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跨国公司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跨国公司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3-059-02

摘 要 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策动力是跨国公司的不断壮大。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为切入点,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涵义,揭示了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互动关系,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发展跨国公司的对策。

关键词 全球化 跨国公司 跨国并购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的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趋势。全球化影响的区域差异, 表现为经济相对发达区所受到的影响大于经济不太发达地区、边界地区大于中部地区。此外, 国家政策的差异, 也可使那些开放程度较大的地区受到更为明显的国际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萌芽阶段,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工场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东西方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的进行都是经济全球化萌芽滋生的重要背景。但此时的全球化进程还是非常不成熟的,具有不稳固的特点;流通的商品也主要是小生产者的商品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商品。

在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此时全球化进程有了质的飞跃,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大大发展;流通的商品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品。经济全球化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了。

20世纪中叶之后,全球化进程进入了真正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加深。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是当期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首先是生产全球化。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区位,最终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把生产成本降到最低 。波音公司整合全球工厂技术,是经济全球化非常好的实例。

然后是贸易全球化。这里说的贸易全球化不单指在规模上的扩大,而且也包含了参与贸易交换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

最后,资本的全球化。由于资本总是向着利润最高的方向流动。因此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必然的。目前,全球大约有6.5万家跨国公司,它们大约控制着世界生产总值的30%,世界贸易的60%,技术研究开发及技术转移的80%,以及海外直接投资的90%。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到底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呢?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使得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提高了世界资源的配置效率;而国际分工水平提高,推动了各国生产力发展 ;不仅如此,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也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由科学技术和跨国公司引导的经济全球化拉动了经济活动的扩张,所带来的最明显的变现就是贫富差距的拉大。发达国家依靠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占据了全球金融的核心地位,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则只能依靠自身的自然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为全球化经济的边缘。

二、当今跨国公司的现状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与特征

1.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等。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第二,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等政策可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第三,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以及分担责任。

2.跨国公司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与国内企业相比较,是有其一些区别的。这些区别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而国内企业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其次,跨国公司是通过控股的方式对国外的企业实行控制,而国内企业对其较少的涉外经济活动大多是以契约的方式来实行控制。再次,国内企业的涉外活动不涉及在国外建立经济实体问题,而跨国公司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全面进行资本、商品,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动。

(二)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

1.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影响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的资源转移效应上,主要有东道国资本供给增加的效应、国外先进技术输入的效应和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方式的输入效应。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带来新的设施、增加了资本存量,扩大了所在国的生产规模,促进了就业,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税收。在技术发明与技能方面,由于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提高东道国科技开发设计能力,促使技术创新。在组织与管理技能方面。通过与当地企业的联系,也会对东道国在组织、管理技能方向产生间接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外国直接投资作为资本形成的重要性,对东道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跨国公司与母国的利益关系。凯恩斯认为:国外投资问题上,私人投资者的利益与作为整体的国家或社会的利益是矛盾的。具体来看,本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国内的失业率可能趋于提高,其次,跨国公司大量的对外投资会造成母国经济的产业空心化。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也可能引起母国技术与产业的扩散,导致母国的国际竞争优势下降。

三、中国跨国公司发展与展望

(一)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的跨国公司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产物,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对外投资以合资企业为主、海外经营集中在贸易领域、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以及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

总体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跨国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起步晚,但投资速度相对快;对外投资主体进一步优化,一批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取得较好成效。中国的这些以合资公司为主要投资形式的跨国公司项目平均投资规模明显扩大,境外企业实力和对外投资数量均有所增加;不仅如此,境外资源开发项目也不断增加,项目金额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如新希望、远大集团也在开拓国际市场,成为我国跨国公司的新生力量。

(二)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突出问题

然而,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有着广阔的空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中国跨国公司在发展的时候也遇到不少困难和瓶颈。

1.海外企业经营的格局欠合理,我国目前贸易型境外企业比重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而生产型境外企业、资源开发型境外企业加起来仅占到对外投资总额的30%。

2.由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规模小、技术水平要求低,造成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普遍较小,发展后劲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3.企业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以及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制企业,在企业制度方面与当今世界上通常意义的跨国公司相比存在较大差别。

4.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不明确,盲目上项目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企业不顾自身条件,前期市场调研不细,目的性不强,对市场变化的风险估计不足,使企业造成盲目投资,造成不良影响。

(三)当前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定位

1.合理定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标。由于每个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其定位的目标也不尽一样,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以带动出口的创汇主导型企业。(2)以获取原材料的资源开发型企业。(3)以获得他国先进技术及经验的学习型企业。(4)以占领市场为目的的国际竞争型企业。对一些企业而言,往往是多目标的结合。

2.实现企业制度的国际化。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一方面,应通过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学习当今国际上现代跨国企业制度;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国际化行为应按国际惯例来运行。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主要包括由法人治理结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以及配套的外部环境等构成的系统,顺应企业国际化的趋势,形成与国际化经营相关的一系列重要机制。

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状况,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情况:(1)企业在经营机制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其目标市场是国际市场,大多数三资企业及相当一部分非国有企业属于这种情况;(2)企业经营机制实现了转变,但面向的是国内市场;(3)其目标市场是国际市场,但经营机制仍没有根本性转变,国有外贸企业或外经企业,一些生产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属于这类。

(四)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对策

1.制订跨国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对中国跨国公司的中长期发展对策上,需要在各个方向上进行考虑。在投资区域选择上,坚持重点区域与市场多元化战略相结合的原则,尤其要优先考虑打入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和市场;在行业选择上,以企业自身竞争优势为基础;突出出口导向型和资源导向型的跨国经营发展;在投资形式上,要坚持独资与合资、新建与并购相结合;在合作伙伴选择上,要有与世界知名大跨国公司结盟的战略意识,以便降低风险、分享大跨国公司在国外的资源优势和特殊优惠;在海外企业管理上,要推行属地化管理,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2.完善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机制。完善现行出口信贷政策,扩大规模,将境外投资纳入出口信贷支持范围。国家应指定有关政策性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或商业银行专门负责对外投资基金的具体运营。逐步完善有关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财税政策。在对外投资税收政策方面,除对作为实务性投资的出境设备、散件、原材料实行全国统一的出口退税政策外,还应实行国外纳税额扣除政策。抓紧与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并批准实施,将能保证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得以避免在国内外被双重课税。大力强化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增加资本金,为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提供出口信贷担保和信用风险保障。在对对外投资项目实施风险保障上,建议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对外投资保险险种,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出口信用保险。对外投资保险应是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之后,因发生非常风险难以收回投资时,为补偿投资者的损失而设立的保险。

3.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建设。既要充分发挥驻外使馆经商处的第一线作用,加强对驻在国经贸信息的收集及反馈,又要充分调动各类涉外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其专业性强、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行业协调和中介服务。由于商会、协会专业性的特点,它们更能发挥对会员进行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协调、指导,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功能。现有商会与企业利益的相关性不够紧密,官办性质较重,与国外的民间商会性质有较大区别。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黄范章.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几点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 10.

[3]李文锋.中国跨国公司现状、问题及对策.改革.2001.5.

[4]张诚.国际金融报.2000.06.08(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