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908:跑道上的帝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908:跑道上的帝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世纪初,英国刚刚经历国力最强盛的维多利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发生很大变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848年大英帝国的人口总数是两亿两千两百万人,约占当时全球人口的1/5,领土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伴着坚船利炮,他们输出工业发明、现代运动项目和殖民统治。

日不落帝国

第四届伦敦奥运会本该于1906年在罗马举行,但那年4月7日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喷发,并引发地震,对南部第一大城市那不勒斯造成重创,本来用于筹备奥运会的资金只好转移去救灾,天灾引发的财政困难让罗马不得不放弃主办权,奥组委只好另寻比赛地点,备选城市有柏林、米兰和伦敦。

最终,首都伦敦临危受命,被确定为替补城市,仓促中第一次承办奥运会,筹备时间只有一年半。伦敦于1907年开工建设比赛主场地,地点选在伦敦西郊一个名叫“白城”的地方。工程投资六万英镑,历时10个月,如此高效率地建好一座能容纳68000名观众的体育场在当时被认为是工程技术奇迹,它也是最早的现代座椅式体育场之一,如果观众站立则能容纳约13万人。

与今天使用公制测算不同,“白城体育场”采用英制,跑道总宽24英尺,合7.3米,三条跑道长1英里,也就是536米。跑道外圈还有一个11米宽、600米长的环道,规模比今天的体育场要大一圈。内场则挖了一座100×15.24米的水池,土石在旁边垒了一个平台,分别用于游泳、跳水和摔跤、体操项目。

1908年4月27日,第四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伦敦开幕,那时的奥运会还不完善,也没太多商业化和职业化,所以还保留了很多体育本真的内容,当然也给主办者们发挥创造性和制定规则提供了机会。

昔日强盛的日不落帝国制定过很多世界通行的标准和规则,在1908年奥运会上也不例外,比如首次设置开幕式入场仪式,并且各国运动员统一穿着有本国特点的服装,这种形式此后成为惯例;推动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从不同国家挑选裁判员,以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

另外就是确立了马拉松比赛的长度,并使之成为世界流行的运动项目。1907年5月国际奥委会制定的马拉松全程是25英里,或者40公里。比赛起点因为设于温莎城堡门口,增加为26英里,在玛丽公主的要求下,又向城堡内延伸至皇家托儿所窗外,这样皇室成员就可足不出户观看马拉松比赛的出发仪式,所以从起点至“白城体育场”终点的总距离变成了26英里385码,从1924年后42.195公里的马拉松长度一直沿用至今。

一人的决赛

1908年7月23日,伦敦奥运会男子400米跑决赛在主场地白城体育场举行。下午17点半,夕阳西下,气温湿热,跑道上只有4位选手,温德姆.哈尔斯韦尔(Wyndham Halswelle)中尉是其中唯一一位英国运动员,他曾在布尔战争中服役于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苏格兰高地轻步兵团,并参加了几次无足轻重的小型战斗,但他强健的体魄和运动员天赋引起了一位军中袍泽、苏格兰教练吉米.库兰的注意。在1906年那届被称为“届间运动会”的雅典夏季奥林匹克上,他接连获得了400米项目的银牌和800米的铜牌,因而被认为是这届运动会上夺冠大热门。哈尔斯韦尔的其他三名竞争者都来自美国: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约翰.卡本特,代表哈佛大学的威廉.罗宾斯,以及代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约翰.泰勒——第一位代表美国出战国际运动赛事的非裔美国人。

四条跑道上,从内到外,选手的依次顺序是卡本特、哈尔斯韦尔、罗宾斯和泰勒,然而自发令枪响起的那一刻,整个白城体育场就被观众刺耳的喊叫和口哨声笼罩。与观众热烈的情绪成反比,白城体育馆当时呈马蹄形的田径跑道既不分赛道,维护得也很糟糕,而哈尔斯韦尔的麻烦从赛前就开始降临。许多记者甚至官员都涌进了英国运动员更衣室,大声吵吵着各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试图为他打气:一些人鼓励他先发制人,从起跑线就全力飞奔;一些人则告诫他保持体力,只要紧随美国选手稍后处,到终点处再发力即可。心烦意乱的哈尔斯韦尔选择了后者。

赛前,美国人就商议策略,不让英国人领先。果然,决赛一开始,3名美国选手配合默契。当时400米比赛不分道。当发令枪响后,卡彭特以短跑速度领先,哈尔斯韦尔起跑慢了一些,过弯道,他疾步追上罗宾斯。这时,3名美国选手突然组成人墙,挡住哈尔斯韦尔去路。哈尔斯韦尔只好从外超越了罗宾斯,又去追赶卡彭特。卡彭特拼命阻挡并用力向外挤他,哈尔斯韦尔毅然强行超越,卡彭特顿时使出杀手锏,用肘部用力地顶他。哈尔斯韦尔遭此非难,心灰意冷,只得戛然“刹车”,停跑抗议。卡彭特“偷袭”成功,以48秒6的速度首先冲到终点,以为稳操胜券。哪里想到,他偷袭阻挡,均无法逃避严密监督赛场的“法官”的慧眼。大会宣布:卡彭特蓄意犯规取消比赛资格,这次比赛无效,重新比赛。

美国队提出抗议。重赛那天,另两名美国选手罗宾斯和泰洛为“声援”同胞卡彭特,拒绝参加比赛。结果,英国选手哈尔斯韦尔独自一人,在无任何对手的情况下,重新绕跑道一圈,进行了一场空前绝后的一人决赛,以50秒的成绩“轻松”地拿走了这枚金牌。

这次事件的发生,促使国际奥委会对裁判工作进行改革,规定今后裁判执法不再由东道国安排,改为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统一筹划。以后跑道分开,采用分道赛。

在第4届伦敦奥运会上,男子400米的决赛中出现了只有一个人参加决赛的情况,这个人就是英国选手哈尔斯韦尔。结果,哈尔斯韦尔在无人竞争的情况下夺冠。一人决赛,这在奥运历史上是仅有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