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文化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文化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后现代不仅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而且是一种价值系统,象征着与传统相对的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和精神的蜕变。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文化精神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现代主义文化被超越而迈向后现代主义文化,哲人以文化断裂的方式获得了解构现代文化的哲学话语,并宣告人类传承数千年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正在和将要经历重大的历史变迁。现今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当代全球性的文化思潮已经来临,在对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评判上,哲学界、社会学界、教育学界、美学界、文学界领域开始了经久不息的论争,影响巨大。权力话语引发的权力转换产生了深远影响:借助信息传播媒介,新的文化精神开启了一个差异性和重生成性的文化视野;曾被视为不证自明的理论遭到了质疑;曾一度为现代性所排斥的不确定性和非中心性进入人们视野。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指出后现代社会以计算机产业为基础,知识作为生产力,体现为权利象征,知识掌控者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直接导致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时的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变,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对文化领域产生了巨大冲击。

首先,后现代主义坚持不确定性,反对真理性、中心性。现代主义视人为主体,社会为客体,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认识自然的必然逻辑过程,而后现代主义沿袭了德里达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活动皆没有普遍逻辑,用逻辑概括世界是错误的,不能把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看成普遍有效的。后现代主义放弃了对终极真理的追求,认为真理是相对的,因为真理是建构而成的,没有永恒不变和普遍价值的东西;所有的真理都是由语言构成,语言和表达的扭曲,导致了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差异性,在这样的意义中没有绝对真理。詹姆逊主张人不是语言的中心,不是人控制语言,而是语言控制人;德里达也强调要打碎固有语法结构,重新建构语言;福柯则在《物与词》中主张要创建新的语言,写别人看不懂的语言,这是一种没有规则的游戏。这样反对中心性必然导致后现代的不确定性。哈桑认为不确定性是中心和本质解构后的产物,将一切已有的事物都纳入总体的怀疑之中,构成对一切事物、一切权威合法性的消解。

第二,后现代主义反对宏大叙事,批判元话语。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都是为与日常话语不同的科学活语寻找合理性而存在的,都属于元话语、宏大叙事,都在消解之列。后现代不信任元话语和宏大叙事,把对其消解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认为有两种国家神话,德国思辨传统的普遍性原则建构起来关于知识的统一性的神话和法国启蒙主义传统的政治式的关于人性解放的神话。两种神话都通过元话语使自身合法化。科学理论存在的合理性为各种学说提供了合理论证,建立了元话语,而科学知识是话语,所有先进科技都与语言有关。对于后现代,具有单一话语权的“无话语”已被瓦解,追求宏大叙事、合法性已在消解之列。

第三,后现代主义消解知识的权力。当下,知识成为了商品,通过复制获得,知识也随着电脑霸权的确立成为冷冰冰的外在化的符号。西方知识分子一直在追求普遍性,他们的理论也在追求普遍性的话语权,如福柯所强调,权力制造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知识实际就是权力。权力构成了社会统治的基础,隐藏在各种文化形式和社会关系之中,知识的功用发生了改变,由最初的启蒙变成为专家控制,因此,知识也不再客观中立,它以真理为特征,实际为意识形态服务。福柯认为权利与知识结成了联盟,它利用知识来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外表是知识,实际是权力。而后现代主义通过对语言解构和对逻辑、理性和秩序的消解,使权力话语归于失效,由语言游戏的异质性和否定性取代了思想的同一性。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精神,象征着与传统相对的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和精神的蜕变。在现代主义开始形成了新的权威、范式,失去了革命的精神之时,后现代主义异军突起,以其颠覆现有意识形态的反中心性,揭示潜藏在统治秩序深层的盲视;以所具有的怀疑精神和反文化姿态,使那些堂而皇之的虚假设定,那些对终极本源的承诺在消解中现出本相,使文化的颠覆本身被颠覆,使精神的抹煞本身被抹煞。然而,当后现代主义思潮横扫整个文化领域时,其虚无主义亦愈加突出,致使思想领域真实与虚妄的冲突愈演愈烈。后现代主义的悖论本质,令其理论本身包含着含混、偏颇的谬误,人类对良善、正义、真理的追求亦不断被语言所消解,生命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消泯于话语的操作之中。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不是回避后现代论争,而是直面各种层面上的尖锐问题,肯定后现代主义中的富有建设性的批判性思维,对其虚无主义和价值消解加以批判,并在学术参照、审视和批判的层面重新厘定健康的文化精神坐标,使我们对这一风靡世界的思潮始终保持一种学术批判的眼光。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凯而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张志伟,欧阳谦.写给大众的西方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何兆武.西方哲学精神.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Michel Foucault.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Ed. Colin Gordo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0.

[5]Raymie E., McKerrow, “Critical Rhetoric: Theory and Praxis,” in Contemporary Rhetorical Theory. Ed. John Lucaites, Celeste Michelle Condit, and Sally Caudill.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1999

[6]Thoma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