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武汉屋顶上的农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武汉屋顶上的农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正街曾经有许多武汉草根的财富神话,但是年轻一代会觉得那里不过是个不够档次的批发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那里一如既往的脏乱差,是做生意、讨生活的地方。同样衰落的还有吉庆街,连出租车司机都会提相同的建议:“吉庆街太脏了,没什么好逛的。”其实都是因为那里不具备好的公共空间。

商场制造的公共空间

纽约的非盈利机构“公共空间项目”在向全球征集“什么是好社区”时,收到的答案中提到最多的两点是:道路能够更加便于行人行走;在家附近能够有个地方带孩子们去玩。其实这都体现了公共空间的意义,在工作地、住所之外,有一个安全、舒适的逗留之地。

在武汉,这样的地方正在增加。像所有城市一样,周末的步行街和购物广场是武汉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那里同样充斥着屈臣氏、星巴克、味干拉面这样的连锁Logo。但是,武汉步行街的长椅数量出人意料的多,横七竖八躺着纳凉的人群,将这里当做旧时里分(上海里弄风格的老建筑)的巷口。他们是住在屈臣氏或者星巴克楼上的居民。从步行街抬头,便可看到民国建筑的铸铁阳台上晾着大裤衩。在武汉总是能看到这种“破绽”,没有被强制管理的整齐划一――而这也是草根在社区的活力所在。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追溯十七八世纪的公共空间――咖啡馆的作用,因为出入的人中有贵族、艺术家、店员,它保障了社会地位不同的人得以平等互动。“新食艺”专门在楼下开辟了艺术空间,定期有各种展览,希望能与市民产生互动。

香港的K11号称中国第一家购物艺术中心,它认为武汉有适合它理念生存的土壤,并将它的模式在武汉扩大化――在武汉的新项目“新食艺”,聚集了许多连锁餐饮,是武汉的时髦地之一。比起步行街的热闹,这里冷气充足、灯光优雅,更像大都市的生活模板,但K11在商场中举办了“武汉的那一天”的摄影展,武汉的摄影师夫妇刘巍、张雯将武汉街头生活的诸多细节收入他们的镜头,砧板上的鸭脖,新疆人的烤串,路边玩耍的孩子,坐轮渡的老人……照片贴满三面墙壁,前面全是拿着蒲扇乘凉的市民进来看照片。对他们来说,并不是过来欣赏摄影艺术,而是辨认自己熟悉的生活。哪些拆了,哪里好多年没去了。在一片大发展中,记忆是最强悍的本土力量。

顶上农庄

商场、公寓、酒店组成的武汉K11多元文化生活区内,一种亲近的社区关系正被催生。在必胜客楼上的天台用太阳能板、雨水循环、微灌溉等技术建成了一个“都市农庄”。种植者是附近武汉新世界中心的业主,像所有城市中产一样,他们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能亲近自然,但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带孩子去乡下。

当坐个电梯便能直达“农庄”时,武汉人参与热情很高。有一个母亲带了她儿子来“都市农庄”认领属于他们那块“菜地”。显然,她比儿子兴奋,在这里住了两年,第一次跟自己的邻居们熟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