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涨时分 第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涨时分 第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的中国经济是否正常?通货膨胀真的来临了吗?政府在宏观政策上的调整能否有效抑制……一连串关乎民生经济的问题在这个大涨时分亟待解开!

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数据,受食品价格快速攀升影响,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6%,创下自1997年2月以来的新高。

据统计显示:城市价格上涨5.3%,农村价格上涨6.3%;消费类别中,五类价格上涨三类价格下降;上涨幅度最高的是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4%。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5.2%,鲜蛋价格上涨30.6%,油脂价格上涨30.1%,粮食价格上涨6.0%。

不断上涨的物价走势,成为市民们的焦点话题;国家发改委自7月30日起,连续下发3个有关物价的通知,试图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控。

而就在2006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的一则报告便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虽然2006年前3个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相对稳定,但未来中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很大,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容忽视……

时至今日,不断飙升的物价似乎预示着通涨的到来。而在众多专家看来,中国的经济需要从深层次分析,当前的通涨属于正常现象。今年5月30日,世界银行的《中国经济季报》指出,今年中国经济一季度GDP增长模式和对政策的含义大体上没有改变,增长继续以工业为主导,由对外贸易和投资推动,随着对欧盟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迅猛,贸易顺差继续上升,外汇储备进一步快速增加。

当前的中国经济是否正常?通货膨胀真的来临了吗?政府在宏观政策上的调整能否有效抑制……一连串关乎民生经济的问题在这个大涨时分亟待解开!

通货膨胀来临?

今年7月,在农产品连续几次上涨后,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6%,创下自1997年2月以来的新高:城市价格上涨5.3%,农村价格上涨6.3%;上涨幅度最高的是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4%。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5.2%,鲜蛋价格上涨30.6%,油脂价格上涨30.1%,粮食价格上涨6.0%……

一时间,街头巷尾的焦点话题便是:今天又涨了吗?加之国家发改委自7月30日起连续下发3个有关物价的通知,政府对物价问题的宏观调控使得人们纷纷猜测:通货膨胀来临了?

联想到3年来楼价的不断攀升,1年内股市动荡,人民币汇率的数次上调,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实际上在不断下降。也是在7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数据同比上涨2.4%。尽管与上月的2.5%相比增速小幅回落,但作为CPI走势的先行指标,PPI指数,特别是原材料、燃料等购进价格,已连续几个月表现出较大的上升压力。

一面是“GDP同比较大增长”的大好形势,一面是“货币相对贬值,购买力下降”严酷现实,种种预兆表明,上游价格压力已逐步传导至下游!

“5.6%的涨幅主要是农副产品与食品的价格上扬造成的,而粮价上涨则是受国际市场粮食涨价和粮食需求增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是局部而非全面的物价上涨。”长期关注中国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的学者侯正祥认为,中国目前面临流动性和产能过剩,经济偏热趋势明显,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CPI上扬很正常。

“这不是通货膨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只要和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就不会有问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福垣认为,7月份CPI数据反映的是成本推动型的价格补位,“这次价格上涨与劳动力市场成本相关。过去,我们的劳动力价格偏低。但近年来,居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农民工的收入也提高了,生产农产品的机会成本在提高。如果肉、蛋等食品价格不相应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CPI涨幅一般保持在3%左右,5.6%确实偏高了一点,对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会产生一定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也表示这一涨幅并不意味着全面涨价或通货膨胀。

那么,产能过剩风险的存在,部分商品供大于求的格局存在,是否意味着目前的通胀是可以控制的通胀?

“真正的通货膨胀应当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现在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应当说是大体平衡。”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应当看到产能过剩的潜在风险,这种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抑制全面的物价上涨。

大涨的内外推手

2006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的一则报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虽然2006年前3个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相对稳定,但未来中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很大,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容忽视。

这一预告在今年成为现实,中国GDP上半年同比增长11.5%,在经济总量逼近世界第三的同时,经济过热现象也愈加明显――大涨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推手?

2007年7月19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经济增速比第一季度加快,主要原因除了出口外需拉动之外,国内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差幅在缩小,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在增强。

“6月份的出口水平大幅超过了预期,而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6月也达到了19.4%,”法国巴黎百富勤经济分析师秦红雨认为,“这些超出市场预料的数据直接推高了上半年的GDP。”

李晓超表示,当前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房屋销售价格还在上涨,股票指数在波动的情况下,一旦食品价格上涨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出现房屋销售价格的叠加及其相互的作用,也存在着引发价格上涨的风险。

就在今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报告指出,中国通胀存在内外两种因素。总体说来,此次通胀与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有关,国家出于对环境及职工安全方面的成本考虑,以及各地投资冲动很强,投资反弹所致。

尽管从长远来看中国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部分行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产能较快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相关产品价格上升,但现阶段以上三大因素将进一步推动产品价格上调。

“目前对2007年中国经济的普遍看法是前高后低,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下半年经济明显减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考虑到此次通胀直接缘由为农产品,国际农产品的价格走势也是背后的无形推手。

2006年世界粮食减产,加上美国等产粮大国将玉米大量用于加工生物质能源,世界粮食市场价格上涨;再加上粮食部门库存针对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变化投放不及时,国内玉米加工乙醇能力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农产品和食品在价格上便予以了体现。

“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之间的关系。尽管近年来外贸顺差很大、外汇储备增加很快,但货币信贷增长仍控制在预期范围之内。货币信贷投放转变为投资需求也是有条件的。”姚景源认为,只要信贷资金增加比较适度,各方面政策协调配合,投资增长也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中国式治理――“紧缩”政策

继今年5月央行打出“三率”齐动的调控政策后,近期财政货币又联手推出了一套“加息+减税”政策,其诉求之一就是稳定物价,同时防止实际存款利率因通胀加剧而成负数。

“可以判断,稳定物价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重要出发点,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分析说,对于加息0.27个百分点和利息税降至5%两项政策的同时出台,这显示出政府对经济偏热加速走向过热的担忧,表明宏观调控的决心。

在解释加息原因时,央行除了表示本次利率调整有利于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外,还首次明确提出,此次加息“有利于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维护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而利息税下调至5%,除了维护实际利率水平大体为正外,央行的另一目的就是防止在未来物价进一步走高时需要利率更大幅度的调整,为通胀形势变化预留出一定政策空间。

由此,政府对通胀压力的警惕程度可见一斑。

值得关注的是,活期存款利率是2002年2月以来的首次调整。对此,高善文认为,“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普遍呈现存款活期化、贷款中长期化的局面,此次提高活期存款利率、且5年以上期限贷款利率的上调幅度较小,意在控制银行整体利差,抑制商业银行贷款扩张,更为了进行宏观调控通胀。”

8月中旬,利息税进一步调整。“这是政府考虑到投资进一步上冲的危险,考虑到了核心CPI的趋势性上升所做的调整,目的是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大多数专家持此看法。

多位专家表示,在度过两个月左右的观察期后,再度加息的可能性依然会存在,食品价格因素导致的CPI上涨过程还将持续几个月的时间,虽然在年底前后可能进入稳定下降的过程,但明年CPI仍有可能处在较高的水平;未来一两个季度内GDP和投资可能继续在高位运行,总需求偏热的局面仍将持续。

申银万国分析师李慧勇判断新一轮紧缩在即,“经济过热,投资信贷增速加快,顺差规模仍在快速增加,尽管程度有差异,但主要经济数据并没有朝宏观调控者预期的方向发展,这使得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再次增强。”

虽然目前而言,加息和减税这两项政策业已落地,但调控远未结束。有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下半年,更多紧缩措施仍有望出台,来抑制经济偏快转向过热的势头,包括:发行特别国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发行定向央票乃至其他行政措施,如窗口指导、收紧地根和银根、继续调整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政策等。加快汇率升值步伐也可能成为紧缩措施的选择之一。

大涨几时休?

尽管金融政策一直在进行调控,但物价居高不下却是不争的事实。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市民普遍感觉目前价格的实际涨幅要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何感觉不止涨5.6%?居高不下的通胀何时停止?

刘福垣认为这是正常现象,“7月份CPI同比上涨5.6%,其中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价格、劳动力价格上涨较快,所以大家感觉比较明显。”食品涨价,尤其是猪肉大涨,对于中高收入阶层来说并没有太大影响,但对低收入阶层的影响则很大。

“试问,汽车、电脑、DVD等家电,大家感觉是在涨价吗?”刘福垣认为,除房价外,百姓对物价水平的切身感受与CPI统计数据是正相关的。“居民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还需要一个过程。对于目前的价格上涨不能硬调,不能随意改变市场机制。”针对目前舆论热炒的CPI持续增长这一问题,他呼吁应理性对待。

5.6%之后还会涨多久?专家们的意见又如何?

刘福垣预测,今年下半年价格可能还会保持目前的增幅。在他看来,价格有自身的周期,特别是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与石油等价格不一样,农产品的价格周期比较明显,传导到一定环节才会自然调节。

侯正祥则认为,CPI全年将呈现平稳增长态势。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今年年末物价指数终将会回落,“今年物价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政府今年采取的系列措施都有时滞效应,货币政策一般都有6个月左右的滞后期,此外市场供求平衡也有其周期。”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持相似的观点,“几年来的宏观调控作用逐步地延续,逐步地显现,再加上现在宏观调控政策手段措施的日臻完善,我觉得今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起大落,整个全年经济还是一个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他的理由是,现在结构调整依然难度很大,包括现在投资增速高位,货币和信贷投放仍然过多,贸易顺差扩大。种种这些问题,对于2007年中国经济提出挑战。但只要不断地完善宏观调控的措施,把防止经济增长偏快转为过热,作为一个调控的重要目标,那么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低通胀这种基本状态没有问题。

作为宏观调控的结果,8月中旬,农业部、商务部、银监会、保监会的相关负责人透露,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未来猪肉供应量将会增加,猪肉价格也会逐渐稳定。商务部运行司副司长徐息和表示,根据对全国30个省市地区调查,目前全国猪肉价格上涨势头已开始趋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