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借势.造势.发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孟子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于是乎,兵家尚兵势,商家谋财势,而作家则当营造文势。所谓文势,即指文章的体态姿势,透过事物表象所体现出的趋向和势能,是文体内在统一所产生的力量的外化形态。读过河北日报郝斌生的新闻作品的人,一个共性的感觉是文势浩荡,文采飞扬。无论是千里走麦浪,还是飞雪访农家,郝斌生都以其蓬勃的激情、真挚的乡情、充沛的才情演绎着新闻写作中“势”的生动与升华。窥一斑而知全豹,下文将择其新闻获奖作品一二,谨作品鉴。
玩石于股掌之间――借势
《孙子兵法・火攻篇》曰:“以火佑攻者明,以水佑攻者强。”意思是火和水都是可以借以制胜的力量。历史上“水淹三军”和“草船借箭”的故事也分别讲述了巧借水势与火势的智慧,然而这种曾经专指兵家的智慧,却也在当前愈演愈烈的新闻竞争时代被精巧而普遍地借用了,其中郝斌生在这方面尤显得得心应手、举重若轻。比如在大名县采访花生产业时,作者借助大名县名与大名鼎鼎的成语,巧妙拟出通讯题目:《大名花生成“大名”》,随后这个标题成为中央电视台对老区扶贫的广告词,免费播出3个月,也成为该县推销花生产品的口头禅。
在《涉县泉溪鲟鱼在快乐成长》一文中,郝斌生拟出“山是聚宝盆,鱼从天上来”这则消息眉题,出神入化地将山形地势巧妙纳入标题制作。而这一点,若没有登临太行高处、驻足远眺的其情其境,没有因境生情、借势为文的灵感,又怎么能将这逼仄的太行山脉化为胸中天然的养鱼池?可以说,面对同样的新闻素材,记者的竞争力就表现在如何处理的写作视角上,郝斌生笔下的太行山,确有信手拈来的神来之效。
另外,他的《绿草千里牛气冲天――来自塞北管理区的调查报告》一文,也是把一望无际的塞外草原顺手揽于怀中,举重若轻,楔进标题。把读者引进绿草如茵、一泻千里的新闻现场。牛壮人心、势气冲天之意直入读者的眼帘心扉,豪迈的文章基于豪迈的生活,全文借势而发,使读者既见形态更见势态,从审势中度势,从度势中顺势。
文无定法。新闻工作的基础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新闻记者就要善于凭借广阔社会生活中的生动细节,就地取材,为我所用,化无用为有用,化腐朽为神奇,并最终借势为文、挥墨成章。这种懂势、识势而借势的本领正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漂石于激流之上――造势
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腾一泻千里,以至于能把巨石冲走,这就是势的力量,造势便是要敢于推波助澜。其一推波,即是指敢于突破,突破新闻工作仅仅作为信息报道的意义;其二助澜,即懂得充分运用文稿启发民智,开阔民心,并引导其更上一层楼。所以,对于新闻写作而言,懂得谋篇布局,学会把握节奏,明白如何巧妙取舍素材并合理安排逻辑关系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新闻语言阐明事物发展起转腾挪的气场,并最终造就出画写天地的气势。郝斌生新闻作品的精彩,便正在于其善于造势的精彩文法。
比如《栾城草民敢闹海――听栾城农民种草者说》一文,看似是写具体的植草种地,但其实反映的却是中国农民从小农经济走向大市场的观念转折。单是从标题上看,作者大胆地把草农闯市场求致富的行为喻为“闹海”,并且用一个“敢”字道出了时代变迁之下农民心态的激振。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农民闯市场的风姿俨然与十年前不能同日而语了。当初去上海卖草时回程舍不得坐飞机,施工的农民搭货车周转了一星期才回来。现在出门做工程,该住宾馆住宾馆,该坐飞机坐飞机。栾城草民敢闹海,十年前见水就发怵,现在就嫌市场的海不宽、浪不高。”如其所述,新时代以来,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踏上了追富求索的道路,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商机与生机,栾城草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经历了从别别扭扭、忐忑不安到势如破竹、敢想敢干的几个阶段,而在这一路征程中,只有把曾经的风浪和困惑、挫折与教训摆出来,才能真正体现出今天的能力和经验、魄力与胆识。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也正是做了这样的处理,并借用栾城草农的话将今天摸爬滚打于市场经济洪流中的农民形象地比喻为“敢闹海”的蛟龙,这与昔日土里刨食的农耕生活形成巨大反差,激活了人的联想空间,给读者呈现出了中国当代农民的豪迈气派。
郝斌生善于造势的特点同样体现在《看太行山上的“铁杆庄稼”》一文中。作品开篇这样描述道:“这天一大早,涉县农村的大喇叭就像开比赛会一样吼叫起来:‘今天开柿子啦……’‘喂,开柿子啦!’早已做好采摘准备的人们挑起箩筐,推起木轮车,套牛驾马,发动引擎……”而在文章的末尾,这种令人振奋的气氛呼应而贯联:“柿子采摘之前,记者曾用两天时间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那时,核桃刚刚采摘,满梁满坡的核桃树像刚刚生育罢的产妇,在那里休眠;而一树一树的柿子已经透红……看那郁郁葱葱的苗木,谁说它不是未来老区人民的摇钱树?谁说它不是太行山的绿衣裳、红衣裳?”开头与结尾通常是文章最显功力的部分,也通常是巧妙安排得以造势的关键。在这篇通讯作品中,作者将起笔与落墨同样处理成鲜明生动的视觉感官效果,所不同的是从开头部分完全的实景写生,到结尾部分通过两个反问句将文章从实景的直观提升到了对虚景的展望。前后呼应、上下升华,作者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激情与希望,又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激情与希望赋予纸上,烙刻在了读者的心中,这便是造势的技巧与魅力。
水柔而石坚,然激水之疾足以漂石,这不正如三寸之管虽短,若势以贯之,也可挥戈跃马、方寸天地。通讯语言的魅力便在于可以杂糅各种写作手法于一体,且形式不必拘泥,能将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郝斌生新闻作品善于造势的魅力。
滚石于千仞之巅――发势
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说道:“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同理正如《文赋》所云:“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所谓文无定法、功到自然成,无数的新闻实践证明,好的新闻作品不务虚、勿矫作、但求实、只唯真,文势如虹的动力都源自于扎实的积累、真实的情感,以及水到渠成的火候。而好的记者也正是在题材、思路、布局、背景积累到一应俱全之时,才能实现势如张弩节如发机的酣畅淋漓。
以中国新闻二等奖《家园保卫战》为例,作者为改善赞皇县造林模范杜过秋蛰居山岩的生存环境鼓与呼,用近似煽情的笔调写道:“1999年1月21日,省林业厅长带着十几名干部,扛着油、肉、面粉,跋涉50分钟山路,去慰问柿子洼里的‘太行绿化新愚公’,厅长把杜过秋那双比柿树皮还皱巴的手高高举起:大家看,就是这双手,20年植树5万株,绿化荒山1000亩。同志们,我们爱护树,保护生态,更要爱护我们的劳模呀,在厅长的提议下,省市县三级林业部门当场匹配资金,决定为杜过秋在山上盖一处新房。”在这里,作者显然是把厅长的话,甚至厅长的语气和手势作为切入点,看似是向在场官员和部门发难,而更深刻的意旨是向叶公好龙的人们发难并发问。
再以《夜走黄花梁》一文为例,全文节奏和谐,有张有弛,特别是其中对细节部分的把握,不得不感慨作者之功力。例如临近末尾的一段话,平实中足见精彩:“后半夜的月亮从天边慢慢升起,将高高低低的黄花梁映得半明半暗,郭继祥的小车在月色笼罩下,像颠簸在海面上的一只帆船。回来的路上,不时有野兔、地老鼠在车灯前奔走,有沙鸡、老鹰从路旁惊飞。郭继祥可能有点不适或疲惫,他拧开长筒塑料杯,从药瓶子里倒出几颗牙康安、糖适平,咕咚咕咚喝下几口凉开水,再后来就听到他间断的呼噜声”。毫无粉饰的自然语言却让扶贫干部郭继祥操劳可敬的形象跃然纸上。没有排山倒海、没有豪言壮语,但谁又能否认这样的报道没有力透纸背的气势呢?
所谓发势,还在于要懂得适“时”合“事”,这样才能让新闻作品在现实生活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时”与“事”即分别指时机和事件,适“时”合“事”便是说新闻作品除了本身应体现的新闻价值之外,其采写与发表的历史时机与社会背景同样关键。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新闻工作而言,选择与把握时机至关重要。
古人云:“观千里不能自顾其耳,举千钧不能自拔其身,非目不疾、力不及也,势也。”其大意是,一个人即便是有千里眼也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即使能举起千钧重物也不能把自己的身体举起来,这不是眼力和气力的问题,而是“不得势”所故。可见,借势、造势、发势,这是文势贯通之作的必然路径,也是新闻作品求精求真的法则,这三者之间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逻辑,那就是新闻工作应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先锋平台,新闻记者理应在真中求势,在势中务实,才能为百姓、为社会创作出更多更优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郝斌生:《郝斌生文集・鱼从天上来》,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2.孙武著,赵国华注说:《孙子兵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蓝鸿文:《气势 人物 语言――郝斌生“随机采访”通讯的特色》,《新闻知识》,2001(9)。
4.郝斌生:《雪地日记》,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5.赵俊芳、郝斌生:《栾城草民敢闹海――听栾城农民种草者说》,《石家庄日报》,2009年6月9日。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9级博士生,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