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脂质体和包囊技术在化妆品中的研究进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脂质体和包囊技术在化妆品中的研究进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脂质体技术的未来

脂质体不仅能有效地分散化妆品成分,还是与磷脂酰胆碱的配伍良好的赋形剂。利用脂质体技术制成的皮肤病药剂已经成功地用于治疗数种皮肤疾病。

一般而言,脂质体和纳米乳比使用的乳液更适合肌肤结构。换言之,就是这类配方不会破坏肌肤脂双层的整体结构,而且也不会在清洁肌肤时被洗掉。从现代化妆品发展战略的意义上讲,这类处方含有最低的辅料性成分,仅给肌肤带来极小的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实践证明磷脂酰胆碱在低浓度下稳定,因此无需制成高浓度配方。而且在角质层反复应用磷脂酰胆碱还会产生积累效应。多数情况下,脂质体和纳米乳彼此之间相容,均可用作一种架构工具。所以,这类配方在未来化妆品科学中极有发展前途。

近年来,大量载体被提出并作为药物载体赋形剂应用于配制外用药物。据称,与传统外用药物相比,这类药物赋形剂能提高并控制药物的释放度。虽然这类胶体粒子是皮肤病学中的大热门,但是鲜有论文论及它们在外用配方中的应用,大量专利是这类技术的主要文献源。

使用含有维生素A(15.7±0.8%)的卵清蛋白微球体(粒度为222±25μm)配制o/w乳霜。研究了该微囊化维生素A乳霜体外和体内药物释放度,并同非微囊化维生素A乳霜进行了对比。体外研究表明,在最初的3h,微球依然保留在肌肤表面,于是可以延长维生素A的释放时间。这种微囊化配方的生物利用度达78.2 ±7.3%。

有两种过氧苯甲酰外用药水,一种由药物直接分散配制的普通药水,另一种是药物被包囊于苯乙烯-二乙烯基苯聚合物体系后配制的微囊化药水。体内研究表明,罗猴皮肤从聚合物体系吸收的过氧苯甲酰比从普通药水中吸收的少。在兔和人身上完成的积蓄性皮肤刺激性试验表明,微囊化药水比普通药水对肌肤刺激性更低。体内抗微生物试验表明,试验配方与传统制剂的功效相当。

在一项有360位患者参加的为期12周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中,试验了一种含0.1%维A酸配方的抗粉刺疗效。与安慰剂对比,维A酸包囊配方在炎性、非炎性以及损伤的全部数量上均显著降低,并具有统计学意义。避蚊胺包囊后的避蚊效果提高了,而且肌肤吸收也降低了。含避蚊胺的脂球(10%)可有效避蚊3.5小时。该配方中的避蚊胺经皮吸收的量是同浓度避蚊胺酒精溶液的三分之一。

纳米粒

尽管纳米粒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专利授权量也在增加,但是有关在皮肤外用的相关出版物和研究报告却很少。活性成分与纳米球的结合试图调节活性成分在肌肤上的释放速度。当考虑研制纳米囊时,活性成分通常属于亲脂性,它们也可以由油性化合物或分散体组成。其宗旨就是通过保护活性成分达到控制其释放速度的目的。活性成分的释放速度取决于它们自身的性质。

兰蔻公司上市了一种含维生素E纳米囊的化妆品(Primordiale)。该公司宣称维生素E可通过肌肤外层呈浓度梯度广泛分布。相关研究已经证明了维生素E加入纳米粒后,不但保护了它的功效,还提高了稳定性。这种超微粒还具有粘性,可在肌肤表面形成一层粘性膜,达到保湿功效。肌肤的水合作用还可使活性成分加速透过肌肤,提高护肤功效。

纳米粒(聚酰胺)粘附在肌肤表面延长释放时间的想法已经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当乳液中的包埋粒子由40%升高到98%时,其释放时间延长。粒子大小、表面电荷以及有效载荷等决定了纳米粒的性质和用途。研究人员将UVB过滤剂Uvinil T 150包囊进脂质纳米粒中,他们发现Uvinil T 150的阳电荷颗粒对头发的亲和性是阴电荷颗粒的100倍。他们还发现,含有维生素A和E纳米粒的凝胶比空白对照物的疗效更高。

复合乳

首个w/o/w复合乳的商品是Lancaster公司于1991年上市的Unique Moisturizing润肤霜。复合乳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早已在专利中公开,如香精包囊于内相的组方就是其中一个应用的例子,这样的产品可在长时间内释放出极少的香精。专利还公开了复合乳在化妆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包括防晒剂、卸妆水、洁面剂、滋养剂、保湿剂以及爽肤水等。有学者证明了多电荷水溶性小分子如磷酸枸橼酸盐可以以脂质体和复合乳的形式存在,并具有抗营养不良性钙化的积极作用。在大鼠钙化模型的动物实验中,这两种载体均能有效减少人工诱导的皮下钙化斑。但是在相同剂量下,单纯使用磷酸枸橼酸盐则没有疗效。使用水溶性分子(葡萄糖)分别配制w/o/w、o/w和 w/o等三种乳液,其中葡萄糖从o/w乳液中释放出来的速度最快,从w/o乳液中释放出来的速度最慢,从w/o/w乳液中释放出来的速度中等。

含2.5%盐酸利多卡因的单乳和复合乳与其水溶液和胶束乳液的体内释放度进行了对比试验,包括麻醉的作用时间以及人体耐受性等。结果表明,与水溶液相比,盐酸利多卡因复合乳的麻醉时间更长、眼刺激性更小以及疗效更高等。

微乳液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研究人员对微乳液中的活性成分透皮吸收性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如今,大量的化妆品都是微乳形式,包括身体护理品、面部护理品和护发品等等。其中,浴油、瘦身产品、头发定型剂、硬甲油、保湿剂、抗皱剂、预防皮脂溢产品以及抗衰老产品等主要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市场销售。

有学者设计了模拟微乳透皮渗透作用的体外试验,这种酪氨酸的o/w微乳由甜菜碱衍生物表面活性剂、苯甲醇、十六烷和水等组成。使用装有大鼠皮肤作为过滤网的扩散池试验装置,对放射示踪的酪氨酸从这种微乳载体与从液晶体系和乳液的释放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微乳还是液晶配方均比乳液中酪氨酸透过表皮的渗透率高。但是,皮肤刺激性试验表明,液晶配方对皮肤刺激性较强,微乳不对皮肤产生刺激。

微乳经常由于其中所含的高含量表面活性剂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反应。使用生理亲和性的非离子以及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配制微乳即可出现这类问题。微乳配方发生刺激性的可能性与其结果关系密切,由于微乳和液晶之间的平衡状态,当微乳接触皮肤时可能会发生溶解皮肤,导致重组为液晶形式。于是皮肤刺激就开始出现了。基于此,在透皮过程中形成的体系的性质以及残留在皮肤表面上的表面活性剂等对于预防产生皮肤刺激反应非常重要。

使用磷脂微乳凝胶、单层大豆磷脂脂质体和棕榈酸异丙酯溶剂等分别完成了人体皮肤急性刺激性试验和积蓄性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磷脂微乳凝胶的急性刺激性极低,积蓄性刺激较低。一般而言,微乳涂敷在皮肤上后,由于成分的渗透和/或蒸发以及皮肤摄入水分导致微乳结构发生改变。形成的物质及其透皮行为最终会影响皮肤药物转运体系的有效性。

纳米乳

有大量专利公开了纳米乳的配方。最近,兰蔻公司上市了Re-source香体喷雾,即一种富含神经酰胺的纳米乳。直到目前,对纳米乳配方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非肠道方面的应用。有科学家指出,直径为100-300nm的亚微粒乳液比通常的外用药能更广泛地渗透进肌肤。已经观察到了不同甾体和非甾体抗炎药以及局麻药的疗效提高了。有研究人员测定了酮洛芬和双氯芬酸亚微粒乳液局部肌肤给药后,药物渗透进肌肤、肌肉和关节等局部组织以及血浆中的浓度,并与口服这些药物后体内药物浓度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酮洛芬和双氯芬酸亚微粒乳液与口服给药途径相比,其肌肉组织的浓度是后者的60-80倍,在关节中的浓度是后者的9倍,在血浆中的浓度比后者低4-6倍。无溶剂的亚微粒乳液的透皮性能提高,使得这种外用药载体非常有希望成为提高亲脂性药物的经皮渗透率以及靶向性的工具。

包囊技术的未来发展

预测未来我们将从包囊技术获得什么益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提到包囊技术领域未来发展时,我们目前要有清醒的认识,即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假如说已经出版的包囊技术(包括脂质体、纳米粒、微粒、微乳、复合乳和纳米乳)论文数量表明该知识领域发展的重要指征,那么,该领域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还会有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