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CDMSE的理论依据与现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理论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着重阐述该理论的发展依据,最后通过分析该理论的研究现状指出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cdmse 职业决策 班杜拉
自从1908帕森斯开始系统科学进行职业指导以来,职业指导已有百年历史。纵观其发展,最初的职业指导只注重个体某方面的心理因素,如职业兴趣。后来的研究表明,个体对工作的看法和观点越来越影响其择业行为和工作情况,于是出现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到了1980年左右,随着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提出,Betz等人发现自我效能感在人类择业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影响择业行为,由此开始了职业效能感的研究。本文主要就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或称择业效能感(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CDMSE)及其主要测量工具——择业效能感量表(Taylor & Betz,1983)进行分析研究。
一、CDMSE的理论依据
择业效能感的概念与测量主要由两个理论所支撑。一个是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另一个是克莱兹(Crites)的职业成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人们对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要的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其关键成分是一个人的自我效能与完成任务的实际表现之间的联系。班杜拉指出:某一行为或行为领域的低自我效能会导致个体对这些行为的回避和个体在该领域里低水平的表现;反之,高自我效能会提高个体对目标行为的总接近频率。
班杜拉提出了行为改变发生机制的假设,他指出:自我效能预期被习得和模仿有四种信息源。包括:1)操作完成,也就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的影响力最大。一般说来,成功经验能提高个体的效能预期,而多次失败会降低个体的效能预期。不过,个体的归因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其效能预期。2)替代性学习或模仿,人的许多效能预期是来自于观察榜样行为而获得的替代性经验。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是产生替代性学习或模仿的关键。3)言语劝说。例如从他人那里得到鼓励或支持。这种方法对个体的实际行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在形成效能预期方面的效果是脆弱的。4)情绪唤醒。例如与行为相联系的焦虑。焦虑被班杜拉看成是自我效能预期的一个“相互作用物”,个体的自我效能预期提高了,焦虑将减少。反之亦然。
因此,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一方面为择业效能感的概念及测量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这一理论择业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实施和坚持与择业相关行为的能力的信念。并由此确定了择业效能感的测量内容。另一方面,它也为低水平择业效能感的干预提供了思路。也就是说,干预的焦点应放在通过关注择业效能信息源上,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预期,这会提高个体成功地完成择业任务的水平,同时减少与行为有关的焦虑。
择业效能感的另一个主要理论依据是克莱兹(Crites)提出的职业成熟理论。他的研究提出了五种与职业选择过程有关的能力以及和这一过程有关的成熟态度将促进个体作出一个“好”的职业决定的假设。其中对能力的测量主要是用来测量与个个获得职业信息。进行职业规划并作出明智的受教育和职业决定的职业决策等能力。这五种能力包括:1)准确的自我评价,2)收集职业信息,3)目标筛选,4)制定未来的计划,5)问题解决。由于自我效能是定义在特定行为领域中的有关能力的范围,因此这五种职业选择能力也就成了测量择业效能感的五个维度,从而使择业效能感的测量内容具体化,明晰化了。
二、CDMSE的测量及研究现状与不足
1983年,Betz和Taylor根据Cirtes的职业成熟理论模型的结构,并结合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论的思想,编制了择业效能感量表(CDMSE)。1994年,Solberg等设计了职业探寻效能量表(Career Search Efficacy Scale)。用于测量个体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各种任务的能力信心。
择业效能感研究的是目前职业指导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者针对青年学生都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我国国内虽然有大量的自我效能感领域的研究,但一般都集中在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学生学习效能感,涉及到择业效能感的研究非常少。姜飞月修订了CEMSE,并测量了大四学生的职业效能感,认为男女生在职业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低于男生。 胡艳红编制了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并测量了本科毕业生,认为男女生择业效能感在自我概念,社会支持,目标设定,学绩方面无显著差异。学者龙立荣等按CDMSE构想结构编制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 郑日昌等自编量表对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但在研究对象(试测)的选取上,都以大学本科生为主, 忽视了高职高专生作为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存在,弱势存在的事实,目前,国内对高职高专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的。另外,有关择业效能感研究方法上,研究者的兴趣都集中在检验择业效能感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它的应用性上,缺乏各种影响因素(如职业目标取向价值观)的整合研究及其与择业能感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
[2]龙立荣,方俐洛,李晔.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与传统职业理论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2(02)
[3]张杉杉,王桂平,鞠红霞.传统职业指导理论简评[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4]金晓明.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理论发展趋向及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