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将中小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必须以德为首,全面推进德育工作创新。本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多年的德育实践经验认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创新,首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方向;其次要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贴近生活,注重挖掘生活德育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强化主体意识与改革当前德育工作的评价模式。

【关键词】德育工作;中小学生;主体意识;创新

前言

中小学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所培养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素养。现在的中小学生将是中国21世纪中国梦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水平,不仅关系他们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而同时也关乎着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目前,在社会大众舆论导向上,仍存在着重智轻德,考分定论的倾向。不少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或迫于竞争压力不得不重智轻德,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忽略了对中小学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想道德观的正向发展。为此,本课题成员集思广益,结合实践探讨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明确德育工作的方向

树立正确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首先要打破以政治思想教育代替德育的范式。政治思想教育只是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思想教育是德育的核心但不能代表德育工作的全部,故要清除以政治思想教育代替德育的偏识。其次,要克服以行为规范教育代替德育的偏识。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只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将正确的思想认识转化为正确行为的实践过程。再次,要克服以心理素质培养替代德育的偏识,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倾向性,但这不在心理素质内涵之中。要明确德育既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又包括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及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德育过程是一项全面的、对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整体塑造过程。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事实证明,传统的说教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中的文字表象之上,容易引起被教育者的反感,德育工作起不到应有的效果。通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渗透各种道德思想,而且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中小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把道德要求内化成为自己的心理需求,无形中就提高了道德思想水平。例如笔者周日组织部分同学到学校附近农村贫困家庭看望就读的中小学学生,并适当捐献点学习用品,学生看到还有极少部分学生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依然刻苦读书,感受颇深,一种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油然而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了感化,并从行动上开始关心贫困家庭的学生。由此可见,要把以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微益劳动、社区服务和义务宣传等各种形式。

三、贴近生活,注重挖掘生活德育内容

新课程强调教与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面向周边真实的世界。因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处处有德育,事事有德育,现实生活就是学校德育工作最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和宝库。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学习中的苦辣与酸甜,从他们丰富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德育的内容,创新德育渗透的新方法,实现教书育人的初衷。其次,教师要更多地从学生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中捕捉德育实践的切入点,找准突破口,使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日常道德行为习惯。从学生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德育内容,往往是使学生在个性鲜活生动、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事件,并从中得到了享受、体验到了快乐。这样的德育内容,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德育是一种说教”的认识误区和抵触情绪。

四、挖掘学生自我教育潜能,强化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多地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受教育者,中小学学生没有被成人社会确认为独立的个体,在教育中他们所具有的能动作用被压抑了。事实证明,过去以规范约束为主的德育方式,已远不能适应当今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教育者应当意识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今的中小学学生的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很小就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并且能够表达自己不同于成人的看法。在社会多元文化的荡涤与融合下,传统中部分教育方式的过时和被淘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实,而中小学学生天真无邪,性情犹如澄明通透的璞玉,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以及接受能力强的优势,进行自我教育并与教育者互动乃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者教学相长。而且随着家庭教育的重视,有自主要求、有自主意识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当然,就中小学生而言,他们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从依赖到能动的过程,这其间还不能脱离教师和家长的启迪与引导,为此,教师、家长需要做的就是为中小学们提供条件,指明方向,挖掘他们自我教育的潜能。

五、改革德育工作的评价模式

促进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对于提高德育评价效果来讲也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问,为此,应该采用一种新的评价形式,以做到准确、科学的评价。首先在评价的主体方面,应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德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其主体作用,面对德育课程的评价,对自身的道德发展,学生更有发言权。评价也可以让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参与,使评价更为全面、深刻;其次,应将评价的焦点从结果转向过程之中。德育课程评价的目的与意义已不再是考查中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以及应用的能力,而是通过对德育过程性评价获得信息反馈,一方面作为教师了解德育效果、改进德育工作方法的依据;另一方面作为中小学学生自我认识与评价的依据,通过评价反馈中的积极信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孝和.切实落实以德治校,全面改进德育工作[J].甘肃教育,2001.9:9-10

[2]关颖.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探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6:27-31

[3]袁雪.于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1.6:18-31

(本文系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农村中小学德育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5-HJYY-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