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及对策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及对策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底,中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创造的价值占GDP近六成,对国家税收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40%,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总数的70%。可以说,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歧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融资困难,本文试图从经济和制度角度来探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融资背景与制度理论分析

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中小企业和金融市场之间、金融中介之间存在着信息收集、分析和传播方面的障碍,因此,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融资有规模不经济问题,在债务市场上融资会面临信贷配给问题。通过分析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如何引起金融中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采取信贷配给,进一步分析缓解信贷配给的理论方法,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特别是债务融资困难的基本方法。

(一)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没有这些信息,或者后者拥有的信息没有前者多,从而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很大影响。在金融市场上,借款者一般比贷款者更清楚投资项目成功的概率和偿还贷款的条件及动机。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中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就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罗斯查尔德(Rothschild)和斯蒂格里茨(stigliz,1976)通过对保险市场的研究得出,在保险费率给定的价格水平上,高风险的投保人将购买更多的风险,而低风险的投保人将购买更少的风险,由此导致高风险的消费者把低风险的消费者赶出保险市场,产生逆向选择行为。而对于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不能区分高风险与低风险的借款者,从而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尽可能高的利率进行信贷配给,但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使得借款者发生分化,从而把高质量的借款者挤走,而留下低质量的借款者,或者较高的贷款利率诱使企业去选择风险更大的投资项目,银行面临着更大的还款风险。

在借贷市场,道德风险是指那些愿意支付较高利率的借款者,可能会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即高利率对项目进行资产投资的借款方所持风险的刺激作用,会鼓励企业(借款方)从事成功率不高,但一旦成功收益很高的项目,从而会加大银行贷款风险。

(二)信贷配给

国外学术界对于信贷配给的生成机制有着各种理论解释,其中斯蒂格利茨等人以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为基础所建立的理论模型最具影响力。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Weiss,1981)在关于信贷配给的经典文献中指出,在信贷市场上,当银行不能观察借款人的投资行为而引起信贷风险时,提高利率以补偿风险反而会使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的逆向选择行为,但并不能使高风险的借款人减少借款。银行宁愿选择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而拒绝一部分贷款要求。这样,就产生了信贷配给问题。由于中小企业普遍投资风险较高,所以,他们自然就成了信贷配给的牺牲者。

惠特(Whette,1983)的信贷配给模式拓展了斯蒂格利茨等人关于借款人在风险厌恶的条件下信贷配给机制的理论。他指出,在借款人风险中性的条件下,银行的抵押品要求也可能成信贷配给的内生机制,因为对于风险中性的借款人而言,抵押品要求的增加,同样可能引起逆向选择,从而减少银行的期望收益。

贝斯特(Bester,1985,1987)的论文进一步讨论了抵押品在信贷配给中的作用,贝斯特认为,抵押品可以和利率同时作为银行分离贷款项目风险类型的甄别机制,即银行可以通过企业对抵押品数量的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来分离高风险和低风险的贷款项目。

(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理论研究

关系型贷款,这是指银行的贷款决策主要基于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接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而做出。在关系型贷款下,银行的信息积累既可以通过平时办理企业的存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附带地取得,也可以从企业的利害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和顾客等)以及企业所在的社区获得;这些信息不仅涉及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还包含企业的社会信誉和业主的个人品行。由于关系型贷款不拘泥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适合于信息不透明且资产少的中小企业。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根本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且,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普遍存在的政府强制性制度供给的外生性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根本原因。

(一)形成了以大银行为i的高度集中的外生性金融体制

作为一种外生性制度供给而建立起来的国有大银行体系,其服务领域和对象理所当然地要遵循政府的偏好,另外,股份制银行大多是依托某种政府部门的背景建立,并未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由于地方政府通过提供明确的、不明确的担保或其他方式来鼓励银行贷款给国有企业,从而使银行预期政府是最终偿付人,而这种贷款分风险的不对称性,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采取歧视的态度。

(二)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导致了信贷紧缩.从而引起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由于近几年我国政府对金融部门的改革和整顿的力度较大,许多中小金融机构正处于整合的过程中。伴随着中小金融机构数量的减少,相应地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就会减少。此外,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严重,我国政府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的比率,放贷更加谨慎,这使得即使很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也很难获得新的贷款。

(三)政府实施的强制性制度供给效果并不理想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问题,我国政府通过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以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但其有效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当强制性制度违背了一致性同意原则,即强制性制度与一些人(或部门)的利益不一致时,这些人(或部门)就可能不按这些制度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制度执行很难有效率。

(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诱致性制度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所存在的严格的金融管制对诱致性的制度变迁产生了一定的阻力,例如,对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成长性中小银行的市场准人的限制。又如,针对金融租赁业以前的混乱状况,央行于2000年将金融租赁公司的注册资本规定为5亿元,市场的准入门槛一下子提高了许多,这就使得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租赁业发展缓慢。于是,各种诱致性的制度供给由于政府所实行的强制性制度而减少了。

三、构造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框架

(一)构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核心原则

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提高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效率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政府倡导或组建各种外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而在于营造内生性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成长的环境。主要通过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资金流动与组合,激励与约束的矛盾运动,自发地去寻找解决其资金供求矛盾的方法和途径,政府的扶持仅通过其内在因素而发挥作用。

(二)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特体系的框架

1.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

不同规模的企业都有其最适合生存的领域,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都具有存在的价值和空间,在社会经济中有各自的生态位,中小企业的关键是要提高竞争力。中小企业要从品牌和企业自身经营素质两方面人手,建立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发展体系。

2.建立多元化的间接融资体系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及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发育晚的现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间接融资将是成长性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因而,要解决成长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适应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实际,必须构建多元化的间接融资体系。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渠道作用;放开市场准入,大力发展各种中小金融机构;促生民间金融机构,发挥民间资本市场功能。

3.拓展适合成长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体系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程度时,就要进入资本经营阶段,必须借助直接融资才能发展壮大,这是企业发展的规律。我国的中小企业过度依赖于金融中介的间接融资,既限制了融资规模,又增加了融资成本,也不利于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科技创新。另外,间接融资体制以安全性为前提,向风险性科技型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投资少。因此,应当开辟多种形式的筹资渠道,允许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4.建立完善信用管理体系

首先,要创建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体系;第二,尽快建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有效降低银行的信息成本,为强化企业诚实守信提供外在硬约束;第三,建立成长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第四,建立信用投资风险基金和担保基金。

5.加大对成长性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提供贷款、财政补贴、贷款担保,组建风险投资基金等措施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但更应把支持的着力点放在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微观经济主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