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壶中瑰宝 第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壶中瑰宝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方无一式,圆不一相”。在物质纷飞的现代,壶的式样层出不穷,而好的壶会让人感到如诗如画,美轮美奂。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壶的理解,遇到心仪的紫砂壶如听见了美妙的音乐,富有渐变节奏韵律,让你陶醉其中。

关键词:紫砂壶;掇球壶;石瓢;仿古

中图分类号:F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4-153 -02

在宜兴紫砂壶类名目繁多的造型中,我们可以把其分为“光货”、花货”、“筋纹器”三大类。而“光货”又被细分为“圆货”和“方货”。在万千式样中,只有三样最为吸引我,那就是掇球、石瓢、仿古。

掇球壶,又名叠球,捧球,玩球,完美之球。有人这样形容它;“一代翘楚掇球壶,分流倜傥相呼,后人揣摩并修正,无奈心血付江流,杰作叩拜十余载,梦里寻踪一醒无,试图求证全初衷,妄胆解读魔符咒”。掇球壶是一件拟人化的茶壶作品。头、颈、肩、腹、脚、手(咀把俱全该壶具有着文人的文雅,农夫的粗犷,绅士的分度,壮士的敦实,雅士的洒脱,还有平易的柔情,作品整体无需添饰,足以让你感到如诗如画,美轮美奂。

对于茶壶的理解和知识,每个人都有不同,因人而异。对于掇球,邱玉林先生有十五美之说,而其中最让印象深刻的美就是——拟人化美,错觉的稳重美,方圆相切之妙。首先,拟人化美,可以先将其理解成一个盘坐又叉腰姿态的人体,因壶的比例关系与拟人盘坐的比例,从绘画的角度,人体解剖结构角度,一般常人身坐着的高度,为自己4个头高度左右,掇球壶壶盖如人头,其壶高度基本符合四个头长比例。人体几何图,以人的比例构成的圆方形,方圆是天地规律也是人体活动规律。壶主体高与宽基本相等是一个正方体,正方与正圆都是完美人体运动比例,掇球壶在正圆内做文章,设计附加上了各种艺术规律,使形体达到了接近自然规律,完美无缺的极限。该壶还有一个特点,壶主体弧度与人手掌捧物运动弧度相似,把玩也特别舒适,单手拿壶,双手拿壶都比较合适,由此可见程寿珍对掇球的感悟已经达到了一种进于科学、规律的科学境界。错觉的稳重美,最大直径与最高点形成的金字塔形,赋予了壶整体的视觉稳定性和稳重性,底部如球状,又增加了灵动感,形体动静两者结合,达到了动静统一协调视觉平衡的效果,方圆相切之美,在圆中切方,在方中藏圆,壶的(枢纽)作为茶壶设计很多时候也是壶体的重要部分,与壶体是分不开的,是有联系的,而中国人自古就相信方圆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体的规律,在方圆中创造的壶是多么神奇。合适的“钮”配合适的行,视觉效果就不一般,它的高位置和底位置都在方圆对称相聚切线上,在视觉上达到了相对的平衡稳定。节奏美,看俯视图,大小圆圈层次可见,内圆与外圆,都存在黄金律0.618的关系,圆圈间隔由小到大,富有渐变节奏韵律,恰似视觉交响曲,这几点就已经可以看出来掇球当之无愧是完美之球。

瓢,自然葫芦的人工制成品,这种将自然高度概括,简便化,经大胆的抽象构思制成壶,已经超出了瓢之物的概念,由瓢制成壶,这过程已成为了高水准的设计艺术了。“石瓢”最早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变为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茗钦,砖炉石铫行相随。”坡把金属“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偏爱此款,认为此款充分体现了智欲其刚,行欲其疗,刚柔兼施,韵精气神韵于一身,可称为大家可视为壶之智者。石瓢造型的目的在于力道,要达到此目的,则要协调好石瓢各个线条所构成的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身筒、流,甚至钮都要相互配合,配合最佳比例,才能最终突出独特的气韵。

以石瓢命名的紫砂壶大都是古今紫砂壶艺家的经典之作。如杨鹏年与陈曼生合作弧曲的曼声石瓢,与翟应绍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顾景州与吴湖帆合作的景州石瓢。各家的石瓢尽管面貌稍有差别,但其身梯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确实构成石瓢的基本要素,也是当今壶艺家给砂命石瓢的主要依据。那么当年杨鹏年与陈曼生合作制成的这种紫砂壶,是否就以石瓢命名的呢?在有关曼生壶史料中尚未发现有石瓢的记载,倒是有一把三要素又在壶腹镌有铭文的紫砂壶上发现了曼生为此壶的命名。该铭文7行14字;不肥不怪是此永年。曼生做瓢壶铭。这种壶的称谓是瓢壶而非石瓢壶。陈曼生缘自以瓢冠此壶之名呢?笔者认为,在各式曼生壶中多有以葫芦为原型设计壶形而将此壶命为瓢壶,如“葫芦壶”、挎包瓜等。陈曼生可能依据葫芦瓢为原型设计壶形而将此壶命名为瓢壶的。当年为使用方便实用,成型的瓢壶与原形相比在形态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今为了方便提盖子,便于清理茶渣壶盖为底盖,壶口为宽口;为使用摆置稳当,壶身上小下大更加夸张,使中心下垂。不知这样的推想是否存点道理。

仿古,最容易也是最难的器型。说容易,是因为许多的新手都将他作为自己的最初学习目标,容易学会,可是却不容精通。仿古讲究三个要素:挺肩、鼓腹,立足,缺一不可。我是也制壶的,对于仿古可说是又爱又恨。说爱是因为从制作过程中你会发现它是那么的美丽,而且充满了智慧,恨是因为当我把它完善到我所能完善的巅峰时,再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水平却发现稍微改变一点,整把茶壶就有点变味了,至少和之前的感觉就不同甚至相差甚远,这也可能是对它本身的理解不够,没有从它后来的发展中发现它所蕴含的精神与韵味。所以我们做制壶并不是只需要知道形状如何打,或者能出手多少钱,我们应该从它的过去了解它。这就是传承我们壶的精神,而非死套路。

“方无一式,圆不一相”在物质纷飞的现代,壶的式样层出不穷,这是好事也是坏事。说好是因为这说明我们还有活力,有人愿意爱紫砂;说坏,是因为如果新繁多的式样被追捧,那慢慢地老传统样式是否会被遗弃,或许会,或许不会,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壶的理解,所以有哪里不对的地方见谅。

参考文献:

[1]唐云主编,郑重编著.紫砂壶鉴赏[M].香港万里机构.万里书店.

[2]《陶瓷造型设计》辽宁科技技术出版社.

[3]《宜兴紫砂陶》.