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客家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客家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忧国忧民、爱国爱乡、勤奋好学、崇文重教、勤俭诚信、团结协作”等等的优良传统,对闽粤赣边区的客家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传承和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历史篇章。

[关键词]优良传统;客家;中华民族;传承

[作者简介]刘加洪,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社科部副教授,副主任,广东梅州514015

[中图分类号]CD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3-0125-03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忧国忧民、爱国爱乡、勤奋好学、崇文重教、勤俭诚信、团结协作”等等的优良传统。它孕育于五千年历史文化之中,渗透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令世界为之瞩目。中国人都尊炎黄为始祖,后人均称炎黄子孙,他们在中华大地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启了华夏民族的文明之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炎黄二帝的后人不断地繁衍和创新,中华大地的文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随之形成。从中原大地辗转迁徙至闽粤赣边区的客家人,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他们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客家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发展

一、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

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价值取向,它激励着中华儿女拼搏奋斗、奋发图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体现在《周易》的两个命题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努力向上,绝不停止,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困难、奋勇拼搏、奋斗不息的精神气质和顽强生命力。厚德载物就是要有淳厚的德行,能包容万物、开拓创新,表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包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胸襟。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正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离不开奋发向上和开拓创新的思想。从客家人不停行进的厚实的身影里,表现出其具有强烈的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意识。客家人被迫长途跋涉,辗转迁移,扎根闽粤赣,进而飘洋过海,足迹遍天下。只有充满信心,具备自立自强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可能在颠沛流离中坚持下来,才可能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才可能开创出一条美好光明的道路。

近代客家先贤黄遵宪的远祖、宋代黄氏开基祖黄峭山,在子女出门创业时吟诗相送,其中有云:“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以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这首歌谣反映了客家人远离故土、志在四方的历史际遇,表现了客家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境界。事实上,很多客家人的族诗都有类似的表述。有了这种自强自立的顽强意志、海阔天空的宽旷胸襟、开拓创新的精神素质,客家人才能做到“日久他乡即故乡”,才能把闽粤赣三角地带的土著居民融合进来,最后“反客为主”,形成独特而优秀的客家民系。有一首客家山歌则唱道:“一条裤带过番邦,两手空空敢飞天。不怕吃尽苦中苦,自有无穷甜上甜。”这首客家山歌唱出了闻名海内外的张弼士在南洋起家的艰辛、创业的不易,也是千千万万海外客家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真实写照。

客家人在历史上正是以这种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造就了许多英杰,同时形成许多在艰苦环境中追求人生理想的格言和家训,这正是客家人矢志不渝,战胜困难,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许多卓有建树的客家人物,是清贫苦读中只身投向社会或系一条裤腰带远涉重洋的,他们之所以能干出一番事业,就是因为他们树立了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理想信念。客家人不安于现状,总想改善环境。改变处境,开拓创新;他们为人处事都显露出“革命”、“开拓”、“进取”、“创业”的潜质。

二、忧国忧民、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

忧国忧民、爱国爱乡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它激励着中华儿女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中华民族的忧国忧民、爱国爱乡,体现在儒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模式上;体现在墨子“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和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信念上;体现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格言上。这些思想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壮志豪情。它教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自觉报效祖国,献身国家、民族,并在关键时刻经受了考验。

客家人普遍存在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这是由于客家民系是在迁徙流移中形成。客家先民饱受战乱和压迫带来的痛苦,因此客家人对家园的安定、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崛起有着强烈的渴望。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中说:“客家民系最富爱国保族的思想,这因他们先人,昔年曾受北部异族,强烈压迫,向南迁徙非出己愿,当其辗转达至大江南北岸时候,已不知经了几多流离、几多颠顿,而后九死一生,幸存着一部分系裔,追怀往痛,旧恨难消,父以传子,子以传孙,一种嫉愤外族的情怀,遂致历久不释,这许就是他们民族思想来源罢。”日本人山口县造的《客家与中国革命》高度赞扬客家人,认为“他们原有一种自信与自傲之气,使其能自北方胡骑之下,迁至南方,因此,他们的爱国心,比任何一族为强,是永远不会被征服的……翻开数百年之中国历史,没有一次政治变动,是与客家人无关的”。客家人爱国爱乡精神源自中原汉族传统,而因动荡迁徙更加强化。

每当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客家人总是冲锋在最前、坚持到最后,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用鲜血捍卫了民族独立,用铮铮铁骨维护了国家尊严,谱写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篇章。南宋客家人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不幸被俘,乃作《过零丁洋》诗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为国捐躯的决心,体现了其绝不偷生、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写得慷慨悲壮,气吞山河,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它不知激励了后代多少仁人志士为忠于国家民族奋然前行。慷慨赴死!

再如“二十一条”签订时。在梅县东山中学读书的才18岁,面对袁世凯阴谋称帝,局势混乱,全国讨袁声势浩大,革命浪潮汹涌,爱国志士无不欲以身报国。他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油岩题壁》诗:“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有感于外患频仍,内乱不止,国难当头,危机深重,决心立志从戎,拯救百姓,报效国家。表达了他志在天下、忧国忧民、济世救穷的远大志向。

三、勤奋好学、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

勤奋好学、崇文重教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它激励着中华儿女刻苦攻读、锲而不舍。中华民族的勤奋好学、崇文重教体现在《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的人生理想上;体现在《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后汉书・鲁丕传》“沉深好学,孳孳不倦”的精神追求上。从战国末年苏秦“锥刺股”,到汉人孙敬“头悬梁”、晋人车胤“囊萤”夜读,再到南朝顾欢“燃糠”白照,都是古人勤奋读书的典型。似这样刻苦攻书的例子,世代相传。

“耕读为本、崇文重教”是中国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之精髓,并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立国之本而加以推崇,客家人更奉此为兴家立业之法宝,融入到血脉之中。客家人通过堂联、族谱、谚语、童谣、竖楣,激励子弟勤奋好学、成才立业。客家人深感兴学育才之重要,始终把尊师重教放在首位,普遍设立学宫、族学、书院和新式学堂,使客家地区教育普及,城乡学子勤学苦读,崇文兴学蔚然成风,被人们誉为“文化之乡”、“人文秀区”。

走进客家地区,“教子读书,比屋皆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支持子女读书。即便是很贫困的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了,父母依然咬紧牙关,义无反顾地供子女读书。旧时,有卖田地供子女读书的;有挑担、卖樵供子女上学的;有因家贫无法让子女上学、而从千里之外背着书回来教子女的父亲;有帮人舂米两天只吃一次饭为供丈夫读书的妻子……客家人家境再困难,即使是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在当地。出现了一批刻苦攻读之士。据明朝祝枝山编《正德兴宁县志》记载神光山,宋代罗孟郊读书于此,夜见山有五色光彩,因而得名;山下泉水清冽异常,孟郊善书,洗砚池中,水尽黑色,因名墨池。明万历辛亥孟夏县令陈应荐亲笔书“墨池”两字刻石,立于池边,后人便在此修建一座墨池寺,以供信众奉香朝拜。客家人崇文尚学,重视教育,以致客家地区教育发达。

四、勤俭诚信、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

勤俭诚信、团结协作是中华民族高尚的思想情感。它激励着中华儿女勤俭守信、同舟共济。中华民族的勤俭诚信、团结协作体现在墨子“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和孔子“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的价值取向上;体现在《礼记・礼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和《论语》“行已有耻”,“直道而行”的道德规范上;体现在《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文化传统上。勤劳节俭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凡有识之士,无不以勤俭为做人的美德、持家的要诀、治国的法宝,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

客家人素以勤俭著称于世。历史上,客家先民历经战乱流离,迁徙跋涉,终于在赣闽粤山区扎下根来,用勤劳的双手把这块林深路隘、沟壑纵横、重峦叠嶂的蛮荒之地,垦辟成鸡犬相闻、人声喧闹的人间乐园。因此,客家人十分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刻苦耐劳、勤俭朴素的传统美德。经过长期的考验,这种美德不断得到发扬光大。正是依靠刻苦耐劳、勤劳节俭这个传家宝,客家人能在艰险丛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站稳脚跟。

《嘉应州志・礼俗卷》载:州俗土瘠民贫,山多田少,男子谋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妇人。故乡村妇女,耕田、采樵、织麻、缝纫、中馈之事,无不为之。客家著名诗人黄遵宪在《高祖妣钟太夫人述略》中评价客家妇女云:“妇女皆勤俭。世家巨室,亦无不操井臼设酒食亲缝纫者。中人之家,则无役不从,甚至务农业商,持家教子,一切与男女等。”《大埔百侯杨氏族谱》有关的训规:勤俭者,起家之本,传家之宝也……克勤克俭,教儿孙两行正道……

诚实守信,是待人接物方面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视为做人美德。客家人认为“无信非君子、无义不丈夫”。把信义视为社会交往中为人处事的基本品德,并把它作为判别朋友或“小人”的价值标准。

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原则,是客家人世世代代繁衍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柱。团结是力量,也是一种美德,和谐兼容是一种心灵要求和社会氛围。客家人极重义气,保持着中华文化“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团结拼搏精神。一方面,他们身在异乡为异客,另一方面,要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带来的种种困难,就必须精诚团结,共创基业。这是客家传统文化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形象表现。可以说,土楼、围龙文化本身就是团结协作、共同御外在居住环境上的写照。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谱写了“团结友爱、和衷共济”共建美好家园的历史篇章。

客家优良传统来自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种激励人们昂扬向上的文明成果。这些优良传统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精神动力,也是客家人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它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充分挖掘客家优良传统,于国家安宁、于民族发展、于社会进步、于家庭和睦、于个人上进,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