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观赏果树杨梅林培育技术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观赏果树杨梅林培育技术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结合杨梅树的生物学特性和观赏果树经营主旨,总结分析了培育观赏果树杨梅林的关键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观赏果树杨梅林培育关键技术有选择适宜林地、构建高位骨干架、采用低密度经营、短剪控型促冠。在困难立地杨梅造林保存率可达90%以上,但与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地比生长量和产果量有较大差异。在困难立地建立杨梅观赏果树林,需要加强抚育管理。构建高位骨干架是观赏果树杨梅林的必要措施,更适合观赏果树林以观光、休闲、游憩和健身为主旨的要求。为了培育健康的观赏果树杨梅林,其经营密度以5 m×5 m、6 m×6 m为宜。短剪是观赏果树杨梅林培育的重要技术措施。杨梅树采取短剪能够起到矮化作用,促进树冠横向伸展,形成有效的结果枝组,达到控型促冠,提高林分的生产力。建立观赏果树杨梅林是可行的,具有明显的乡土特色,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观赏果树林;杨梅;培育技术;生长发育;产量

中图分类号 S6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169-03

杨梅(Myrica rubra Sieb. et Zucc)是杨梅科杨梅属树种,果实多紫红色,汁多,酸甜可口,营养丰富,为鲜美的夏令佳果,是我国特有的水果[1]。杨梅树四季常青,枝叶浓密翠绿,粗壮多节,树形优美,待到春末夏初,成熟的果实丹实点点,犹如无数忽明忽暗的红宝石镶嵌在绿叶丛中,烂漫可爱,是优良的常绿观赏果树[2]。同时,杨梅树耐干旱、耐瘠薄,具有固氮作用,又有很好的防火效能,是多用途的生态树种[1,3-4]。杨梅作为果树、防火树种研究有较多报道[5-10]。但作为观赏果树鲜见报道,有关杨梅观赏果树林培育技术等,迄今尚未见过报道。

观赏果树林作为一个重点开发的知识点和新兴产业[11]方兴未艾,极具开发价值。建立杨梅观光果园,形成以杨梅林为主体的植物群落,让游人在领略亚热带森林风光的同时体会采摘、品尝果实的乐趣,又能维护国土安全,增强生态功能,也可以给经营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有着现实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本试验研究试图分析观赏果树杨梅林培育的关键技术,在营建观赏果树杨梅林中提供林业生产实践经验和可借鉴的技术措施,构建城乡居民观光、休闲、游憩和健身一体化的场所。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林设在三明市沙县水南国有林场水南峡工区38林班52林班2小班。沙县水南国有林场位于沙县(北纬26°6′~26°46′,东经117°32′~118°6′)城郊。当地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8.8 ℃,最冷月平均气温7.2 ℃,最热月平均气温26.4 ℃,极端最高温度40.3 ℃,极端最低温度-9.0 ℃,>10 ℃积温5 518.2 ℃,年降水量约1 678 mm,霜期44~61 d,实际霜日8~18 d。试验地海拔150~250 m,坡度15~23°。土壤为砂页岩发育的红壤,土层厚60~100 cm,造林前为荒山,土壤板结、干燥,立地条件中等偏下。主要植被以丝茅、芒其骨为主。

紫色土试验地位于沙县水南凤凰山,面积35 hm2。土壤为紫色页岩发育的紫色土。该山段原为茂盛的阔叶林,由于人为地一再破坏,试验前山坡中上部为的基岩或半风化的碎屑层。森林群落逆行演替,植被稀少,分布有丝茅、葛藤等旱生植物,系水土流失严重区。

1.2 试验设计

试验林选择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林地建立区组,分别进行不同高度、不同密度、不同修剪试验。

1.2.1 不同高度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高位定干,枝下高控制在1.8~2.3 m,全高控制在3.5~4.3 m(A1);低位定干,主干30 cm开始留养骨干枝,全高控制在1.8~2.5 m(A2);以任其生长作为对照(CK1)。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900 m2(30 m×30 m)。

1.2.2 不同经营密度试验。设4个株行距处理,分别为:3 m×3 m(B1);4 m×4 m(B2);5 m×5 m(B3);6 m×6 m(B4)。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900 m2(30 m×30 m)。

1.2.3 不同修剪试验。设2个处理,分别为:修剪(C),以不修剪作对照(CK2)。采取简单对比试验设计,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900 m2(30 m×30 m)。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在福建省沙县范围内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种植的杨梅林进行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和果实产量进行测定。2013年全面进行调查测定造林保存率、冠幅等主要因子,统计2011―2013年连续产果量。高位定干一般主干上选留4~5条方位分布适当的枝梢作为骨干枝,在每条骨干枝上留3条分布均匀的小主枝,每条小主枝留2条副主枝,骨干枝离地面2 m,副主枝距小主枝30 cm左右,副主枝离地面2.3 m处短截,短截后加强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促发新梢,待新梢长至10~15 cm,应及时定梢、抹芽,一般留3~5条分布均匀健壮新梢,树中下部留长壮梢,上部留短壮梢,控制顶端优势,逐年培养结果枝组,树高控制在3.5~4.5 m。低位定干从苗高30 cm留3~5枝作侧枝,在侧枝上待新梢长至30 cm短剪,逐级逐年循环,树高全高控制在1.8~2.5 m。

1.4 数据处理

数据整理以及统计分析应用Excel软件和DPS数据处理分析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选择适宜林地

林地质量对杨梅林生长状况、果实产量和质量有较大影响。表1为不同林地下杨梅林分状况调查结果。由表1可知:不同林地栽植杨梅林分状况存在差异。杨梅在不同土壤类型、立地等级、小地形生长环境下造林保存率都比较高,在地形荫蔽、水肥条件较好林地造林保存率可以达到98%;在低丘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层较薄的紫色土林地,造林保存率仍然可以达到90%以上,表明杨梅树较耐瘠薄,有较强的抗逆性,选择杨梅作为观赏果树林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表1还可以看出,虽然杨梅树在困难林地造林保存率较高,但与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地相比,生长量和产果量还有较大差距。立地条件较好的Ⅱ类地,10年的杨梅林分生长良好,林相整齐,冠幅达362 cm,冠层厚280 cm,平均产果量17.6 kg/株;同样红壤的Ⅳ类地,土壤质地板结,林地干燥,立地条件较差,10年的生林分状况一般,冠幅302 cm,冠层厚192 cm,平均产果量11.7 kg/株,与1号标准地相比,冠幅、冠层厚、产果量分别降低16.6%、31.4%和33.5%;7号地为紫色土水土流失区,土层只有30~40 cm,与1号地相比冠幅、冠层厚、产果量分别降低14.1%、28.2%和31.3%,由此可以看出:杨梅林虽然在困难立地下造林可以成活,但要提高杨梅林的产量,需要选择较好的立地质量的林地,以低山、阴坡或半阴坡,坡地中下部为宜,一般情况下,尤其是在水土流失的情况下,土壤养分和水分在山坡中下部富集[12],为杨梅林生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观赏果树林构成的重要因素,其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和多重价值,其首要的目的是美化人们观光、休闲、游憩和健身的环境。一般观赏果树林宜选择交通的城市郊区。在城市郊区,由于长期人为干扰,林地条件较差,土壤普遍板结、瘠薄,土壤肥力低下,缺乏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因此,在困难立地的城郊建立杨梅观赏果树林,需要加强抚育管理,增施外源营养物质,以满足杨梅林正常生长发育对水肥等条件的要求。

2.2 构建高位骨干架

矮化作业是现代果树经营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不同高度果树经营效果也不同。表2为不同经营高度杨梅林的经营效果。从表2可以看出,CK1树高生长量最大。杨梅是常绿乔木,10年的杨梅树任其生长树高可达738 cm,与处理A1、A2相比树高生长量分别增加73.6%和159.9%。但CK1的顶端优势制约了冠幅生长,3种处理中CK1的冠幅最小,仅为处理A1、A2的69.1%和63.5%;从产果量分析处理A2>处理A1>CK1,处理A2产果量比处理A1、CK1分别增加13.43%和74.7%,处理A1比CK1增加54.0%;表明处理A2有利于提高产果量。这可能与经营年限和密度等因素有关。本试验均为10年生林分的杨梅林,经营株行距4 m×4 m,处理A2降低了树冠高度,杨梅林个体之间暂时互不遮光或少遮光,CK1由于树冠高度大于行距,处理A1树冠间已经开始交接、穿插、重叠,个体间竞争加剧,对产果量产生了影响。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3、4)。

处理A2与处理A1间产果量未达到显著差异,处理A1、A2与CK1间产果量达到显著差异,控制树高是必要的技术措施。产果量大小是观赏果树林评价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观赏果树林是以观光、休闲、游憩和健身为主旨的林分,处理A1不仅可以抬高树冠高度,而且有利于林内空气流动,降低病虫害发生率;释放林下空间,留养或套种林下植被,提高林分生物多样性,构建健康观赏果树林。同时有利于游人自由穿行于果树间,身临其境,乐在其中,陶冶情操。笔者认为:观赏果树杨梅林以处理A1较为适宜。

2.3 采用低密度经营

林分经营密度直接影响林分对光能利用率及对土壤营养与水肥的吸收状况,从而影响林分生产力[13]。不同经营密度树高、冠幅、冠长、产果量的调查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经营密度杨梅生长发育状况性状不尽相同。树高由于采取矮化作业和修剪技术差异较小,与密度大小无明显相关。冠幅、冠长和基径均随着经营密度增加而减少,单株平均产果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处理B2>处理B3>处理B4>处理B1,并不随着密度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株行距3 m×3 m,现有保存密度1 094株/hm2,林分已经满园,树冠多交接、重叠,制约了冠幅的生长,株行距4m×4m,现有保存密度625株/hm2,林分也比较拥挤,林下植被稀少,总产果量处理B1>处理B2>处理B3>处理B4,显然与经营密度密切相关。杨梅喜阴,在经营密度较大时,相互间的庇荫,可以促进生长、多萌芽,能够迅速形成树冠,在早期对光照利用率可以达到最大,但随着树冠穿插和层叠,内膛密集,光照降低,枝条生长孱弱、细长,枝叶有效容积下降,影响结果枝组的形成与生长,萌芽数量减少。表明经营密度对产果量的影响在树冠接近郁闭时已经开始产生。本密度试验采用矮化作业模式,对经营果树林或许是合适的,但作为观赏果树林还值得商榷。在较大密度观赏果树杨梅林中,当树冠抬高后,树高大于行距,冠径大于株距,树冠出现交叉、相接、重叠,林分已经郁闭或基本郁闭,透光率较低。

作为观赏果树林,林内应该要有一定的透光度,游人在观赏果树林的行动中,沐浴阳光是惬意也是健康的基本条件,而且作为健康的林分,需要有较正常生长发育的林下植被层。姚茂和等认为:林下植被生物量与林分郁闭度呈较密切的负相关,杉木林林分郁闭度只有在0.7以下林下植被才会大量产生[14]。综上分析,笔者认为:观赏果树杨梅林的经营规格以5 m×5 m、6 m×6 m为宜。

2.4 短剪控型促冠

杨梅为常绿乔木,高可达13 m[1],具顶端优势,自然生长的树形疏散、相对狭长,有效结果面积较小。杨梅枝上顶芽为叶芽,着生花芽的枝条无叶芽,枝梢顶芽及其附近4~5芽容易发枝。杨梅材质柔软,易倒伏,难成形。传统的果树修剪培育树形的目的就是增加单位林地面积的叶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获得单位面积上的高产量。表6是修剪与不修剪杨梅树的调查测定结果(10年)。从表6可以看出,采取短剪处理,刺激了隐芽萌动,形成短结果枝组,对杨梅树体有很好的矮化效果。处理C树高382 cm,而不修剪(CK2)树高为667 cm,处理C树高仅为CK2的57.3%;骨干枝基径处理C 6.8 cm,而不修剪(CK2)处理3.3 cm,处理C骨干枝基径比CK2增加106.1%;冠幅处理C 325 cm,而不修剪处理222 cm,处理C冠幅比CK2增加46.4%;冠长处理C 278 cm,CK2 485 cm,但前者枝叶浓密,绿叶层厚,后者枝叶稀疏,修剪后的结果枝组处理C 1 220条,而CK2只有334条,处理C有效容积比CK2增加2.7倍。表明修剪整形分枝多,枝芽多,树冠较厚实。这可能是由于植株修剪改变了营养养分的供给方向,增加三级潜伏芽供给,从而三级潜伏芽萌发,同时使枝叶分布格局趋于合理,有效光合面积提高。基径、新梢长度、分枝数量、枝芽萌发数量是构成树冠的主要元素,影响到生物量的高低。

经修剪的杨梅林采用统一的枝下高(180 cm),控制树高350~450 cm,给人以集群美感。杨梅分枝多,隐芽易萌动,采取定向短剪可以重塑具观赏美感的树形。

不同处理杨梅产量及品质见表6。经统计2011―2013年处理C平均产果量15.3 kg/株,比CK2(8.5 kg/株)增加80%,平均单果重比CK2增加45.2%,商品果率为80.3%,比CK2增加24.1%,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为11.3%,比CK2增加5.6%。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杨梅树采取短剪能够起到矮化作用,促进树冠横向伸展,形成有效的结果枝组,以控型促冠,提高林分的生产力,是观赏果树杨梅林重要的技术措施。

3 结论与讨论

(1)杨梅是我国特有的水果,也是优良的常绿观赏树种。选择杨梅在福建省西北部建立观赏果树林是可行的,有明显的乡土特色。观赏果树杨梅林培育关键技术有选择适宜林地、构建高位骨干架、采用低密度经营、短剪控型促冠。

(2)因地制宜制定经营技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在困难立地杨梅造林保存率可达90%以上,但与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地比生长量和产果量有较大差异。在困难立地建立杨梅观赏果树林,需要加强抚育管理。

(3)构建高位骨干架是观赏果树杨梅林的必要措施。构建高位骨干架与对照比,冠幅增加44.7%,产果量增加54.0%。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高位定干与低位定干处理间产果量达到显著差异,均比现有产果量略低,但更适合观赏果树林以观光、休闲、游憩和健身的主旨。

(4)低密度经营是观赏果树杨梅林的合理手段。不同经营株行距单株平均产果量从大到小依次为4 m×4 m>5 m× 5 m>6 m×6 m>3 m×3 m,总产果量3 m×3 m>4 m×4 m>5 m×5 m>6 m×6 m。为了培育健康的观赏果树杨梅林,其经营密度以5 m×5 m、6 m×6 m为宜。

(5)短剪是观赏果树杨梅林培育的重要技术措施。杨梅树采取短剪能够起到矮化作用,促进树冠横向伸展,形成有效的结果枝组,达到控型促冠,提高林分的生产力。

4 参考文献

[1] 陈存及,陈伙法.阔叶树种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左芬.观光果园的果树景观设计[J].浙江农业科学,2010(2):269-272.

[3] 沈兆敏.中国果树实用新技术大全:常绿果树卷[M].北京:农业科学出版社,1999:596-601.

[4] 柴春燕,冯林国,董建国,等.经济生态树种杨梅的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2(12):145-147.

[5] 林秀香,林秋金,苏金强,等.福建省杨梅种质资源概况[J].福建热作科技,2007(4):18-20.

[6] 何新华,陈力耕,陈怡,等.中国杨梅资源及利用研究评述[J].果树学报,2004,21(5):467-471.

[7] 林旗华,钟秋珍,张泽煌.福建省杨梅20年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福建果树,2012(4):28-32.

[8] 陈存及,杨长职,吴德友.生物防火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

[9] 张新民,吴道圣,罗培宏.运用杨梅造生物防火林带技术[J].林业科学,1991,27(6):644-648.

[10] 陈存及,何宗明.37种针阔树种抗火性能及其综合评价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5,31(2):135-143.

[11] 沈向,毛志泉.观赏果树的兴起与发展[J].落叶果树,2005(2):58-59.

[12] 东北林学院.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13] 杨瑞仙.永安桉树大径材培育关键技术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149-151.

[14] 姚茂和,盛炜彤,熊有强.杉木林林下植被及其生物量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1,27(6):6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