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涯视角下大学生职前体验式教育模式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一项民生工程。新形势下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大学生的职前体验式教育极为重要,高校应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视角,对在校大学生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力、职业行为体验力、就业核心竞争力、职业阶段发展力和事业阶段生涯力依次递进的职业行为体验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职业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生涯教育 职业体验 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岳瑞凤(1965- ),女,山西左权人,中原工学院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郑州 45119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98-02
笔者认为“职前体验式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前的大学职业准备阶段接受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体验的教育。即高校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职业实践,通过理论课堂、网络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基于问题、项目、案例、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了解自己理想职业的国家战略需求、社会需求、行业需求、职业需求以及职业环境基本状况,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并对比自身专业、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等实际情况,找出自身在理论知识、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差距,进而确定职业发展目标,作出一份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目的,为今后就业创业、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功打下良好基础的一项实践性活动。职前体验式教育的意义在于深化、细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及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对学业生涯、职业生涯、事业生涯的自我规划和管理意识。短期目标在于加深学生对各行业的认识,增加就业机会;中期目标在于加强学生个人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形象和职业素养;长期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目前高等教育中职前体验式教育的实施情况
美国有上百年的生涯教育历史,学生职业体验从上幼儿园开始。体验式教育作为美国大学多数高校专门的学科,已经纳入课程计划中,体验式教育理念深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目前,我国体验式教育在中小学阶段作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在大学阶段注重学习,而忽视职业体验式教育,教学实践、毕业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疏于管理,甚至可有可无的状态。大部分高校对体验式教育没有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体系,也没有相关教师去指导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实践缺乏理论支撑。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匮乏,教师无论是在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在评阅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方面都无法精耕细作,使学生感觉任务不明确、目的和意义不清晰、实习效果不理想。近年来,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开始前,学校很少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理论指导,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到位,策划意识和实践目的性不强,往往抱着完成学校任务的态度,让实践单位在社会实践表上签字盖章,以取得这门课程的学分作为最终的实践目的,使社会实践形式化。2012年2月3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前体验式教育模式
根据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全面适应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培养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战略高度出发,笔者认为大学生职前体验式教育需要构建需求五层次理论,即职业生涯规划力、职业行为体验力、就业核心竞争力、职业阶段发展力和事业阶段生涯力,笔者把它称之为大学生职前体验“五力需求”模型,通过职前体验式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职业化过程中学会成长、成才和成功,自信地步入社会进行职业化生存。
1.职业生涯规划力是大学生职业行为体验的前提。理论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概念系统,而实践来自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的训练。美国心理学教授费尔德曼认为“在21世纪,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生产性工作来说,能够最大化个体的职业潜能,对于国家和机构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能够建立或保持在竞争力的经济边缘”。因此,高校首先要用职业规划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让学生保持生涯觉察。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在学习自我探索、职业环境分析、职业决策、制订行动方案、评估与反馈等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时,对职业规划的方式方法比较感兴趣而且容易掌握,而由于职业规划原理多且容易混淆,往往容易被大学生忽视,导致课后社会实践中职业体验理解、感悟不够深刻,成为他们职业规划的瓶颈。笔者认为以下最主要的几个职业规划原理需要活学活用,才能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如帕金森的特质――因素匹配理论,强调自身的主观条件与职业的客观环境进行平衡的重要性,两者之间的平衡是进行合理有效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根据职业特征将人和工作环境归为六种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考察人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同等条件下,人和环境的适配性或一致性越高,个体的职业稳定性、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越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按照人生不同年龄阶段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施恩的职业锚理论,论述了人们在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职业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
2.职业行为体验力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基础。部分毕业生通过投简历、面试等环节,手里拥有几家有签约意向的单位,但迟迟不签约,一味地等待、观望,辅导员看在眼里,但又无力说服他们。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足够的职业行为体验,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不够明确,导致无法取舍。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性较强,高校应将大学生的职业行为体验教育有计划、有目标地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辅导员、班主任,在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时,让学生从职业生涯体验的角度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完成任务。在职业行为体验中,让学生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进行自我探索,知道自己是谁,明确自我发展的责任,通过社会认知,明确自我职业发展方向,通过熟悉生涯决策和生涯行动的方法,澄清和初步确定几个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执行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去填补自己和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评估、修正。在职业行为体验中,职业选择最为重要。职业选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一个人很难一下子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需要结合职业规划理论不断地实践。
3.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进入职场的关键。德国劳动力市场专家梅腾斯提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就是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跨职业能力,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范畴以外的思维能力、方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进一步拓展。要培养学生的职场关键能力,就要增强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提升学生未来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国外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体现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国内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进入职场的自信心也强,职业目标定位、归因风格清晰,行为动力强。为此,笔者认为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加强大学生职业化素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职业化就是职业技能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应用到工作中去,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大的效益,就是以此为生,精于此道,就是细微之处做得专业,就是尽量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工作,就是别人不能轻易替代。职业素质是指按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塑造自己,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这就要求大学生作为职业人在进行职业行为体验时,从过去重视职业资格标准考取许多证书,转变为重视职业行为标准,更多关注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
4.职业阶段发展力是职业人成功的必备条件。部分毕业生工作后频繁跳槽,总觉得工作不如意,也有些毕业生虽然自己努力工作但总得不到领导的赏识,自我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笔者认为部分学生缺乏职业化自我管理能力。职业化管理包含职业化行为、职业化技能和职业化素养三个递进层次的主要内容。职业化行为规范更多地体现在一个单位做事情的章法上,主要是职业化思想、职业化语言、职业化动作三个方面的行为规范。职业人要用心工作,经常思考使自己脱颖而出的竞争力在哪里,努力应对环境,改变自己,影响他人。职业化技能是单位员工对工作的一种胜任能力,包括学历认证、资格认证和社会认证(头衔认证)。职业化素养是职业化生存中最根本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单位无法对员工职业化素养有强制性的约束力,职业化素养更多的体现在员工的自律上。因此在校大学生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社会实践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在大学生活中要经常问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工作、自己能够为团队做些什么、钱以外的工作动力是什么、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等。一个职业化程度高的员工,他必将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员工;一个职业化程度高的单位,它必将会成为受到社会尊敬的单位。
5.事业阶段生涯力是人生中社会使命最大的价值体现。职业规划的理论都来自西方,以个人为中心开展生涯规划,容易使职业规划变成个人谋得机会与自我实现的手段,容易变成一种学生功利化技能提高的重要舞台,缺乏时代使命感和价值观。因此,我国高校在职业生涯教育本土化过程中,必须首先让学生学会思考生涯发展的社会共同使命是什么。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大力开展信念教育、使命教育和理想教育,要用国家需要、社会期望、高校办学使命、个人生涯发展以及理念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增强他们到重要行业、关键领域、艰苦地区、复杂环境中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在职业行为体验时要志存高远,积极利用寒暑假和实习、实训机会投身社会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在此引导下,高校帮助大学生拓展其更好的成长空间,激发大学生积聚其更好的成长动力,引导大学生探询更好的成长路径,触动大学生养成更好的成长习惯,让大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事业才是最好的事业。
[参考文献]
[1]黄天中.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徐子良.当代大学生创业就业理论与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杨雄.经济转型亟须大学生提升“职场关键能力”[N].天津教育报,2011-05-27.
[4]Samer khasawneh.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jordan[J].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