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两份名单”促高职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两份名单”促高职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由于社会现状、教育体制、国民观念等因素的限制,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得不到足够的正确认识和重视。受此影响,高职学生自信心严重不足。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高职学生理性看待职业与学业,全面认识高职教育,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树自信心。

【关键词】 高职;学生;自信心

两份名单被国内数家主流报刊登载。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1]站在今天读者的角度,对第二份名单的熟悉程度远超过第一份,殊不知,第一份名单,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而第二份里的,竟全是清朝的落第秀才。所谓“落第”,即古代科举考试的结果,考中就及第,没考中就落第!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其制度改革从未间断。同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考核制度,如今的高考在考核形式、选拔方式、公平程度上已不是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所能相比,但就选拔、淘汰的本质而言,其竞争的残酷程度有增无减。

1 国内高职教育现状及高职学生自信心理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类型。目前社会上“唯高分是才”的风气和对“成功”评价标准的一元化,加上对高职教育地位、作用、培养目标等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其得不到应有的认可。我国社会长期以来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重脑力轻体力,人们对从事操作型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重视不够。

按照目前的高招制度,高职院校在专一、专二批次录取,招进了大量高中时期的“学业失败者”,导致高职教育被看作是次等教育,高职院校被看作是扩大了规模的中专学校,高职生被认为是原先的“落榜生”。对浙江省759名高职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高职学生中自信程度高和较高的仅占27.54%,自信程度一般的为40.71%,自信程度较低的占23.06%,自信心很低的占8.7%。[2]由此看出,只有约1/4的高职生具有较正常的自信心理,而1/3的高职生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从心理学上讲,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表面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本质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

近几年高职院校发展很快,国家政策的扶持加上一些院校的地域经济优势使某些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达到甚至超过了本科院校的水平,但在办学模式、师资力量、校园文化氛围等软件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等等这些原因的影响,消极强化了高职学生的不自信心理。在他们心目中,读高职院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消极求学的现象比比皆是:一觉解千愁,越睡越压抑;一味孤傲,自感自欺欺人;利用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自我满足,却进一步加深了回归现实后的空虚感和失落感。

2 转变观念,从认识着手,重树高职学生自信心

树立高职学生的自信心,首先必须使其从认识上转变观念。作为直接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工作者,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一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做到3个方面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

2.1 正确对待职业与学业。工业革命前,主要是学术型教育,因此早期的大学多数是纯理论研究型的。这类高校长期发展至今,早已“位高权重”,其权威的地位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人受其影响,产生了“职业与学业分离,求学与求职脱钩”的错误观念。

人们传统观念中的“人生四题”:学业、事业、婚姻、家庭,表面上看相互独立,其实可总结为“业”与“家”两个方面,“婚姻”是“家庭”的条件,而“学业”则是“事业”的前提。

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均是职前教育。学生在校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现在的“学”,而是将来的“用”,他们在完成包括职业、本科甚至研究生在内的高等教育之后,走上社会必然要从事某种职业,寻找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并最终服务于社会,即便科学家也是如此,因为从事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在德国,每年高中毕业生考入研究型大学的比例一般只有50%左右,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通过选择职业教育落实了就业。[3]如果高职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摆正职业与学业之间的关系,那么校名中的“职业”二字就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烦恼。

2.2 全面认识高职教育。目前,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包括高职学生自身,甚至某些直接服务于高职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对高职教育的认识都存在一定偏差。

所谓高职,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它是高等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4]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主要是指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教育,它具有两大特征:一是“高”,二是“职”,而“职”才是其类别特征所在。真正的高职院校不是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或中专的“盲目膨胀”,其本质是技术教育、就业教育,它培养的是专才,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大学教育(5级)分为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和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其中5B正是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可见它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权威性的确认,其发展是世界教育的总趋势,而不仅仅是个别国家的现象。

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需要四种类型人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型人才,也叫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他们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为物质形态的产品。在金字塔型的社会人才结构模型中,这一类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是巨大的。我国未来的发展定位是制造业大国,培养合格的职业化人才尤为关键,高等职业教育最适合担当这个重任,它能弥补中专学校毕业生理论知识不足以及普通高校毕业生技术能力不够的缺点。

2.3 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正确评价自我是一个人成功的开始。大多数高职生上高职院校是高考失利的无奈选择,面对已成年的高职学生,在“高考”、“择校”、“就业”、“社会定位”等一些敏感话题上,一味地进行盲目乐观地鼓励或是基于促其发奋,善意地过度贬低都会对绝大部分学生的发展不利。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妨想想落第秀才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引导高职生从自身较突出的长处与本专业相结合的优势出发寻找自信的支点,这个优势不是横向地和他人相比,而是和自己比,在所有自身条件的各项指标中,自己认为最优秀的并且能够应用到专业学习上的素质,就尽量在专业领域恰当地展现出来,力争得到他人的认可。

高职毕业生既不同于高级科研人员,也不同于普通技术工人,他们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而必须注重学习的社会实践性。高职在校生应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在一定岗位上,感受其所具有的职业优势,明确职业地位,在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热爱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进而产生专业自豪感,也就不会因为自己是“匠”而不是“师”感到自卑。

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考试体系和培养模式下挣扎了十几年的高职生总算是脱离苦海,对高中时期考核方式进行颠覆性的改革对他们来说是可行而且是必行的。高职院校教师应当把考试与考查;开卷与闭卷;理论与实训;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结合起来,在教育高职学生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引导其进行包括学习在内的成功的实践活动,最终从根本上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往日人们眼中“学习上的失败者”,变成“一专多能,一人多证”的成功者。[5]

参考文献

[1] 刘诚龙.两份名单[N].报刊文摘,2007-8-13(3)

[2] 陶晓瑛,马建青.影响高职生自信心的深层因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5):86-88

[3] 熊爱祥.高职学生建立自信心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6):131+9

[4] 薛喜民.什么是高职[EB/OL].www.省略/research/total2/1364.Shtml,2006-12-19/2007-9-14

[5] 庚强斌.帮学生找回自信[J].当代教育科学,2007,(Z2):120

收稿日期:200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