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简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简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镇化进程是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的重要历史进程。尽管当前城镇化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都不能阻止城镇化的脚步前进。本文将对城镇化发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概念;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我国城镇化发展是普惠民生、改善就业,推动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由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国家转变的发展要求,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通过传统城镇化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比较,我们能够清晰了解到新型城市的优点,为其发展提供指导。

二、传统型城镇的不足

1、城镇化建设跟不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镇化的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消费品市场扩张等诸多方面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能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国各届政府都在不断加强城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对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和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促使城镇化建设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是,由于我国各届政府优先支持工业化的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以城镇化率来衡量,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只有52.6%,我国仅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很显然,城镇化已经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跟不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2、城镇化质量还比较低,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不相适应

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到46.6%,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2亿,净增1.6亿人。城镇县城区面积由2000年2.2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08年3.63万平方公里,8年增加了62%。尽管从统计上看,这些年来城镇化人口比重在不断的提升,但是城镇居民的素质、生活质量、消费行为、思想观念、管理方法却难以跟上城镇化建设发挥发展的步伐,存在着农村地区“被城镇化”、农村人口“被市民化”等现象,大量郊区县归并为市区,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然是农村水平,农民的生活消费方式也没有发生实质转变;我国26261万农民工中,有16336万人在城镇打工,由于户籍限制,他们既无法真正享受城镇化成果,又被统计为城镇人口,导致农民工的消费结构无大的变化,城镇人口并没有带来真正的需求增长,城镇化质量还比较低,与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

三、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关于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尚未有标准定义。我们结合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思想,把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主要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内容:

1、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通过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产城融合,实现城镇带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文明延续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四化”协调互动,缺一不可;二是需要产业积聚促进产城融合,尤其是需要通过服务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来推动;三是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需要城镇发展来带动;四是城镇化发展不是要消灭农村、农业、农民,而是要注重三农问题的解决,增强农村文明的传承能力。

2、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倡导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突出统筹均衡发展;二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突出资源集约节约和生态环境友好,体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镇化;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产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四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突出代际公平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3、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展现中国文化、文明自信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突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二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突出城市群的紧密联系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综合能力建设。四是注重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容,强调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亲密结合,城镇化建设既不“邯郸学步”,又不“闭门造车”,要体现出东方大国的风采和力量。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包容性、和谐式城镇,体现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城镇化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二是建设包容性城镇,强调城镇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三是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突出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四是建设和谐式城镇,更注重城镇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城镇化的奋斗愿景。

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

清除制度障碍和政策弊端,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加快城镇化体制改革,有的放矢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城镇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动力。

1、优先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使工业化与城镇化平衡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努力做到整合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力和人口的集聚能力。采取有效的激励奖励政策,引导和支持给予社会资本向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投资。

2、着眼于辐射全国重点城市群的城镇建设。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势必要求我们应以集约化的方式推进城镇化改革,实现城镇绿色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等城市为重点,建设并初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割据,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形成区域内外相互衔接的一体化市场。同时,也要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城镇功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科学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增强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与此同时,科学协调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中,对于无法形成关联发展和少数有条件的镇重点发展,突出重点,做好规划,党和政府要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授予相应的发展权力,配置更多的公共资源,使之产业集中、功能配套、服务完善,成为新兴的商品,集散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乡镇企业集中之地,增强小城镇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这样农村劳动力进镇才有事做。

3、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良性互动。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打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束缚,改变原来仅仅注重经济发展的模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将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以及现代化服务业等有效结合起来,创建一个以先进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发展平台,完成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工作,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协调共进。中心城市则应当结合区域特点,加强自主创新意识和科技投入力度,进而形成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

4、统筹规划和改革城镇发展模式,有效发挥城镇化建设

统筹规划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继续弱化城市行政级别,将公共资源、公共权力均衡用于城镇发展,特别在资金配置、行政许可、财税政策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和照顾中小城市(镇)的发展需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积极支持、鼓励农民进城,构建新时期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良性循环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5、收入分配改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新型城镇化要实现以人为本收入分配改革必不可少。根据国发6号文.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提高工资水平更主要是建立一个不同经济主体包括不同所有制企业、城乡居民公平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既包括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也包括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收入分配改革主要量化目标包括:

第一居民收入倍增: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第二,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五”期末使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

第三全民医保:“十二五“期末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医保基金支付水平达到75以上:

第四保障性住房:在”十二五“期末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按质量标准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000万户以上.实现全国游牧民定居;

第五,社保和就业支出占比:“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五、结束语

总之,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产生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促进城镇化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上海新市镇发展策略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3,(4):10-14.

[2]单卓然,黄亚平.试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调整、行动策略、绩效评估[J].规划师,2013,29(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