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靖 古典的当代生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靖 古典的当代生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设计师/黄靖

建筑师,黄靖联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首席设计师,城市保护与更新研究中心负责人;在北京、温哥华设有办公室。 清华大学硕士,2002年起从事历史文化保护及相关的研究与设计工作;曾主持完成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保护区、扬州小盘谷会所酒店、扬州三间院二期酒店等项目。

和马不停蹄地创作全新的当代作品的建筑师不同的是,黄靖专注于古典历史建筑保护中的现代表达。在他看来:“我们应该做的是用现代的眼光对待历史文化,用现代的生活方式使用传统空间。”

描述自己的工作态度时,黄靖用了如下词语:谦逊、坚定、持久。也难怪,他的工作很多时候不是全新个案的创作,而是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修复与改造。人类面对那些经历了几百年光阴仍坚忍伫立,并且因荏苒的时光而生出独有的丰盛斑驳的美感的老建筑,很难不生发出敬畏之感;但再老再美的建筑,经过时光洗礼后,都有其脆弱之处,改造时需要花费极大的心血,而中国转型变革期的当下,又注定了改造过程要面对无数责难、诘问、反复,需要极大的心志,才能坚持下来,得到相对满意的结果。

这样的坚持黄靖已经做了10年,手中已完工和进行中的项目有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保护区、昆明正义坊、水井坊等,这些城市中心的历史街区经他的设计规划改造后,修旧如旧,如所在城市的“客厅”,既最大限度保持了其原有风貌和原生态居住功能,又与现代商业形态有限度结合,游客可以于其间观赏流连,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形成当地“历史文化空间在现代生活中的展现”的效果。

转型期的中国最迷茫的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一个曾经那样古典的国家如何现代化,又如何实现。对于后者,黄靖内心有着属于自己的清晰答案,那就是,“用现代的眼光对待历史文化”,帮助它有序生长,进而实现更美更好的将来。

Q.很多人认识您,是从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进行现代化改造开始的,也让大家认识到历史建筑的美和它们的重要性,但同时这些项目也是非常商业化的,您是怎么做到两者完美结合的?

A.过去10年,无论专家学者还是政府管理者,以及普通百姓,都对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所做的保护与更新项目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解与认可。城市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与远离城市的古城、古镇、古村落不同,始终是要为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服务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使传统街区商业化。

Q.成都的宽窄巷子大部分建筑都是重建的,只保留了部分门庭和外墙。作为设计者的您,当初对这个巷子有什么样的设想?您认为重建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保持旧传统还是赋予新面貌?

A.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我设计中最有影响的一个,也是设计理念贯彻得最好的一个。我强调的是重点保护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风貌保护。经过调查、研究、测绘、讨论,我们总结出宽窄巷子片区的重要历史文化要素和特征,制定出了“严格保护街巷、重点保留院落、用传统材料工艺复建建筑、适度改造室内空间”的保护策略。所以在5年的精心设计与施工后,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街巷院落空间。尽管有90%的建筑物是重建的,但保留下来的10%的部分包括绝大多数的大门、院墙、标志性构筑物,当然还有数十棵大树,这些都保证了传统空间原汁原味的展现。复建的木结构建筑依据测绘图,用传统工匠、传统材料、传统施工工艺完成。同时片区内允许少量的现代元素出现,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点缀其间,力求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

Q.“历史建筑现代化”是您提出的理念,在您的设计中会遇到哪些历史与现代的矛盾问题?

A.文物建筑或者说历史建筑的核心价值并不是观赏而是使用,这也就是它们与器物性文物的区别。绝大多数的历史建筑是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民居,世代使用中其实已经经历了每一时期的“现代化”改变。所谓“现代化”就是当下生活的体现。我们保护历史文化,并不是要把它人为地静止在我们并未生活过的某一历史时期,如清代或民国;我们保护历史文化,同样也不能阻止它继续生长。我们应该做的是用现代的眼光对待历史文化,用现代的生活方式使用传统空间。

Q.您设计的项目范围很广,在您心底里最爱的是什么?

A.其实这些年我已经把设计领域固定在历史文化保护、精品酒店、小型文化建筑,更多地研究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结合。我自己最喜欢的是体验酒店和设计酒店,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找当地有特色的酒店居住,既住过近万元一晚的奢华酒店,也寄宿过不要钱的乡间农舍,当然最多的是行色匆忙的城市酒店,细数下来估计有上百家了。而我自己也设计了十多个精品酒店,建成的也有5处了。

Q.您以“文态、业态、生态、形态”“四态合一”为指导思想,其中最难实现的是哪个?

A.做历史文化保护设计与研究最基本的是研究历史文化的特征演变,建筑形态的规制与尺度,到后来也开始重视建筑技术更新与节能环保,而最困难的是商业业态的规划与实施。一个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的成功,某种意义上看,就是商业运作的成功,如果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再好的奇珍异宝也毫无价值。“业态”的设计也最困难,这要求的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专业技能,而是综合控制能力,从商业定位到业态规划、资金筹划、招商运营、物业管理、品牌经营等等,远远超出了建筑师的能力范畴,必须时时刻刻处于学习的状态。

Q.您的家乡是哪里?是什么触动您,让您更关注历史建筑和文化?

A.我是祖籍福建的北京人,生长在清华大学的大院里,从小就看着学校里的建筑,既有当年的王府,又有大批的殖民风格校舍,还有中西结合的小院,当然住的是筒子楼公寓。各种空间形态的集合是城市其他地方见不到的。而姥姥家住在北海边的四合院里,童年有很多关于那里的生活记忆。这些或多或少对我喜爱历史文化有些影响。从事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设计研究其实比较偶然,当然自己也不会想到一转眼就坚持了10年,我并不是专业学习古建出身,所以传统和现代结合一直是我设计的方向。

Q.很好奇,您的家是什么样子的?会是很有建筑结构感吗?

A.我在北京居住过三处房子,从50平米的单元房到100平米的高层公寓,再到200多平米的联排,装修过程都十分纠结。其实建筑师给自己设计房子是最痛苦的,刚开始充满激情、思路泉涌,接下来信心满满不断变换花样,几个月后发现工期无限推延,无奈之下草草收尾。而比这更痛苦的是家里有两个建筑师。经过几次挫折之后,我的家装修的痕迹很少,只要把空间需求划分清楚,其他的都靠符合自己生活特征的装饰。一句话:舒服就好。现在居住在温哥华的一处联排,建筑商的标准化产品,我仅仅做了少量的改变,但是一两个月后,就成了舒舒服服的“家”而不是“房子”。

Q.未来几年您会忙些什么?有哪些更理想化的规划?

A.去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开设了工作室,有机会研究当地木结构建筑的施工技术,目前开始着手一些历史建筑改造扩建的项目。想通过国内外不同经验为未来的设计提供思考。

Q.我们本期杂志的专题是向读者介绍一些“手作达人”,您在工作中一定接触了很多传统手工艺者,能简单地向介绍一下他们对于文化和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吗?

A.我在历史文化项目的设计中接触过很多手工艺者,包括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比如我们在扬州小盘谷会所酒店项目中,就邀请了扬州著名的非遗传承工艺大师分别制作漆器、玉雕和通草花,使得建筑的室内空间装饰增色不少。但由于某些传统技艺现今的实用性与装饰性太低,已经濒临失传。并且手工艺制作的传承和创新同样重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把传统技艺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