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开启电梯智慧监管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启电梯智慧监管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一项新技术,物联网在电梯安全监管中悄然试行。那么物联网技术在电梯安全监管中,能够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能够实现哪些功能?能否代表未来电梯安全监管发展新趋势?

当我们乘坐轿厢式电梯时,有时会突然遇到停电、梯门无法顺利开启电梯突然冲顶或蹲底等突发事件,手机没信号、拍门无响应、无法顺利表述故障类型……正当我们心怀恐慌、焦虑不安的时候,安装在轿厢内的视频系统自动开启,电梯管理平台系统通过视频,一边安抚乘客的情绪,一边教授大家如何自救。很快,维保人员赶到事故现场,根据系统反馈,排除故障,救出受困乘客。

以上的场景,就是电梯物联网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实际应用。

据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处长李亮华介绍,目前在北京市东城区,有2013部电梯已经试点“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平台物联网应用”,至“十二五”末期,全市的电梯都有望纳入物联网监控平台。

电梯安全 引发思考

2011年7月5日,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一上行扶梯发生设备溜梯故障,造成1人死亡、3人重伤、27人轻伤。事故发生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起事故也给北京的电梯安全运行敲响了一记警钟。

“北京市电梯行业有着自己的特点。电梯事故稳中有降,但仍然是防范的重点。”李亮华介绍说,首先是数量多、增速快,截至2013年5月底,全市电梯已达15.2万台,“已经超过了美国纽约的电梯数量,居世界城市第二位,并且还在以每年1万多台的数量增加。预计到2020年,全市电梯将达到20万台。”但是与全国相比,北京市电梯整体安全状况还相对平稳。

另外,电梯故障频发,社会关注度高,投诉占比也较高。据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统计,电梯投诉举报已占到北京市类特种设备投诉量的86%。

因此,北京市电梯安全监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电梯安全环节链条长、安全责任分散。”以一个居民楼为例,电梯的使用单位、物业、电梯制造商、维保单位都对楼内的电梯负有安全责任,但是各自的责任又不明确。

老旧电梯占比不断攀升。李亮华列举了一组数字,截至2013年4月,北京市“10岁”以上的电梯已达3万2577部,占全市电梯总量的23%。

李亮华分析说,当前电梯安全工作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渠道不畅,导致电梯发生故障时难以使用专项维修资金进行维修,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消除。二是电梯零部件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供应混乱。由于原厂配件价格较高,不少维保单位为降低成本而选择劣质配件,导致电梯部件频繁维修,使用寿命缩短。三是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单位数量多、规模小,安全管理水平和组织化水平低,企业诚信机制不健全,低价恶性竞争等问题突出,均难以保证电梯的质量。

除市场机制外,李亮华还提到,目前我国电梯行业法规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例如最为关键的电梯报废制度,目前我们并没有出台。”为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2012年,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牵头单位,出台了一部地方标准——《电梯主要部件判废技术要求》,并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的制定,不仅改变了电梯部件报废无据可依的现状,而且还将大大推动全市老旧电梯的更新改造进程。

虽然近年来我国电梯数量快速增加,但承担电梯设备检验任务的人员数量却严重不足。“电梯检验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系统的培训,这就使得检验工作量大与专业人员数量匮乏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李亮华表示,“物联网技术,是未来电梯安全监管发展的大趋势和新思路,是用新技术提升安全工作效能,从而达到科技创安、智慧监管。”

智慧监管 智能感知

北京电梯物联网技术,是在电梯控制系统增加数据接口板,采用直接读取电梯主板协议的方式获取电梯控制系统输出数据,辅以部分传感器信息,实现对于电梯运行状态数据的采集和应用。

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将物联网优先应用于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实现城市运行智能感知。2010年,电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被列入《北京市市级国家行政机关2010年度创新创优项目汇编》;2011年,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平台物联网应用被列入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13个应用示范工程之一;2012年,该项目被列为北京市2012年为群众办理的35项重要实事之一。

李亮华告诉记者,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搭建市区两级电梯信息检测平台,实行对电梯的全面监测,包括安全信息的收集、监控,对电梯故障事故进行预报预警、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理。

2012年,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东城区开展了电梯物联网的试点工作。

“比如某写字楼的一部电梯发生卡门故障,以往被困人员会通过电话向维保单位求救,但维保单位可能距事故现场较远,救援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被困人员在焦虑的心态下,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自救方式,反而给救援带来不利影响。”李亮华举例说,“如果采用电梯物联网技术,电梯的运行情况可以被实时监测。发生故障时,整个物联网监管系统会自己判断故障,并立即启动分级响应救援机制。故障发生后,电梯维保人员、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会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或网络收到电梯故障消息,消息已经注明故障类型。如果维保人员在半小时内没有到达现场,电梯属地安全监察机构,将收到报警短消息。若被困人员在2h内还未得到解救,平台系统将自动向上一级主管部门传输数据进行报警。”

“概括来说,电梯物联网系统有五大功能。”李亮华介绍说,一是对电梯基础数据和动态运行数据实时监测、采集,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实现电梯故障、事故的第一时间报警。发生故障后,维保单位和使用单位第一时间响应,30min内到达现场;超过30min的,将逐级启动区、市级应急机制。三是实现电梯故障的统计分析,落实各方责任。四是以电梯故障分析为基础,进行电梯风险评估,实现分级分类监管,如:对某一品牌、某一关键部件,在某一时刻的质量状况进行分析,给出预测结论。五是科技惠民,能够通过该系统向公众公布应急信息,或者进行重大事件的预警。

困难重重 逐项突破

从电梯物联网项目立项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李亮华坦言,在这两年中,他们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每一步都走得很难,但是每一步都踏踏实实。

“首先是物联网技术前端的问题。该技术需要在电梯内安装一个数据采集设备,也就是一个类似黑匣子的设备。这个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是却花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去协调沟通。”李亮华告诉记者,这需要电梯制造商的配合与支持,以及技术集成开发。

“其次是网络问题。”李亮华介绍说,物联网的应用,离不开互联网,如果要在电梯上实现物联网监管,则必须有网络信号覆盖。但是目前根据试点情况,发现有的电梯内信号不稳定,“这也需要我们和一些通信商协调,争取建立电梯内的网络信号。”

“另外就是平台建设的问题。”电梯物联网技术没有可参考的成熟经验,“大家都是摸索着进行。”李亮华表示,后期的数据分析、应用,下一步的改进,都有着大量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慢慢探索。

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到2013年7月底,东城区2013部试点电梯,将全部完成物联网监管系统的调试,投入试运行。此后,朝阳区CBD、西城区金融街、海淀区中关村等地也将逐步进行试点。李亮华透露,到“十二五”末期,争取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电梯物联网技术。

另外,在东城区试点的基础上,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还将开展电梯物联网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测试,尽快实现实验室示范向产业化应用的转变,在电梯安全管理领域,用科技创安,实现智慧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