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向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才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向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才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传统的考试招生制度弊端说

(一)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招生制度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招生制度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它的高利害性导致学校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赢得考试、获取高分成为了教育和学习的直接目的。这也就衍生了一系列问题:考试科目倍受重视,非考试科目遭遇轻视,甚至难以开全、开齐,课时被挤占;考试内容成为教学内容,偏重于知识考查的考试内容导致学校和教师采用题海战术,学生负担沉重,却换来“高分低能”的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考试、填报志愿如赌博,一次考试的糟糕发挥淹没平时无数的努力,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等等。

第二,考试的形式单一,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传统的考试招生制度中采用的考试基本都是纸笔测试,纸笔测试有利于考查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深度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局限性是较为突出的。

第三,评价标准唯一,分数绑架公平。考试的总分数实际上成为招生录取的唯一标准。依照总分的高低排序选拔看似公平,但实际上却可能是绑架了公平,使一部分有专长、有偏科、有特殊才能的人遭受了不公平,束缚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整齐划一的考试招生模式束缚个体的自主、多样化发展

在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中,往往过多强调的是统一、共性的特质,忽视或者说无法顾及个体和个性。一方面,高校招生的自和选拔人才的多样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只能以高考分数为主要甚至是唯一判断标准。而事实上,各个高校都有各自的发展目标,不同的专业更有其发展的不同需求,他们在招生录取和培养人才时,都希望能挑选出来适合自身培养的人才,对于学生潜质、兴趣以及能力结构的要求也有差异,却未必需要是分数最高。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的考试忽略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发展,不利于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选拔。而且,学生在考试招生制度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没有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只能在“规定动作”中争取更高的分数;他们也没有选择考试的权力,只能在规定时间内争取最良好的发挥。

(三)考试招生制度在改革发展与保障公平之间徘徊,社会诚信机制有待建立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变统一考试评价为综合评价,例如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高考挂钩,校长推荐制等多元录取制度,这些改革的探索都或多或少地引发了学者以及社会大众的讨论,其中,质疑的声音更多是针对改革内容的公平、公正问题。目前,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尚未构建完备,通过权力、金钱等进行各种不正当交易的现象难以杜绝,公众对公信力以及人的道德情操评价偏低。因此,在目前的客观环境下,减少人为主观评价参与的选拔形式依旧是社会大众认可的主流形式,统一的考试依然是能够最大程度防止权钱腐蚀,保证考试与选拔公平、公正,维护学生公平的受教育权利,使他们凭借自身的实力升学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尽管人人痛恨应试教育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支持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高利害考试,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对考试的可比性、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的关注往往会多于对考试是否考察了学生的真实能力等考试效度的关注。

因此,从长远发展看,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选拔人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从当下诚信体系不健全的社会环境下,触动统一考试的任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都步履维艰。兼顾公平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能够持续推进的关键,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健全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成效及反思

针对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端,特别是给学校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导向的问题,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探索从未止步。

(一)改革考试内容,注重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首先,探索考试科目的设置改革,通过科目的调整、综合,改变考试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部1999年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出推行“3+X”的考试科目方案。2002年以来,“3+X”科目设置改革在除港澳台地区外的全国31个省(市、区)陆续实施,大多数省的“X”趋向于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着重考察文理科的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如山东省从2007年起启用了“3+X+1”的模式,在知识测试以外,还增加了“基本能力测试”,考察新课程普通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及科学与人文素养的综合水平,内容并非学科试题的简单叠加,而是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改革考试内容,提高命题水平。为了与高中新课程的推进相衔接,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逐步从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2007年首批试行新课程的4省(区)实行高考综合改革,进一步强调考试内容要与时代贴近、与社会贴近、与考生实际贴近的“三贴近”,而且增设了选考模块,与新课程改革遥相呼应。

(二)综合素质评价与升学考试挂钩,打破一考定终身

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招生要参照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2008年以来,教育部出台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探索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逐步纳入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各省响应教育部要求,相继将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高考相结合,有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参考依据的“软挂钩”,也有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某个标准以下则不能升学、录取的“硬挂钩”,由此,打破了以升学考试为唯一选拔标准的传统格局。

(三)下放高考自,探索分省出题、自主招生

在高考改革中,不断明晰的一个改革方向是高考自的下放。首先表现在分省出题,突破统一出题考试。北京在2002年开始自主命题,2004年天津、重庆、广东等9省市也加入到分省自主命题的行列。到目前为止,有16个省市实行分省自主命题。通过分省自主命题实现高考自下放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发挥地方教育优势,促进地方课程开发以及新课程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切实贯彻实施。

另一方面,自主招生范围不断扩大,招考模式逐渐科学化,打破了“招生唯分数论”,有利于人才标准多样化。从2003年起,教育部启动了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改革,赋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自主招生权。目前,具有自主招生权力的高校已经增加到80余所,且范围扩展至高职院校。尽管自主招生的实施还局限在部分学校,自主招生的比例也仅占招生规模的5%左右,但是自主招生的探索对于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意义重大。高校在自主招生中通过自主命题的笔试与面试,将各自的人才选拔标准充分地体现在试题中,从而选拔出符合各自学校发展目标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学生。在面试中,招考双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临场应变、问答互动等多个方面评价/表现其综合素质。还有的学校设置了体育测试或根据需要提供了艺术才能展示的环节,这些不仅体现了学校方面的选拔标准,也为有专长或发展全面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我展示平台。这些探索和尝试突破了固有的“以分取人”的传统模式,以另一种考试理念和途径,不断促进人们对人才多样化的理解。

可见,我国针对传统的考试招生制度各种弊端的改革尝试从未停止,并初显成效。但是,总的来说,在教育各项改革中,对于考试改革的探索还是较为初步的,甚至相对于课程改革是滞后的。有的改革还只是局限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距离考试招生制度的整体、系统的改革还有较大差距。而各项改革在推进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分省自主命题导致题目质量下降;又如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标准不明确,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选拔标准在很多地方是形式多于内容;以及在自主招生中,招考的规范性问题,笔试面试考题纷杂、偏题、怪题屡遭公众质疑等关于考题的科学性的问题。

三、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趋势及其建议

目前,课程改革已实施10余年,从如火如荼的激情改革步入了推进、反思、调整再推进的稳步改革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如何与新课程以及与评价制度改革同步等难点问题日益凸显,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未来,要保持学校一线改革的热情,深化改革并最终全面实现改革的目标,需要利用好考试招生制度的导向作用和杠杆作用,将其作为突破口,大胆创新、稳步有序地推进。

(一)加速考试制度的科学化发展

首先,进一步完善高考的统一命题和分省命题的方式,丰富考试科目试题库,加强考试题库的研究,保证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提高命题质量,减少以记忆性知识和解题技巧为主的考题,着重研究命制考察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题。缩小不同省市的高考命题难度差异,为流动人口的非就读城市高考以及异地高考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加强考试管理,完善考试专业性。这是提高考试招生制度科学性的重要途径。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加强对考试管理,完善专业考试机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保障考试的专业性和考试招生制度的规范性。

(二)促进考试招生制度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首先,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实施分类考试就是要改变现行考试招生制度中不分层次、类型统一实施一种类型考试的状况,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上一级学校选拔不同人才需要的差异,分类进行考试,从而使考试更具针对性,能够考察不同能力,为上一级学校科学选拔人才服务,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实施综合评价主要是改变一考定终身、分数论英雄的评价观念与评价方式,实施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将不仅关注学生升学考试的状况,还要关注学生日常的学习与表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学业水平考试的情况等,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同时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作用。实施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将改变考试独木桥的状况,为优秀人才、专门人才、创新人才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录取途径。

其次,进一步增加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权力。这是增强考试招生制度活力的有效方法。下放招生的权力,调动学校的积极性,使其按照自己的人才标准实施考试与选拔,录取符合各自学校培养方向的学生,这有利于人才标准的多样化,有利于上一级学校富有特色地发展,也有利于下一级学校改变应试倾向,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权力包括考试内容的选择、考试次数的选择以及考试种类的选择,使考试招生制度更加人性化,从完全被动地被评价变为有一定自主选择权力。

(三)推动考试招生制度进一步迈向公开、公平、公正

考试招生制度的公平、公正始终是学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高考的公平、公正直接关乎社会公平,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招生考试环境依然严峻,管理工作还存在监督缺位,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小贴士·

不妨将想像力列为评价标准

珠海市斗门区举办第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第九届中小学生电脑软件作品大赛颁奖仪式,200多名中小学生的“奇思妙想”纷纷获奖。大赛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说,之所以举办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旨在更好地提高斗门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电子作品设计,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活动,发挥大家团结合作的创新精神。(2012年12月27日《珠海特区报》)

将想像力纳入教育考核和竞赛范畴,这种做法目前在国内学校还真的不多。它意味着,传统以分数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正在逐渐向多元化迈进。想像力不是教育配角,而是教育主角;不是可有可无,而应努力挖掘;不应冷眼歧视,而应温情脉脉、高度激赏;不应不闻不问,而应创造条件、主动探究。尽量为想像力发展架桥开路,排山倒海,提供愉悦、顺畅的发展环境。

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孩子的想像力发展,关系到国家发展,关系到人才战略。创造学的鼻祖奥斯本一针见血地指出:“想像力建立了强大的美国。”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斗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侧重想像力考核,这对招生制度、社会观念乃至教育文化都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观念更新。“善待奇思怪想”仅仅说说,只是进行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是不行的,更重要的要去做,做出踏踏实实的行为,就像斗门区一样,让更多奇思怪想者得到挖掘,让偏才怪才得到制度性和社会性赏识。唯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得到跨越发展。(文/刘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