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然生态优先 构建宜居城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相比日益拥挤的中关村一带,地处“上风上水”的北部山后地区将是今后五年海淀区着力发展的新区。北部新区将成为北京市高新技术研发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城市西北部的重要旅游区与宜居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如何规避以往出现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是我们应该着重考虑的,为此我们专访了相关方面的专家栗德祥教授和岳生阳老师。
《中关村》:在海淀新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应该树立一个什么样的理念?
栗德祥: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非常重要,但系统本身却十分脆弱,破坏容易而恢复难,所以人们必须树立“自然生态优先”的思想,才能确保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平衡。
海淀北部山后地区位置非常重要,俗话说得好,这是一个“上风上水”的地方,文化建筑遗产十分丰厚,绿化条件很好,又处于北京西郊历史名胜区,是北京的生态保护带。从北京市绿化格局来讲,处于第二道绿化隔离带上,是一块斜形绿地。它对于北京市生态建设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因此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慎重对待,要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比较小,总面积大概有230多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多万,是一般城市人口密度的十分之一,条件还是很好的。如果规划得好的话,仍然可以建成一个生态条件非常好的的一个区域,当时想对于一个城市的建设来讲,提出生态优先的建设理念并贯穿下去的话,才能把这个城市建设好,朝生态城市这个方向发展。
《中关村》:在具体开发建设过程中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和着手呢?
栗德祥:首先要对这一地区做一个资源的综合评价,通过城市生态资源的综合评价,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碳氧平衡原理,构建城市自然生态安全网络,确保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并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提供科学的设计依据。如对于这一区域的气候、地形、水文、动植物逐一进行分析,然后叠加到一起,形成“生态适宜性分析模型”。从这个模型中分析哪些地方要进行生态保护,哪些地方可以进行开发建设,不能凭主观的意志去干。生态安全在整个城市建设中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也是城市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这个系统又是最脆弱的。因此强调生态优先,在自然、社会、经济这样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当中,自然生态系统要格外的呵护,把它放在优先地位,这个系统才能平衡、协调的发展。根据“生态适宜性分析模型”、生态安全网络,在设计中,我们还要考虑“绿容率”,用它来控制和科学地评价绿地的生态效益。绿量是植物叶片的总面积;绿容率是总绿量除以总建筑用地面积。与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所不同的是,绿容率不仅仅是一个平面绿地的概念,还是一个立体的绿化效果衡量指标。指数越高生态效益就越好,在植物配置时要据此做出规划。
《中关村》:在新区的交通建设规划和建筑材料的选用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栗德祥:新区的中心部位要考虑车流量。通过隔离墙来控制声噪。在路下面做一些涵洞让小动物通过,还可以做绿色桥,在桥面盛放浮土,栽种绿色植物。这些都是在新区的交通规划中应该做到的。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面,在设计时要有一定的要求。要从节能和环保考虑,提高利用率,做到良性循环。在建筑高度设计方面,不宜盖高层建筑而选择一些小高层。此外我们还应该清楚:建筑设计得再好都有缺陷,而树木天生就是美的。城市不应该突出建筑,而应该突出绿树。树种应该选用一些本地的,避免水土不服。
《中关村》:能否谈一下您对海淀新区建设中生态设计方面的一些建议?
栗德祥:在生态设计方面我主要有这些建议:1、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要看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尽量避免生态赤字,而且要采取一些措施消减生态赤字。2、要遵循系统化的原则,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合。不管在规划还是在建筑设计上,都要追求资源整合。3、生态优先,确保安全。城市是由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等构成的复合体。自然生态系统强调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社会生态系统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和文化的先进性;经济生态系统强调适度发展和循环经济。这里既要保持每个系统内部的平衡,更要强调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复合生态系统的最优化,达到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目标。我们要追求的是三个系统内部要平衡,同时系统之间要协调。自然系统要优先,这样才能做到三者之间的平衡。4、要建立整体的生态建筑观,其中有四个要点。一个是建筑跟环境,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建筑本身和它的场地,和外在环境是互动的关系,有一个能量交流的关系。因此设计就不能够只考虑室内,只考虑个体,不考虑环境。再一个从时间来讲,要建立全寿命周期的观念。第三从空间看,要注意空间置换的影响,也就是说这块本来是一个比较好的环境,通过我的建设破坏了这个环境,就是空间置换会对环境产生压力。第四还要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在人居环境建设中要高效利用和保护地球上的资源。 从少费多用的非物质化,即减量化;到循环利用的再物质化,即资源化。5、要因地制宜,被动优先。因地制宜,是指不同气候区建造的时候是不一样的,采取的策略也是不一样的。被动优先就是首先用被动的方式,就是通过建筑师用自然的方式解决室内的舒适度的问题。如果这个没有完全解决,我们再借助主动式的控制系统。从经济上来讲,被动式节能最省钱,同时也能营造一些地方性的特点,把地方的文化也融进建筑。6、要讲学科交叉,多方共建。搞节能建筑也好,绿色建筑也好,不是一个专业能解决的,必须跨专业、或者是跨行业的共建,才有可能。所以,现在建设一栋建筑,一定要有多专业的合作单位一起来配合。7、要建设新的生态文化,普及生态伦理观,引导绿色消费。仅仅从设计角度采取措施,解决节能建筑的问题,大概只能解决50%多一点,剩下的40%多是要靠引导绿色消费来解决,要依靠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8、要用生态位的理论和生态适宜性的原理来对待生态建设事业。根据生态适宜性原理,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或称存在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或称非存在生态位)。物质的存在状态是在变化的,在现实生态位的状态下,它是资源;而在潜在生态位的状态下,它则是废弃物。
比如说垃圾,垃圾就是放错了时间和地点的资源,从这个角度讲是不存在垃圾的,只是放的位置不对,放的时间不对的问题。当人们不断地将潜在生态位变成现实生态位时,物质就会从一种资源转变成另一种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