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单间ICU病人压力因子与急性生理紊乱与慢性健康评估评分相关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单间ICU病人压力因子与急性生理紊乱与慢性健康评估评分相关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单间icu病人压力因子认知评价及急性生理紊乱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与压力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ICU压力因子问卷对58例单间ICU病人进行调查;分析APACHEⅡ评分与压力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单间病人比较,单间ICU病人对死亡的担忧更加强烈,更加渴望家庭情感支持;APACHEⅡ评分与压力因子各类应激源均存在相关性。结论 建议单间ICU医护人员在关注病人生理应激同时,从侵入性医疗操作、病房环境、与医护人员的关系、病情等方面入手,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并注意促进单间ICU病人与其家庭的情感交流。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单间ICU病人;压力因子

ICU病人面对严重的生理状态和复杂的医疗环境时,也面临着更多心理问题的困扰[1]。既往我国曾对急诊、普通ICU病人进行心理研究[2],对于单间ICU病人心理问题的研究少有报道。急性生理紊乱与慢性健康评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 评分系统是评定危重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的体系。本研究通过分析ICU病人APACHEⅡ评分系统与压力应激因子的相关性,揭示单间ICU病人易感的应激因素,并为单间ICU心理护理工作提供建议,促进单间ICU病人的身心康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市某三甲医院单间ICU病房自2005年9月~2006年9月收治的病人,年满18岁,可以交流,在单间ICU病区至少24小时,既往无精神病史,愿意参与研究。共调查58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20~87岁,平均年龄62.19±17.102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及大专23例,大学本科7例;职业:工人24例,公务员及干部26例,教师及医务人员1例,公司职员2例,农民5例;急重症病种:消化系统19例,呼吸系统7例,循环系统及血管类19例,泌尿系统5例,骨科3例,癌症及并发症5例;病程:2月以内39例,2~11个月8例,1~5年7例,5年以上4例;未手术28例,手术30例。

1.2 工具 ICU压力因子问卷(ICU Stressor Questionnaire) 最初由Cochran和Ganong[3]在1989年编制并使用,共有42个条目。Marc[4]在1998年将问卷修改为50个条目并使用。我国孔海莉[5]等于2002年采用36条目压力因子问卷。本研究采用的压力因子问卷根据Marc等的建议进行修改,采用李科特式5级分级法,极度紧张、非常紧张、稍感紧张、未感紧张以及情况未发生,共53个条目。依据应激源不同分为6个部分,即与侵入性医疗操作有关的压力因子(5个条目)、与医疗环境相关的压力因子(15个条目)、与医护相关的压力因子(12个条目)、与家庭相关的压力因子(3个条目)、与个人相关的担忧(10个条目)、与病情有关的担忧(8个条目)。

1.3 方法 调查在病人进入单间ICU病房的2天内完成初测,在10~14天完成后测。统一指导语, 由经培训的高年资护士施测。发出问卷63份, 回收58份, 因死亡中止调查5份。

1.4 资料处理 所有数据由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单间ICU病人应激因子 结果见表1。研究结果显示单间ICU病人感受最强烈的10项压力因子,总值及平均值越高,表示病人对该条目所述内容的紧张感越强烈。

2.2 APACHEⅡ评分与不同应激源相关性分析 结果见表2。单间ICU病房噪音水平、APACHEⅡ评分系统与单间ICU病人压力因子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性别、病程、是否手术与各应激源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但相关性不大。此外,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各因子相关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未列出。

3 讨 论

3.1 ICU患者主要应激因素 应激因素可以分为2类,一类为生理应激因素,即疾病本身引发的或与医疗本身有关的各类刺激;一类为心理应激因素,即病人对各类应激因子的主观感受。排在前10位的应激因素中,生理应激因素包括第2位“有插管在你的鼻子或口中时”和第6位“感觉到疼痛”,其余8个因子均为心理应激因素。由此可知,单间ICU病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感最强烈,同时,对于未知事件有较严重的负性心理感受。这说明病人非理性的认知方式具有“灾难化”和反应泛化的倾向。此外,病人对于家庭有强烈的情绪体验,说明单间ICU病人在住院期间非常渴望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这可能与调查对象平均年龄偏大(平均年龄62岁)有关系,渴望家人心理支持是老年病人住院期间的常见心理表现[6]。也可能与病人单独在一个房间有关系。

3.2 单间ICU病人的心理特点 既往Marc A[4]、孔海莉[5]等研究的对象为非单间ICU病人。通过比较,可依发现,单间ICU病人对于死亡的担忧更加强烈,这可能与病人单独在一个房间,旁边没有其他病人可以互相交流和支持有关。而在普通ICU病房,病人通过互相交流,发现有许多和自己相似的人,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同时通过模仿其他病人的积极行为,减缓对死亡的紧张感。因此如何让单间ICU病人不再感到自己是最特殊的,如何为病人创造一个双向交流、充分宣泄不良情绪的心理空间,是心理干预和护理实践中的重点。

3.3 噪音水平与不同应激源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知,噪音水平与6类应激源均存在正相关性,与压力因子总分也存在较明显正相关性。说明单间ICU内噪音水平越高,越可能唤起病人不良情绪状态,特别是与个人心理状态的担忧、与病情有关的担忧等。根据国际噪音协会建议[7],ICU内白天噪音水平应低于43DB,晚上低于40DB,晚间低于30DB。

3.4 APACHEⅡ评分系统与不同应激源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2可知,APACHEⅡ初次评分高低与单间ICU病人侵入性医疗操作、病房环境、医护人员有正相关性,但相关性不大。这符合APACHEⅡ评分初评时的情况。因为APACHEⅡ评分按患者急性生理评分、年龄评分、慢性病评分三种情况来反映患者疾病严重度的指标。值得关注的是,APACHEⅡ后测水平与6类压力应激源及压力因子总分的相关性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即他们之间有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侵入性医疗操作、病房环境、医护人员与病人的互动、病人与家庭的关系维系、病人对个人心理状态的担忧、病人对与病情有关的担忧是影响病人转出ICU后生理状态的重要因素。其中,病人对侵入性医疗操作、病房环境、与医护人员的关系、与病情有关的担忧这4个方面的初始认知评价与病人APACHEⅡ后测评分有更突出的正相关性。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心理干预人员以这几方面为工作重点,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3.5 心理干预重点

3.5.1 医护人员要熟知ICU病人的心理特征 ICU病人应激反应过程包括[8]:初期焦虑(进入ICU1~2天)、心理否认反应(急性症状初步控制期)、中期忧郁(进入ICU5天后)、退行(病情平稳)、急躁、消极绝望等。此外,还需要医护人员深入体察病人的人格特质、应对方式,这些心理特征可从与病人交流过程中、与家属接触过程中得知。

3.5.2 再日常医疗活动中,尽量将噪音来源减至最少 尽量少用广播喇叭,非紧急状态下医护人员不要大声喊叫,将监护器声音调小等等。

3.5.3 研究结果显示 单间ICU病人需要他人与之进行交流、需要他人的心理支持,而既往研究显示,监护环境下唯一最主要的精神支持因素就是护士[9]。然而,曾有调查证明ICU的护士与其他病区的护士相比,更倾向于作出执行药物治疗的决定,也就是更关注于生理应激的反应[10]。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此外,曾有研究显示护士职业压力源及焦虑抑郁情绪与病人情绪状态存在相关[11],这也进一步说明护士角色对病人心理状态的重要影响。因此,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单间ICU护士在满足病人基本生理及安全需求后,要给予病人适当、适时、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的原则与一般护理原则有所不同。一般护理主要针对病症,而心理护理或心理疏导则是“对人不对病”。关注病人个人的情绪变化,抓住即刻的心理反应,采用简短、通俗、中立性的言语与之交流。

3.5.4 医护人员需要不断强化非言语沟通能力 由于ICU病人的生理状态较其它病人恶劣、体制较弱。因此,言语沟通这一费时费力的人际沟通方式并不适合ICU病人。非言语沟通往往更易安抚病人情绪[12],比如:医护人员时常轻抚病人手背、在与病人沟通时给予即刻的眼神及微笑,在病人诉说症状时不时地点头给以肯定。诸如这些简单的非言语动作往往能使病人产生“自己是被他人接纳、被关注的”好感觉。

3.5.5 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护理模式 在这一护理模式中,可以将心理互动关系明确定位于“护患”关系、而不是“医护”关系上。因为病人常常将攻击性、冷漠等心理表象投射到医生这一角色上,而护士的护理工作提供给病人的是更多的安全感及温暖的母性情感。在支持性心理访谈中,护士扮演着短期心理辅导师的角色,而病人除了接受生理护理外,还可以暴露更多的心理不适。当不适情感有渠道宣泄时,病人就可以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病后的康复工作。

综上所述,单间ICU病人是一类生理状态恶劣、心理情境不稳的特殊群体。对于这类群体的心理研究,我国目前仍处在摸索之中。本调查初步探讨了这一人群对于压力因子的认知评价的特质,以及APACHEⅡ评分系统与压力因子的相关性,为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