公司一起做。后来他发现,全体同事一起做操不仅健身,还能加强联谊,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